刘幼云旧藏敦煌唐写本《刘子》鉴赏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刘子》残卷,旧为刘幼云(1868~1933)所藏。刘幼云,名廷琛,晚号潜楼老人,江西德化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陕西提学使,曾任北京大学监督等职,有子名希亮。建国初,该卷经张子厚之手入藏国家图书馆(旧编目新0688号,新编目BD14488号)。
  全卷起“衣食,故农祥旦正”句,“衣食”两字上残,据写卷每行十五、十六字不等,约残缺八或九字,属《贵农》篇。而至“《因显》第廿”篇题一行止,该行的下一行仅残存三四字的部分笔画。现存全卷的内容,即自《贵农》篇第十一(篇题及部分语句已残去)至《因显》篇第二十(仅存篇题),凡九篇十四纸二百八十八行,每行十五至十七字不等。通卷有所残破,但抄写端重工整,谨饬细腻。
  检卷中“世”“民”两字阙笔,又“治”或避讳作“理”,“显”“旦”等不避,推断当抄写在唐初高宗朝。此外残卷中有朱笔点勘,也以实物形式展示了唐人抄写纸卷中修改误字的程序。如“以谷帛为珍宝,比玉珠于粪土”句,“玉珠”两字之间有乙字符,表示当作“珠玉”。又如“虽有戎马之兴,水兴水挠旱之沴,国未曾有忧,民终无有害也”句,“兴水挠”三字有朱抹,表示衍文删除。傅增湘曾据刘希亮影写本(即据该残卷的影写本)而整理有校录本,但影写本并未反映残卷的全貌。荣新江称:“当年刘希亮出示给傅增湘的影写本并非首尾俱全,其遮住残缺部分的目的,大概是为求高价。”(参见《两种流散的敦煌<刘子>写本的下落》,载《书窗》1993年第1期)而且傅增湘的校录本略有讹误,如残卷“而树之君”句,傅氏校录作“而树之以君”,故校录本未能称善。此帙残卷可谓迄今为止学界校释《刘子》未使用的一帙重要的本子,不仅提供了新的校勘资料,也有助于考察唐初《刘子》传本面貌。
  《刘子》成书时间及作者问题向来存在争议。就成书而言,《四库全书总目》据书中《九流》篇与《隋志》子部所论相同,而称:“使其剽袭《隋志》,则贞观以后人作矣。或袁孝政采掇诸子之言,自为此书而自注之。”实际《九流》篇与《隋志》子部所论有异,严可均即提出质疑,称:“近人编书目者又云《九流》一篇,全袭《隋书·经籍志》之文。《隋书》非僻书,盍覆检之,岂其然乎?”(参见《铁桥漫稿》)姚振恒更是明确称:“案《九流》一篇,似蕴括《汉艺文志》及太史公《六家要指》之说,而申以己意也,与《隋经籍志》实不相涉。”(参见《隋书经籍志考证》)馆臣之说不尽可信,罗振玉即认为《刘子》乃“六朝人旧著可知”(参见《敦煌本<刘子)残卷校记序》)。又杨明照据书中诸篇屡被引于《北堂书钞》《帝范》《臣轨》等书中,称:“则《刘子》之原出六朝,信有征也。”(参见《<刘子>理惑》)
  敦煌《刘子》诸写本的发现,为厘定其成书的时间提供了佐断。如P.3562残卷,不避唐讳,“当出于六朝之末”(参见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此外抄写在唐初开元、天宝间的P.3704、P.2546两帙残卷及国图所藏该高宗朝所抄残卷,均未附唐人袁孝政注,则应出在袁注本之前,更可佐证《刘子》并非袁孝政“自为此书”。概之,存世的敦煌写本印证隋前《刘子》即已流传于世,又按《隋志》著录的“《时务论》十二卷”条有小注称梁有《刘子》十卷,不题撰者,再为六朝时已有《刘子》传本提供佐证。清人姚振宗则认为小注援据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称:“列是书于吴晋人之间,似犹为东晋时人。”(参见《隋书经籍志考证》)而敦煌所出一帙P.2721《杂抄》写本(又名《珠玉抄》《益智文》和《随身宝》),印证此说似非,理由是该卷抄有“《流子》,劉协注”的字样。《流子》即《刘子》,依据是P.3636残卷中有“九流”一条,即抄自《刘子》,而该条恰有小注称:“事在《流子》第五十五章。”而刘协,王重民认为即刘勰,称:“必系‘《刘子》,刘勰著’矣。”实际上,唐至南宋初即均将此书视为刘勰之作,如《旧唐志》《新唐志》和《通志·艺文略》均著录作“刘勰”撰。但唐初人张鹜在《朝野佥载》中称:“《刘子》书,咸以为刘勰所撰,乃渤海刘昼所制。昼无位,博学有才,窃取其名,人莫知也。”(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九《诗话续集》引)又题唐袁孝政序云:“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或日刘歆、刘孝标作。”(据《直斋书录解题》)推断唐代曾较为普遍地将《刘子》视为刘勰所撰,此与《刘子》托题刘勰有着直接的关系。
  尽管刘昼是实际的撰者,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还保留着著作权的真相;但着眼于流传的需要,著作权的重要性让位于著述的自身。不止是著作权人自愿去选择托题“刘勰”,即便是在实际流通领域中似乎也更乐于接受出自刘勰之手,这是典籍流通的现实需要对著述著作权施加影响的结果。《刘子》的作者问题,提供了探索作者署名与文本流传两者之关系的典型个案。
  自南宋初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始,《刘子》不再一味地视为刘勰所撰,云:“齐刘昼孔昭撰,唐袁孝政注。凡五十五篇,言修心治身之道,而辞颇俗薄。或以为刘勰,或以为刘孝标,未知孰是?”晁公武著录的《刘子》明确称以北齐刘昼撰,但与《两唐志》著录的刘勰撰十卷本《刘子》不同,此著录本为三卷本。据《通志·艺文略》著录的刘勰撰《刘子》亦为三卷本,推测与十卷本属同书,只是分卷有差异。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刘昼孔昭撰,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为序,凡五十五篇。案《唐志》十卷,刘勰撰。今序云‘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或日刘歆、刘孝标作’。孝政之言云尔,终不知昼为何代人。其书近出,传记无称,莫详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昼而字孔昭也。”《山堂考索》引此序作“刘子者,刘昼,字孔昭,伤己不遇,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刘歆、梁刘勰、刘孝标作。”又赵希弁《读书附志》云:“刘昼字孔昭之书也。或云刘勰所撰,或日刘歆之制,或谓刘孝标之作。袁孝政为序之际,已不能明辨之矣。”晁公武称袁孝政为唐人,其生平事迹无考。袁孝政撰序且为之注的《刘子》,明确称撰者为刘昼。陈振孙称“其书近出”,盖指袁孝政序注本《刘子》南宋初始开始流传,在之前的公私书目著录及文献记载中均未提及。这也是四库馆臣怀疑袁孝政“自为此书,而自注之”的原因。对于《刘子》诸多作者的异说,《四库总目》考辨称:“刘孝标之说,《南史》《梁书》俱无明文,未足为据”,“刘歆之说,则《激通篇》称‘班超愤而习武,卒建西域之绩’,其说可不攻而破矣”,至于刘勰,“(《刘子》)则与勰说迥异,必不出于一人”。而对于刘昼,则称:“介在疑似之间,难以确断。”按诸《北史·儒林·刘昼传》,言昼撰有《帝道》《金箱璧言》和《高才不遇传》,未言有《刘子》之撰。但刘昼作《刘子》还是基本得到认可,余嘉锡称:“此书实昼所撰,昼有才无位,积为时人所轻,故发愤着此,窃用刘彦和之名以行其书,且以避当时之忌讳也。”又称:“昼既恨北人以东家丘见待,又病时无真赏,以刘勰作《文心雕龙》深得文理,大为沈约所重,故着此书,窃取其名。”(参见《四库提要辨证》)此外,杨明照《再论<刘子>的作者》和傅亚庶《<刘子)作者辨正》两文,亦主《刘子》作者为刘昼说。   此帙敦煌写本,笔者曾撰写《刘幼云旧藏敦煌本刘子辑校》一文,首次向学术界公布了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敦煌唐写本《刘子》残卷。这里再就敦煌所出《刘子》残卷的版本问题略作梳理。敦煌残卷有四种,其他三种与刘幼云旧藏本行款各不相同,P.3562残卷每行十九至二十字不等,P.2546每行三十一字左右,P.3704每行三十字左右(王重民称P.2546与P.3704“当是同卷”,参见《敦煌古籍叙录》)。且文字也有差异,依据是P.3562中也存有《愛民》篇,以此篇为例相校。“民渴乏者”,P.3562“渴乏”作“饥乏”;“霜露未凝”,P.3562“未凝”作“未降”;“未有壤地肥而卉木不茂”,P.3562“未有”作“未闻”“壤地肥”作“壤肥”。表明六朝至隋唐时期的《刘子》写本有不同文字面貌的版本差异。
  再以刘幼云所藏此残卷校以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凡写本中作“民”者,宋本多作“人”,推测宋本所源出的底本即避唐讳作“人”,宋本并未回改。但写本中作“人”者,宋本反而又作“民”。“大弦急则小弦绝,小弦绝则大弦阙也”,宋本无后“小弦绝”三字,验之P.3562残卷作“大弦急则小(重文符)弦(重文符)绝(重文符),则大弦阙矣”,宋本脱去三字当是由于忽略底本中的重文符所致,或者依据的底本已经脱去了重文符。宋本“阙”作“阏”,P.3562残卷亦作“阙”。作“阙”是,疑为“阕”之讹,乐曲终止之义。“民佚而国安”,宋本“国安”作“国宁”。“未有子富而父母贫,子贫而父母富也”,宋本作“未有父母富而子贫,父母贫而子富也”。按《孔子家语·贤君》云“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与写本同,而《臣轨·利人章》引作“未有子贫而父母富,父母贫而子富也”。宋本只是分别将“父母富”“父母贫”置于首,印证了文字面貌演变的轨迹。“孔子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宋本作“故有若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按《论语·颜渊》云:“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本非,当为有若语。“霜露未凝”,宋本“凝”作“沾”。“故君者壤地,民者卉木也。未有壤地肥而卉木不茂,君仁而万民不盛矣”,宋本“壤地肥”作“壤肥”,P.3562残卷同。当无“地”字为是。
  由上述诸多校勘可以看出,宋本源出唐写本是文献传承的一个大的脉络问题,具体而言印刷术在将写本定型为刻本的过程中存在文字的变异。有的“改动”还是依写本为胜,有的“改动”则属于纠正“讹误”,即便是原本即如此;有的改动则能拟测出它的演变轨迹。围绕敦煌写本与宋本《刘子》,作了纵向和横向的校勘比对,印证研究敦煌写本同样绕不开版本问题。校勘只是将此问题以文字异同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揭示不同版本背后的传播和接受的差异,进而理解异文的生成机制,应该是敦煌写本研究值得深入挖掘的方向。另外从写本到刻本转变的书籍史背景中,比较宋刻本与敦煌唐写本之间存在的诸如文本面貌、体例等关系,也有助于建立写本版本学研究的学术领域。
  最后附带一提的是,除此刘幼云旧藏本外,还有一件何穆忞旧藏敦煌本《刘子》残卷,有罗振玉和傅增湘的各自校录本,原卷现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两件正原属同一写本的两半,经“分赃”而分属何穆忞和刘幼云所有。据何氏藏本中所钤“松翁鉴藏”一印,知继为罗振玉所藏,推测是从罗氏手中流入日本。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寿星本为恒星名,又名老人星、南极老人星。现代天文学称之为船底座a星,是南部天空一颗光度较亮的二等星。其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通常只有在北纬35度(约在淮河一线)以南才能在较低的空中见到此星。古人因其亮度高且靠近南方的地平线而称之为“南极”,并非地轴指向的南极。后其渐由“星官”之名演变成道教仙人之名。  《尔雅·释天》曰:“寿星,角、亢也。”角、亢是二十八星宿中东方
期刊
北京翰海2019秋季拍卖会将于12月11~14日在北京嘉里大酒店举行,12月11~12日预展,12月13~14日拍卖。本届拍卖会将推出全部常规专场,包括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法书楹联、当代书画、油画雕塑、紫砂艺术、古董珍玩等门类。  2019年中,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市场释放流动性。根据艺术品市场研究资料表明,货币流动性与艺术品交易的活络程度呈正比。结合近期国际拍卖市场的表现,诸多利好
期刊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 ~1795),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达到历史顶峰,无论青花、彩瓷、颜色釉和仿古釉,都达到极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价乾隆官器“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清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其青花瓷的生产达到巅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绘瓷的烧造,更加精益求精。仿古瓷方面,在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官窑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如仿宋诸多
期刊
“上海对话——艺术开启未来”是由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办的高层论坛活动,活动承办方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版权服务中心、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上海对话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秉持开放性、专业性、广泛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的原则,第五届上海對话高峰论坛,从更多的视角,全方位的进行权威的解读,提
期刊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是毛泽东1935年冬天所作《念奴娇·昆仑》,节奏跌宕起伏,气势雄浑磅礴。当时,中央工农红军走完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抵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巅峰,远眺苍茫
期刊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其政治开明、经济繁盛,为壮丽辉煌的大唐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其中书法艺术尤为得到唐代帝王的重视,君臣论书,经世济用,也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唐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与艺术精神也都深刻地影响着唐代书法艺术,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继六朝之后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为辉煌和灿烂的时代。辽宁省博物馆(原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
期刊
北京艺术博物馆(下简称艺博)藏明代织绣品2390余件,其中织锦500余件。明代织锦,从组织结构分有:双层锦、两色锦、棉锦、织金锦、织金妆花锦;从地域特色分有:宋锦、蜀锦(重锦、细锦、匣锦)、云锦。艺博馆藏明代织锦,除未发现蜀锦中的重锦品种,其他织锦种类均有收藏;尤以棉锦品种最为丰富,其次是双层锦。馆藏明代织锦图案有植物纹、动物纹、杂宝纹、文字符号、人物纹、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有牡丹、莲花、菊花、
期刊
重庆市江津区文物管理所藏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笔筒、观音像、雕球等传世的象牙雕刻文物藏品若干,品相上乘,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现拟对其进行简要赏析,求教于各位读者。  1.明牙雕郊游图笔筒(图1)  通高15.8、口径11.2、底径11.6厘米。牙雕表面颜色偏黄,配有深色木质底座,二者相得益彰。筒身雕刻了一幅主仆四人郊游的图景。仆人牵着马匹走在最前面,正准备将马匹拴在树干之上。主人在其后
期刊
10.清乾隆 青花折枝纹棒槌瓶(图10)  高30.5、口径4.6、底8.1厘米。圆口,长直颈,坡肩,长直腹,下收,平底,圈足,底无釉,本品造型俊俏挺拔,直口丰身,旧称“蒲槌瓶”,或因形近而得名。全身花饰繁密,层次丰富,口沿绘卷草纹,其下绘以3组折枝牡丹纹;肩部分绘卷草纹寓覆莲纹装饰;折肩以下高凸,绘有缠枝花卉纹与腹部下缘的缠枝花卉纹相应,腹部突起10组开光,内绘各式折枝花卉纹,绘画笔触娴熟。圈足
期刊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篙樵、十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明天启二年(1622),王铎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礼部尚书等职。入清后,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清史稿》记载“自明、清之际,工书者,河北以王铎、傅山为冠”。由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