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却经常忽略这一点。主要是教师不给学生足够充分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就从这些方面作了较祥尽地分析,以帮助广大教师发现问题并改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发掘,空间,改进,提高
教育教学亘古不变的出发点都是追求学生能力的最大化发掘,文化知识的最大化积累和运用。无论是两千年前的教育始祖孔子时期,还是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孜孜不倦一刻不停的为此绞尽脑汁,想办法力求“长江后浪胜前浪”。然而虽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到如今教育教学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制约因素很多,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不留思考的空间、探索的余地——即使留了也少得可怜。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探究对象的难度系数是大是小,教师大概是为了按时授完内容,或是耐心不足,或是估计学生不会,等等,总是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不留余地;或是刚把问题提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就脱口说出了答案,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炼”的机会,能力地发掘和知识地积累运用从何谈起!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探索的空间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教学理念要更新
教师要从思想认识上牢固地确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离开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师的“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鼓励者、协助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老师自己,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过程中锻炼和成长。让他们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思想指导行动,有了这样的观念认识,备课讲课的目标就明确了,方式方法也就相应设计得科学合理了。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样,关键是看学生学得如何。设法使他们参与进来动眼、动口、动手又动脑。创设情境、精讲多练是个不错地方向。“练”什么?听、说、读、写、思、看;怎么“练”?提问调板,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反馈,自查互查,互帮互助,让学生当小老师讲一讲,查一查。这些活动学生地参与热情是很高的——参与进来才能积极的思考,而且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三、相信学生,和谐相处,用感情这根杠杆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之所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感情出现了问题,双方都对对方失去了信心,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师生间有成见隔阂,学生对老师有抵制情绪,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情形是很糟的,在抵制情绪的支配下,你讲得再好他们也充耳不闻,拒不按你的思路走不配合你,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捣蛋”或“沉默”上,致使你无奈的只有自己讲了。师生间有了和谐融洽的关系,合作共进的氛围才能建立起来。良好轻松的关系会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的实效性。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师在他的一本书中是这样说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的:“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也能够伤人,也能够救人。无论任何情况之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能够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极大影响和作用可见一斑。
相信学生不失为一个改善师生关系的好办法。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你都“相信”他的能力,并明确地表达给他,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你的支持者。其结果便是你个人和班级这个群体都给他一种心理上的鞭策,形成无形的压力,又是情感上地鼓励,形成无形的动力。促进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信任感,教师就成了学生情感的磁石、心灵的寄托。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比非文明手段的效果强许多倍!多使用激励性评语,赏识学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管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教师适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兴趣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老师。
四、安排好“导”与“学”的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时间
教学中教师地“导”要得法,以简明扼要为好,占时不可太长,语言不能啰嗦无次序;“导”还要恰当,“点到”为止。即不能一讲就到底,更不能还没点到“节点”就停了。两种情况下学生都会一头雾水,似懂非懂。留给学生“思”的时间长短教师也一定要观察把握,该停就停,该延长就延长。切记该用时短的却长,该用时长的却断然叫停了。最好备课时对学生活动用时作个大概预测,心中有数。不然到时乱了方寸,为了授完即定任务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五、课堂组织要严谨,避免意外情况占用过多的时间
其一,问题要精炼,以引出结论为目的,不要搞没多大必要的“连环套”式问题,节外生枝。这样对于锻炼学生是好,但占用了后续教学任务的宝贵时间。其二,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心中有底,这个问题估计哪些学生能答下去,那个问题又是哪几个学生能答下去。提问、调板时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名。这样十有八九同一问题就不必再叫第二位同学重新回答了。注意的是学生已懂的问题教师也别再“强调”了。其三,学生无意或估意搞出的情况和问题,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或马上解决,或课后解决,或置之不理,方式方法平时要多积累,厚积薄发。对意外情况不可过分的尊重学生的意愿而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其四,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合作探究性活动的秩序和质量要严密把控。教师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非需要行为必须及时严厉制止、改正。最好是将小组成员固定下来,设立纪律监察员协助教师管理,效果会好许多。
古诗词很美,美得无与伦比,关键就在于它的意蕴美!教学中能不能讲究一些“意境美”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是这样说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攀登艺术的险峰时,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努力和付出。相信辛勤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经过这些改进,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思考和锻炼,教学效果一定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取得良好成绩,必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全能型接班人。
关键词:发掘,空间,改进,提高
教育教学亘古不变的出发点都是追求学生能力的最大化发掘,文化知识的最大化积累和运用。无论是两千年前的教育始祖孔子时期,还是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孜孜不倦一刻不停的为此绞尽脑汁,想办法力求“长江后浪胜前浪”。然而虽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到如今教育教学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制约因素很多,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不留思考的空间、探索的余地——即使留了也少得可怜。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探究对象的难度系数是大是小,教师大概是为了按时授完内容,或是耐心不足,或是估计学生不会,等等,总是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不留余地;或是刚把问题提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就脱口说出了答案,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炼”的机会,能力地发掘和知识地积累运用从何谈起!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探索的空间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教学理念要更新
教师要从思想认识上牢固地确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离开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师的“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鼓励者、协助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老师自己,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过程中锻炼和成长。让他们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思想指导行动,有了这样的观念认识,备课讲课的目标就明确了,方式方法也就相应设计得科学合理了。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样,关键是看学生学得如何。设法使他们参与进来动眼、动口、动手又动脑。创设情境、精讲多练是个不错地方向。“练”什么?听、说、读、写、思、看;怎么“练”?提问调板,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反馈,自查互查,互帮互助,让学生当小老师讲一讲,查一查。这些活动学生地参与热情是很高的——参与进来才能积极的思考,而且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三、相信学生,和谐相处,用感情这根杠杆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之所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感情出现了问题,双方都对对方失去了信心,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师生间有成见隔阂,学生对老师有抵制情绪,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情形是很糟的,在抵制情绪的支配下,你讲得再好他们也充耳不闻,拒不按你的思路走不配合你,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捣蛋”或“沉默”上,致使你无奈的只有自己讲了。师生间有了和谐融洽的关系,合作共进的氛围才能建立起来。良好轻松的关系会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的实效性。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师在他的一本书中是这样说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的:“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也能够伤人,也能够救人。无论任何情况之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能够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极大影响和作用可见一斑。
相信学生不失为一个改善师生关系的好办法。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你都“相信”他的能力,并明确地表达给他,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你的支持者。其结果便是你个人和班级这个群体都给他一种心理上的鞭策,形成无形的压力,又是情感上地鼓励,形成无形的动力。促进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信任感,教师就成了学生情感的磁石、心灵的寄托。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比非文明手段的效果强许多倍!多使用激励性评语,赏识学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管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教师适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兴趣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老师。
四、安排好“导”与“学”的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时间
教学中教师地“导”要得法,以简明扼要为好,占时不可太长,语言不能啰嗦无次序;“导”还要恰当,“点到”为止。即不能一讲就到底,更不能还没点到“节点”就停了。两种情况下学生都会一头雾水,似懂非懂。留给学生“思”的时间长短教师也一定要观察把握,该停就停,该延长就延长。切记该用时短的却长,该用时长的却断然叫停了。最好备课时对学生活动用时作个大概预测,心中有数。不然到时乱了方寸,为了授完即定任务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五、课堂组织要严谨,避免意外情况占用过多的时间
其一,问题要精炼,以引出结论为目的,不要搞没多大必要的“连环套”式问题,节外生枝。这样对于锻炼学生是好,但占用了后续教学任务的宝贵时间。其二,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心中有底,这个问题估计哪些学生能答下去,那个问题又是哪几个学生能答下去。提问、调板时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名。这样十有八九同一问题就不必再叫第二位同学重新回答了。注意的是学生已懂的问题教师也别再“强调”了。其三,学生无意或估意搞出的情况和问题,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或马上解决,或课后解决,或置之不理,方式方法平时要多积累,厚积薄发。对意外情况不可过分的尊重学生的意愿而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其四,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合作探究性活动的秩序和质量要严密把控。教师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非需要行为必须及时严厉制止、改正。最好是将小组成员固定下来,设立纪律监察员协助教师管理,效果会好许多。
古诗词很美,美得无与伦比,关键就在于它的意蕴美!教学中能不能讲究一些“意境美”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是这样说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攀登艺术的险峰时,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努力和付出。相信辛勤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经过这些改进,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思考和锻炼,教学效果一定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取得良好成绩,必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全能型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