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环境、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现代通讯大大方便了我们的交流,而像网络交往这些新的交往方式更是席卷着整个社会,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交往模式。 “90后”这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正处在了我们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期。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与问题值得我们心理工作者重点关注。本案例介绍了心理老师对一个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的初二女生进行辅导的过程。在干预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透视“90后”人际交往的特点,采用了基于认知流派的心理咨询方法、基于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法,并结合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所处班级进行干预,对该女生遭遇的交往“冷暴力”采取“热处理”,取得了比较好的干预效果,并总结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90后” 初二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改善措施
一般资料:
平平,女,15岁,初中二年级,在班上年龄最大、个头最矮。皮肤暗淡发黑,表情僵硬,眼神呆滞并透出一种空洞、无助的感觉。小学随父母到新加坡读书,之后又随父母回国来我校就读初中。父母工作较忙,家住北京核心闹市区,家庭条件优越。
平平身体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史,没有抑郁等精神病史,之前未进行过心理咨询或治疗。
一、来访者印象:
学期初,给平平所在班级上心理课时,便注意到这个特别的女孩。课堂上,其他同学参与度非常高,而她却默默缩在班里后面的一角,似乎课堂与她毫无关系;在与同学合作的游戏中,她总是落单的旁观者;同学们上课起哄总喜欢喊她的名字,每当这时她仍旧静静坐着。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初步判断,平平在人际交往方面需要得到帮助。
当我想找机会与她面谈时,她的班主任也找到我,说平平向我寻求帮助。平平跟我联系好后,独自来咨询,进门时显得很拘谨,动作呆板,眼神还是那样空空的,没有交流的感觉。
二、个人陈述:
我们班就像地狱,让人觉得恐怖。同学都反感我,我经常被指责、嘲笑、排挤。我好像被一层厚厚的冰包裹住了,没有人会走近我。我真想脱离这个班,可是,换班也是徒劳的。大家都拿我当笑柄,我在全年级的名声都很差,所以感觉更加无助。
我之所以会被孤立,一方面是我成绩差,个子低,同学看不起我;另一方面是我在班里年龄最大,和他们没共同语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同桌小婷。我们就是一对“天敌”,最初就不喜欢她,和她接触后发现她果真很讨厌,我和同学说过她坏话。她知道后,就开始组织班上一些女生针对我、欺负我,男同学也对我恶作剧。小婷本来就是一个很会煽动同学的人,慢慢地,其他同学都开始排挤我了。其实,我已经认识到我说同学坏话不对了,多次在网上向她道歉,可她不仅不肯原谅我,对我的欺负还变本加厉,经常当着全班同学面讽刺我,大家投来的都是鄙夷的眼神。最让人心烦的是她偏偏是我的同桌,不理我也罢,却偏偏爱招惹我,专门挑我的刺。
其实,以前我在班上有一个朋友小静,只是有一次她抄英语作业被老师批评了,误会是我告的密。她太固执了,我在QQ上向她解释了很多回她都不听,真不知道为什么没人理解我。现在她已经和别人好了,班里的女同学都是俩俩成对的,我是唯一余下的、被全班排挤、攻击的对象,我真是一个多余的、令人讨厌的人。我好像被冻住了,和外界的关系很僵,感觉无能为力。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平平的个人陈述以及心理教师的实际观察,可以看出她对班级产生恐惧感的原因主要是内心压抑、焦虑的情绪。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问题。
诊断依据为○1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即其焦虑、抑郁的情绪与班上同学对他的排挤的客观环境是一致的;来访者的知、情、意也是协调的,平平认知上的偏差,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惧怕上学、想转班的行为表现是协调的;来访者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即平平的个性特征没有发生突然间的转变。○2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平平的心理紊乱状态反应时间虽然较长,但反应程度不算很强烈,内容未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功能还未受损,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根据以上依据可以判断平平的问题属于心理紊乱系统分类中的一般心理问题,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四、原因分析:
引起平平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个人原因:
从本例可以看出,平平生性敏感、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在认知方式上,一方面习惯将自己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而不是归因于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可以改变的因素,并由于和小婷、小静失败的沟通经历产生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另一方面,平平更容易看到自己以及他人的缺点,忽视了各自身上的闪光点。
(二)环境原因:
90后所处的环境和以往有着很大变化。通过对平平的了解发现:
1、社会、家庭环境上:首先,随着知识容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父母往往更加关注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业技能、艺术才华,却忽视了对孩子内在的关注,导致一些孩子人际交往技能极度匮乏;另外,许多90后习惯网络沟通,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再有,父母将更多时间投注在工作上,缺乏对孩子人际交往上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在房门紧锁的城市里,亲戚邻里间互动的减少,使孩子很难从成人的交往中习得交往技能。
2、班级环境上:一方面,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一起学习、相互竞争,缺少班级互动,团体协作,班级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感情纽带;另一方面,集体的从众行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冷暴力”,侵袭着平平幼小的心灵,阻碍着心灵间的沟通。
五、辅导措施:
(一)积极的观察日记: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引导平平思考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学会观察人的优点。同伴是孩子模仿的最佳榜样,由平平选一位班上人缘最好的同学,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寻找其受欢迎的因素,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注意定期进行反馈,引导其正确的归因。使她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交往的技能,学会看到人的长处。
(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人际交流具有不真实性,对于传达声音和表情等富有人类情感的信息具有局限性,不是最佳的人际沟通方式,尤其在化解矛盾时,网络由于其局限性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心理教师鼓励平平和小婷、小静面对面的沟通,这样的交流更显得真诚,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前嫌冰释。
(二)交往技能训练:基于行为主义疗法,采用系统脱敏法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让平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班上两三位善于交流、人缘好的同学在咨询室聊天,使她体会到与人面对面交流和网络交流的不同之处,感受到与同伴相处时的喜悦。之后,让平平担任小组长,为同学收发作业。最后,鼓励平平每天到校后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另外,心理教师通过心理课设计全班同学的互动游戏,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人际和谐的美好。
六、效果与反思:
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辅导使平平与同学间厚厚的冰层在人与人心灵的碰撞中暖化了。平平在班里爱笑了、和小婷的矛盾化解了、与小静和好如初,并且由于其英语特长被同学推选为英语课代表。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和处理,发现90后在人际交往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心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心理健康课应该成为学生们学会交往的平台,帮助学生们打破心灵的冰层。
关键词:“90后” 初二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改善措施
一般资料:
平平,女,15岁,初中二年级,在班上年龄最大、个头最矮。皮肤暗淡发黑,表情僵硬,眼神呆滞并透出一种空洞、无助的感觉。小学随父母到新加坡读书,之后又随父母回国来我校就读初中。父母工作较忙,家住北京核心闹市区,家庭条件优越。
平平身体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史,没有抑郁等精神病史,之前未进行过心理咨询或治疗。
一、来访者印象:
学期初,给平平所在班级上心理课时,便注意到这个特别的女孩。课堂上,其他同学参与度非常高,而她却默默缩在班里后面的一角,似乎课堂与她毫无关系;在与同学合作的游戏中,她总是落单的旁观者;同学们上课起哄总喜欢喊她的名字,每当这时她仍旧静静坐着。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初步判断,平平在人际交往方面需要得到帮助。
当我想找机会与她面谈时,她的班主任也找到我,说平平向我寻求帮助。平平跟我联系好后,独自来咨询,进门时显得很拘谨,动作呆板,眼神还是那样空空的,没有交流的感觉。
二、个人陈述:
我们班就像地狱,让人觉得恐怖。同学都反感我,我经常被指责、嘲笑、排挤。我好像被一层厚厚的冰包裹住了,没有人会走近我。我真想脱离这个班,可是,换班也是徒劳的。大家都拿我当笑柄,我在全年级的名声都很差,所以感觉更加无助。
我之所以会被孤立,一方面是我成绩差,个子低,同学看不起我;另一方面是我在班里年龄最大,和他们没共同语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同桌小婷。我们就是一对“天敌”,最初就不喜欢她,和她接触后发现她果真很讨厌,我和同学说过她坏话。她知道后,就开始组织班上一些女生针对我、欺负我,男同学也对我恶作剧。小婷本来就是一个很会煽动同学的人,慢慢地,其他同学都开始排挤我了。其实,我已经认识到我说同学坏话不对了,多次在网上向她道歉,可她不仅不肯原谅我,对我的欺负还变本加厉,经常当着全班同学面讽刺我,大家投来的都是鄙夷的眼神。最让人心烦的是她偏偏是我的同桌,不理我也罢,却偏偏爱招惹我,专门挑我的刺。
其实,以前我在班上有一个朋友小静,只是有一次她抄英语作业被老师批评了,误会是我告的密。她太固执了,我在QQ上向她解释了很多回她都不听,真不知道为什么没人理解我。现在她已经和别人好了,班里的女同学都是俩俩成对的,我是唯一余下的、被全班排挤、攻击的对象,我真是一个多余的、令人讨厌的人。我好像被冻住了,和外界的关系很僵,感觉无能为力。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平平的个人陈述以及心理教师的实际观察,可以看出她对班级产生恐惧感的原因主要是内心压抑、焦虑的情绪。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问题。
诊断依据为○1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即其焦虑、抑郁的情绪与班上同学对他的排挤的客观环境是一致的;来访者的知、情、意也是协调的,平平认知上的偏差,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惧怕上学、想转班的行为表现是协调的;来访者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即平平的个性特征没有发生突然间的转变。○2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平平的心理紊乱状态反应时间虽然较长,但反应程度不算很强烈,内容未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功能还未受损,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根据以上依据可以判断平平的问题属于心理紊乱系统分类中的一般心理问题,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四、原因分析:
引起平平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个人原因:
从本例可以看出,平平生性敏感、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在认知方式上,一方面习惯将自己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而不是归因于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可以改变的因素,并由于和小婷、小静失败的沟通经历产生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另一方面,平平更容易看到自己以及他人的缺点,忽视了各自身上的闪光点。
(二)环境原因:
90后所处的环境和以往有着很大变化。通过对平平的了解发现:
1、社会、家庭环境上:首先,随着知识容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父母往往更加关注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业技能、艺术才华,却忽视了对孩子内在的关注,导致一些孩子人际交往技能极度匮乏;另外,许多90后习惯网络沟通,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再有,父母将更多时间投注在工作上,缺乏对孩子人际交往上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在房门紧锁的城市里,亲戚邻里间互动的减少,使孩子很难从成人的交往中习得交往技能。
2、班级环境上:一方面,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一起学习、相互竞争,缺少班级互动,团体协作,班级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感情纽带;另一方面,集体的从众行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冷暴力”,侵袭着平平幼小的心灵,阻碍着心灵间的沟通。
五、辅导措施:
(一)积极的观察日记: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引导平平思考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学会观察人的优点。同伴是孩子模仿的最佳榜样,由平平选一位班上人缘最好的同学,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寻找其受欢迎的因素,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注意定期进行反馈,引导其正确的归因。使她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交往的技能,学会看到人的长处。
(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人际交流具有不真实性,对于传达声音和表情等富有人类情感的信息具有局限性,不是最佳的人际沟通方式,尤其在化解矛盾时,网络由于其局限性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心理教师鼓励平平和小婷、小静面对面的沟通,这样的交流更显得真诚,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前嫌冰释。
(二)交往技能训练:基于行为主义疗法,采用系统脱敏法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让平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班上两三位善于交流、人缘好的同学在咨询室聊天,使她体会到与人面对面交流和网络交流的不同之处,感受到与同伴相处时的喜悦。之后,让平平担任小组长,为同学收发作业。最后,鼓励平平每天到校后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另外,心理教师通过心理课设计全班同学的互动游戏,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人际和谐的美好。
六、效果与反思:
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辅导使平平与同学间厚厚的冰层在人与人心灵的碰撞中暖化了。平平在班里爱笑了、和小婷的矛盾化解了、与小静和好如初,并且由于其英语特长被同学推选为英语课代表。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和处理,发现90后在人际交往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心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心理健康课应该成为学生们学会交往的平台,帮助学生们打破心灵的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