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对美的发现,孩子对美的认识需要引导,而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美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家庭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关键词:家庭美育 环境 心理构建
朋友的孩子与同学一起去香山春游。她给儿子准备好运动服、旅游鞋,当然也给带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春游回来后,她问孩子对游香山有什么感受,孩子却随意地脱口而出:“就是瞎玩海吃,没什么感受。”作为家长,她内心很失望。因为她的儿子没有细看到处桃花的樱桃沟,没有注意听燕语莺声,没有觉察枝头绿芽透露的春意,也没有感知暖风中吹来的春的气息。
朋友向我们聊起这件事时的表情非常失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缺少点什么,希望我们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给她一些建议。其实,我认为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任何问题,而是作为小学生的孩子在春游之前缺少审美准备。如果家长在孩子春游对领略香山美景有一种引导,孩子就不会一无所获。孩子由于缺少知识经验,对美的理解还带有直观和直发的倾向,从爱美到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教育引导。这让我们想到家庭美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作用。
一、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对美的发现。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孩子对美的敏感性很强,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爱听优美动听的故事,思维具体形象,想象力极为丰富,情感体验强烈,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往往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凭着那颗天真幼稚的童心,发现自然和社会上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许多闪光的东西,许多成人无法体验到的美。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的特别关注。
而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与技能培养,忽视美育对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因而家庭美育常常走入误区,孩子对美的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低。美的事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到处都有,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都能感受到的。因为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
如何帮助孩子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让孩子在对美的体验与感悟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理想。那么,如何实施家庭美育,这也是我们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美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无意识与有意识心理沉淀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美育是无意识的影响,孩子生活其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染、暗示,从而实现美育的心理沉淀,而心理沉淀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人所未觉察到的,一旦形成就潜在地支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美的判断、选择和评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个美的客观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的行为和观点,使日常生活中隐性的美育产生正向的功能和效果。
三、家庭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家长应充分创造家庭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努力发掘生活中美育的资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一)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利用美的生活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像一个“潜在的课堂”对孩子美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孩子,我们的家庭环境应当洁化、绿化、美化、儿童化。因为孩子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环境的变化。没有整洁和宁静的家庭环境,孩子很难保持心理稳定。除了整洁,放置有序外,我们在室内环境的色彩上也充分考虑并尊重孩子的需要,以淡黄和浅绿为主,并配有女儿喜爱的艺术形象的装饰(如米奇、维尼、喜羊羊等)。房间不一定要装饰得金碧辉煌,而是要尽量给孩子一种开阔、明净和舒适的感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除了室内环境,还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公共卫生,垃圾不应随地乱扔,杂物不应随地乱放,应爱护周围花草树木等,还应该让孩子共同参与美化环境工作,如在春天让孩子学习播种、给植物喝水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在美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在为孩子创设活动的小天地,既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配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季节特点,使孩子能够经常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女儿上幼儿园时期,我们重点引导对书、玩具和画笔用完要物归原处;而上了小学,我们则约定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叠衣服等。
其次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模仿力强,辨别美、丑的能力差,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高尚的情趣、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教养和严谨的生活作风都能体现家长应有的气质和风度, 给孩子美的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人。
(二)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欣赏、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的美。
丰富的自然、社会环境,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自然美和社会美能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并成为孩子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动力。孩子作为成长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生活范围狭窄,与大自然接触甚少。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社会的美,从无意识感受到有意识地感悟,实现审美心理外化和内化的转换与统一,促进孩子审美心理结构中量的积累与沉淀。
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从具体的变化中去观察大自然的美。如到公园、果园、田间,捉昆虫、放风筝、玩风车、捡落叶,看春天植物的变化和秋天的丰收的景象。每一次出游前,我们都尽可能备足课,在网上搜索景点的信息,否则就会被孩子问住。比如红螺寺的红螺峰有多高呀?怀柔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在游玩过程中,尽可能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和表达她所能理解的美。带孩子欣赏自然时,我们常常弯下腰,与孩子形成同样的视线,才能从孩子角度更好的引导孩子观察。我们还鼓励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受。另外,我们还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些标本,用树叶作画。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可以培养欣赏美、爱护美、创造美的习惯。
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现实社会中的美:参观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邮局、火车站、银行、百货商场、展览馆等,通过参观、散步、聊天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又如:在参观祖国60年辉煌展时,女儿对无土栽培的西红柿、白薯特别感兴趣,回家后还很神气地把讲解员提到的“根系分离”说给奶奶听。这就是科学自有的魅力吧!
四、让孩子在欣赏艺术和参加艺术实践的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最集中、最有效的途径,艺术给人以充分完满的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与他所喜爱的艺术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常常给她哼些儿童歌谣。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找了一些曲调适合孩子特点,歌词口语化、儿童化的flash或mv播放。因为这些素材中音乐形象鲜明,接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女儿特别喜欢。我们也特别注意不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有的父母喜欢听流行歌曲,孩子也跟着唱,这是不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审美心理。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歌曲,才能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美术在培养孩子情感、观察力、创造力及操作能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女儿大约三岁左右就开始涂鸦,我们家的墙壁对她是开放的,让其愉快地涂鸦,激发她的创作兴趣。大约4、5岁,女儿已经可以画一些点线组成的图案。6岁时,她的画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每幅画中都会有她的自画像。再大一些,她对立体手工、折纸、剪纸都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下班,我们都会有收到不同礼物的惊喜。这些礼物很简单,可能是一幅碎纸画,也可能是一只折纸的青蛙,或者仅仅是一片不知来至何处的羽毛和小石头…… 我们也尽可能让自己参与到孩子的美术活动中,和她一起拿废旧纸盒做火车、做英语课上的面具、贺卡或装饰品,与孩子一起收集有趣、有意义的物品,鼓励她展示和表达自己的作品。作为家长,我们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只要孩子努力地画出了心中所想,就会得肯定和赞扬,使孩子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术的熏陶与教育。
文学之美是家庭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女儿1岁的时候,我们就给她订了2种期刊《嘟嘟熊画报》和《婴儿画报》,后来又增加了《好孩子画报》。女儿在2岁时就可以自己独立看图阅读,虽然她还不识字,但却凭着记忆流利地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后来,童话、成语故事、笑话、绕口令、谜语都成为我们亲子阅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讲故事时,我们经常引导孩子声调要有高低,停顿要有长短,恰当运用语言技巧,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让孩子续编故事也是不错的方法。讲故事时,有时可不必讲完,在故事发展的高潮处或在情节转折处停下来,剩下的故事内容请孩子自己想象来添加完成,把故事编完。还可以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心情、环境、语气让孩子表演故事,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
家庭美育,就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对孩子进行家庭美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为今后漫长的人生备好一份享用不尽的快乐。
关键词:家庭美育 环境 心理构建
朋友的孩子与同学一起去香山春游。她给儿子准备好运动服、旅游鞋,当然也给带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春游回来后,她问孩子对游香山有什么感受,孩子却随意地脱口而出:“就是瞎玩海吃,没什么感受。”作为家长,她内心很失望。因为她的儿子没有细看到处桃花的樱桃沟,没有注意听燕语莺声,没有觉察枝头绿芽透露的春意,也没有感知暖风中吹来的春的气息。
朋友向我们聊起这件事时的表情非常失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缺少点什么,希望我们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给她一些建议。其实,我认为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任何问题,而是作为小学生的孩子在春游之前缺少审美准备。如果家长在孩子春游对领略香山美景有一种引导,孩子就不会一无所获。孩子由于缺少知识经验,对美的理解还带有直观和直发的倾向,从爱美到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教育引导。这让我们想到家庭美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作用。
一、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对美的发现。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孩子对美的敏感性很强,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爱听优美动听的故事,思维具体形象,想象力极为丰富,情感体验强烈,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往往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凭着那颗天真幼稚的童心,发现自然和社会上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许多闪光的东西,许多成人无法体验到的美。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的特别关注。
而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与技能培养,忽视美育对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因而家庭美育常常走入误区,孩子对美的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低。美的事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到处都有,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都能感受到的。因为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
如何帮助孩子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让孩子在对美的体验与感悟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理想。那么,如何实施家庭美育,这也是我们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美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无意识与有意识心理沉淀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美育是无意识的影响,孩子生活其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染、暗示,从而实现美育的心理沉淀,而心理沉淀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人所未觉察到的,一旦形成就潜在地支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美的判断、选择和评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个美的客观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的行为和观点,使日常生活中隐性的美育产生正向的功能和效果。
三、家庭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家长应充分创造家庭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努力发掘生活中美育的资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一)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利用美的生活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像一个“潜在的课堂”对孩子美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孩子,我们的家庭环境应当洁化、绿化、美化、儿童化。因为孩子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环境的变化。没有整洁和宁静的家庭环境,孩子很难保持心理稳定。除了整洁,放置有序外,我们在室内环境的色彩上也充分考虑并尊重孩子的需要,以淡黄和浅绿为主,并配有女儿喜爱的艺术形象的装饰(如米奇、维尼、喜羊羊等)。房间不一定要装饰得金碧辉煌,而是要尽量给孩子一种开阔、明净和舒适的感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除了室内环境,还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公共卫生,垃圾不应随地乱扔,杂物不应随地乱放,应爱护周围花草树木等,还应该让孩子共同参与美化环境工作,如在春天让孩子学习播种、给植物喝水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在美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在为孩子创设活动的小天地,既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配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季节特点,使孩子能够经常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女儿上幼儿园时期,我们重点引导对书、玩具和画笔用完要物归原处;而上了小学,我们则约定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叠衣服等。
其次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模仿力强,辨别美、丑的能力差,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高尚的情趣、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教养和严谨的生活作风都能体现家长应有的气质和风度, 给孩子美的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人。
(二)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欣赏、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的美。
丰富的自然、社会环境,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自然美和社会美能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并成为孩子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动力。孩子作为成长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生活范围狭窄,与大自然接触甚少。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社会的美,从无意识感受到有意识地感悟,实现审美心理外化和内化的转换与统一,促进孩子审美心理结构中量的积累与沉淀。
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从具体的变化中去观察大自然的美。如到公园、果园、田间,捉昆虫、放风筝、玩风车、捡落叶,看春天植物的变化和秋天的丰收的景象。每一次出游前,我们都尽可能备足课,在网上搜索景点的信息,否则就会被孩子问住。比如红螺寺的红螺峰有多高呀?怀柔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在游玩过程中,尽可能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和表达她所能理解的美。带孩子欣赏自然时,我们常常弯下腰,与孩子形成同样的视线,才能从孩子角度更好的引导孩子观察。我们还鼓励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受。另外,我们还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些标本,用树叶作画。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可以培养欣赏美、爱护美、创造美的习惯。
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现实社会中的美:参观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邮局、火车站、银行、百货商场、展览馆等,通过参观、散步、聊天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又如:在参观祖国60年辉煌展时,女儿对无土栽培的西红柿、白薯特别感兴趣,回家后还很神气地把讲解员提到的“根系分离”说给奶奶听。这就是科学自有的魅力吧!
四、让孩子在欣赏艺术和参加艺术实践的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最集中、最有效的途径,艺术给人以充分完满的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与他所喜爱的艺术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常常给她哼些儿童歌谣。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找了一些曲调适合孩子特点,歌词口语化、儿童化的flash或mv播放。因为这些素材中音乐形象鲜明,接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女儿特别喜欢。我们也特别注意不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有的父母喜欢听流行歌曲,孩子也跟着唱,这是不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审美心理。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歌曲,才能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美术在培养孩子情感、观察力、创造力及操作能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女儿大约三岁左右就开始涂鸦,我们家的墙壁对她是开放的,让其愉快地涂鸦,激发她的创作兴趣。大约4、5岁,女儿已经可以画一些点线组成的图案。6岁时,她的画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每幅画中都会有她的自画像。再大一些,她对立体手工、折纸、剪纸都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下班,我们都会有收到不同礼物的惊喜。这些礼物很简单,可能是一幅碎纸画,也可能是一只折纸的青蛙,或者仅仅是一片不知来至何处的羽毛和小石头…… 我们也尽可能让自己参与到孩子的美术活动中,和她一起拿废旧纸盒做火车、做英语课上的面具、贺卡或装饰品,与孩子一起收集有趣、有意义的物品,鼓励她展示和表达自己的作品。作为家长,我们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只要孩子努力地画出了心中所想,就会得肯定和赞扬,使孩子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术的熏陶与教育。
文学之美是家庭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女儿1岁的时候,我们就给她订了2种期刊《嘟嘟熊画报》和《婴儿画报》,后来又增加了《好孩子画报》。女儿在2岁时就可以自己独立看图阅读,虽然她还不识字,但却凭着记忆流利地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后来,童话、成语故事、笑话、绕口令、谜语都成为我们亲子阅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讲故事时,我们经常引导孩子声调要有高低,停顿要有长短,恰当运用语言技巧,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让孩子续编故事也是不错的方法。讲故事时,有时可不必讲完,在故事发展的高潮处或在情节转折处停下来,剩下的故事内容请孩子自己想象来添加完成,把故事编完。还可以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心情、环境、语气让孩子表演故事,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
家庭美育,就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对孩子进行家庭美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为今后漫长的人生备好一份享用不尽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