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美育环境的心理建构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baid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对美的发现,孩子对美的认识需要引导,而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美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家庭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关键词:家庭美育 环境 心理构建
  
  朋友的孩子与同学一起去香山春游。她给儿子准备好运动服、旅游鞋,当然也给带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春游回来后,她问孩子对游香山有什么感受,孩子却随意地脱口而出:“就是瞎玩海吃,没什么感受。”作为家长,她内心很失望。因为她的儿子没有细看到处桃花的樱桃沟,没有注意听燕语莺声,没有觉察枝头绿芽透露的春意,也没有感知暖风中吹来的春的气息。
  朋友向我们聊起这件事时的表情非常失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缺少点什么,希望我们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给她一些建议。其实,我认为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任何问题,而是作为小学生的孩子在春游之前缺少审美准备。如果家长在孩子春游对领略香山美景有一种引导,孩子就不会一无所获。孩子由于缺少知识经验,对美的理解还带有直观和直发的倾向,从爱美到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教育引导。这让我们想到家庭美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作用。
  一、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对美的发现。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孩子对美的敏感性很强,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爱听优美动听的故事,思维具体形象,想象力极为丰富,情感体验强烈,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往往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凭着那颗天真幼稚的童心,发现自然和社会上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许多闪光的东西,许多成人无法体验到的美。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的特别关注。
  而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与技能培养,忽视美育对人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因而家庭美育常常走入误区,孩子对美的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低。美的事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到处都有,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都能感受到的。因为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
  如何帮助孩子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让孩子在对美的体验与感悟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理想。那么,如何实施家庭美育,这也是我们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美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无意识与有意识心理沉淀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美育是无意识的影响,孩子生活其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染、暗示,从而实现美育的心理沉淀,而心理沉淀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人所未觉察到的,一旦形成就潜在地支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美的判断、选择和评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个美的客观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的行为和观点,使日常生活中隐性的美育产生正向的功能和效果。
  三、家庭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家长应充分创造家庭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努力发掘生活中美育的资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美育环境的心理构建。
  (一)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利用美的生活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像一个“潜在的课堂”对孩子美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孩子,我们的家庭环境应当洁化、绿化、美化、儿童化。因为孩子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环境的变化。没有整洁和宁静的家庭环境,孩子很难保持心理稳定。除了整洁,放置有序外,我们在室内环境的色彩上也充分考虑并尊重孩子的需要,以淡黄和浅绿为主,并配有女儿喜爱的艺术形象的装饰(如米奇、维尼、喜羊羊等)。房间不一定要装饰得金碧辉煌,而是要尽量给孩子一种开阔、明净和舒适的感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除了室内环境,还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公共卫生,垃圾不应随地乱扔,杂物不应随地乱放,应爱护周围花草树木等,还应该让孩子共同参与美化环境工作,如在春天让孩子学习播种、给植物喝水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在美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在为孩子创设活动的小天地,既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配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季节特点,使孩子能够经常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女儿上幼儿园时期,我们重点引导对书、玩具和画笔用完要物归原处;而上了小学,我们则约定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叠衣服等。
  其次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模仿力强,辨别美、丑的能力差,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高尚的情趣、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教养和严谨的生活作风都能体现家长应有的气质和风度, 给孩子美的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人。
  (二)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欣赏、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的美。
  丰富的自然、社会环境,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自然美和社会美能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并成为孩子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动力。孩子作为成长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生活范围狭窄,与大自然接触甚少。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社会的美,从无意识感受到有意识地感悟,实现审美心理外化和内化的转换与统一,促进孩子审美心理结构中量的积累与沉淀。
  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从具体的变化中去观察大自然的美。如到公园、果园、田间,捉昆虫、放风筝、玩风车、捡落叶,看春天植物的变化和秋天的丰收的景象。每一次出游前,我们都尽可能备足课,在网上搜索景点的信息,否则就会被孩子问住。比如红螺寺的红螺峰有多高呀?怀柔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在游玩过程中,尽可能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和表达她所能理解的美。带孩子欣赏自然时,我们常常弯下腰,与孩子形成同样的视线,才能从孩子角度更好的引导孩子观察。我们还鼓励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受。另外,我们还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些标本,用树叶作画。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可以培养欣赏美、爱护美、创造美的习惯。
  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现实社会中的美:参观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邮局、火车站、银行、百货商场、展览馆等,通过参观、散步、聊天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又如:在参观祖国60年辉煌展时,女儿对无土栽培的西红柿、白薯特别感兴趣,回家后还很神气地把讲解员提到的“根系分离”说给奶奶听。这就是科学自有的魅力吧!
  四、让孩子在欣赏艺术和参加艺术实践的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最集中、最有效的途径,艺术给人以充分完满的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与他所喜爱的艺术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常常给她哼些儿童歌谣。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找了一些曲调适合孩子特点,歌词口语化、儿童化的flash或mv播放。因为这些素材中音乐形象鲜明,接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女儿特别喜欢。我们也特别注意不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有的父母喜欢听流行歌曲,孩子也跟着唱,这是不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审美心理。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歌曲,才能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美术在培养孩子情感、观察力、创造力及操作能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女儿大约三岁左右就开始涂鸦,我们家的墙壁对她是开放的,让其愉快地涂鸦,激发她的创作兴趣。大约4、5岁,女儿已经可以画一些点线组成的图案。6岁时,她的画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每幅画中都会有她的自画像。再大一些,她对立体手工、折纸、剪纸都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下班,我们都会有收到不同礼物的惊喜。这些礼物很简单,可能是一幅碎纸画,也可能是一只折纸的青蛙,或者仅仅是一片不知来至何处的羽毛和小石头…… 我们也尽可能让自己参与到孩子的美术活动中,和她一起拿废旧纸盒做火车、做英语课上的面具、贺卡或装饰品,与孩子一起收集有趣、有意义的物品,鼓励她展示和表达自己的作品。作为家长,我们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只要孩子努力地画出了心中所想,就会得肯定和赞扬,使孩子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术的熏陶与教育。
  文学之美是家庭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女儿1岁的时候,我们就给她订了2种期刊《嘟嘟熊画报》和《婴儿画报》,后来又增加了《好孩子画报》。女儿在2岁时就可以自己独立看图阅读,虽然她还不识字,但却凭着记忆流利地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后来,童话、成语故事、笑话、绕口令、谜语都成为我们亲子阅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讲故事时,我们经常引导孩子声调要有高低,停顿要有长短,恰当运用语言技巧,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让孩子续编故事也是不错的方法。讲故事时,有时可不必讲完,在故事发展的高潮处或在情节转折处停下来,剩下的故事内容请孩子自己想象来添加完成,把故事编完。还可以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心情、环境、语气让孩子表演故事,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
  家庭美育,就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对孩子进行家庭美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为今后漫长的人生备好一份享用不尽的快乐。
其他文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聋生是整个学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期刊
题记:本着“在活动中感悟,在培训中成长”的原则,笔者尝试着以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开展了班主任成长营的培训活动。从培训活动中去看班主任老师、看班级管理,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启迪。有的班主任说“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受启发,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已不适应新时期的班级管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合理、科学的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有的班主任谈到感受时说:“难忘、充实、回味无穷。说‘难忘’是因为本次培训形式新颖,给参加培训的所
期刊
2009年11月30日在辽宁电视台《说天下》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李姓男子杀死其六位亲人(父母、妻子、两个儿子、妹妹)后逃往海南。被捕后,得知其杀人原因仅是小时候父母管教极严,成婚后妻子有很厉害,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最终导致了这幕人间悲剧。   新闻在报导这则新闻后,着重强调“该男子性格内向”。痛定思痛后,脑海中倏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一种责任”。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用
期刊
【授课年级】六年级  【设计思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上网活动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网民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因此,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而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  另据调查显示,本校以上网玩游戏为主要目的的学生超过50%,而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极强,且认知能力及自我
期刊
素质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的个性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德育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或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区别,但更有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问题。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工作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同理 ,我们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  在某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明
期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小学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小学生正处在人的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的力量也是单薄的,必须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由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师忽视家校的作用,致使学校、家庭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和谐、统一进行。家庭与学校之
期刊
内容摘要:目前,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已普遍被学校、社会、家庭所接受,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对随班就读生们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本文从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动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成长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随班就读 健康教育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随班就读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学校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心理学6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基础上,利用访谈法、问卷法,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构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体系的过程。本研究最终形成了对积极心理品质新的分类和测评量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  1 文献综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和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Seligman等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
期刊
新学期开始前的一天,中队辅导员向我汇报了参加市级夏令营的的活动情况。第一句话就说:“你真是有高招,大宇这孩子太让我吃惊了。”我神秘地笑着,陶醉在大宇取得进步的喜悦里。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母常年争战,最终选择互不见面却又不离婚的家庭里;如果我们在刚上学前班就被托管给独自生活的奶奶,六年来享受不到一家团圆的幸福时;如果我们长期被街坊邻居指指点点,并无缘无故被隔离于伙伴群体之外时……粗暴的父亲,冷漠
期刊
摘要:差生更需要我们爱,也许正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爱与关注,才会到“差生” 的境地。就小东而言,父母对他关心的太少,使他渴望与其他孩子一样过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变得遥远而渺茫,他只好采取封闭自己,不与他人攀比,从生活到学习,他完全放弃了自我。经过几次与他的父母谈心,我与他的父母达成了共识:决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教育转化工作。  关键词:差生 爱心 转变    一 基本情况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