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定义之后,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量涌现,更有许多研究者把自我效能感研究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学习效能感、职业效能感等。文章就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及其对教育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自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后,研究者们便开始广泛关注并着手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在学校教育、生涯与组织领域、健康与临床心理学领域和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普遍重视。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选择和坚持性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又称作自我效能,它是从自我概念研究中分化而来的。班杜拉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明确定义,他将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判断定义为自我效能。后来班杜拉在对自我效能的不断研究过程中又对自我效能的含义做了更准确的界定,即“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2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在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2.1它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怎样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班杜拉认为,研究内在动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有意义,所以他的研究中心是怎样通过外部强化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的产生源于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只有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对自己及其学习能力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它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指导作用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但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此,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指导作用。
2.3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启示作用
学生应付学习任务的低自我效能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焦虑的易感性。班杜拉曾指出,自我效能感是和个体的抑郁、焦虑及无助感相联系。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反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即使感到困难也会尝试去克服,不易产生焦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它不仅关系到学业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学生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和情绪反应,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动机理论,为自我调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其学习动机、改善其身健康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并把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有效的过程结合起来。
3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概述
3.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1)比起中小学生其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但仍不稳定
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提高并显著增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才华、学识充满自信,而且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充满自信。但是,大学生的心智还未达到完全成熟,仍需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的自我成长,个性也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仍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可能因一时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低估自我能力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
(2)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在当代社会,社会成员对男性的期望更高,并把男性比喻为天。相对于女性而言,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人们对男性社会期许比女性更多,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之一。
3.2、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与其同事及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效能感能够发生变化,而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会引起行为的改变。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个体以一定的经验和信息为依据,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在查阅前辈们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知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四点:
(1)个体的成败经验
个体的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它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并构成个体对在其他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加以检验的手段,因为它以确证的方式显现了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控制能力。个体成败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以前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作的总结,这种归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那些能力相当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 (3)他人的言语劝导
他人的言语劝导是指个体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言语劝导信息的效能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现实化的言语劝导因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使之易于成功,从而使个体在这种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实现;但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因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实现,从而不仅使劝导者失去威信,还会反过来挫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出,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效能判断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而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对那些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产生行动效果的人们影响最大。此外,劝说的效果还依赖于劝说者的权威、地位、专长等因素。
(4)个体情绪唤醒状态。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情景中,情绪易于唤起。而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就水平,从而导致个体的低自我效能感。
3.3、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操作能力的信念,是一种决定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在紧张情境中体验到的情绪反应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对成就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当前学习行为的影响及对后继职业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影响大学生对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及其积极性;(2)影响大学生所选择的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4)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反应;(5)影响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期望水平、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以及学习态度;(6)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7)直接控制和调节大学生的学习行为;(8)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行为的影响。
4大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4.1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
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其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从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自我、自我剖析和反省、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4.2为大学生提供榜样示范
提供榜样示范指的是让大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我的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4.3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做出适当的期望和鼓励性评价。
大学教师不可轻视对大学生的检查、督促和评价。积极的关注、鼓励和评价对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竞赛等很多场合不失时机地做出表扬和奖励,让他们在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之后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自信。
4.4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通常,人们总是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寻求解释,即归因。行为成败的归因对人的情绪、期待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归因训练来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5充分利用在能力上相似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言语劝导。
在能力上与之相似的其他同学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将使个体相信自己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也会取得相似的学习成就,并且这些同学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功能和教师功能的看法也因对个体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从而对其学习效能感的形成产生影响。
4.6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技术。
采用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促使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达到改善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7引导学生合理调节生理和情绪状态。
个体的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个体的生理状况和情绪反应传递的信息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个人效能,此类信息常常通过认知加工影响自我效能。因此,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本身不会直接提供自我效能信息,但当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和情绪状态进行一定的认知解释后,这些生理指标就会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所以,教师可以给大学生教一些心理和身体的放松技巧,积极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乐观心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4.8利用教师期望营造良好的集体效能感
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判断等是学生学习效能感建立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教师积极的内心期望通过言语反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良好的集体效能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因此,大学教师应该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信念,多与他们沟通,相信学生有很好的完成学业的能力,并及时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充满信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效能。
4.9学习策略和心理效能训练
研究表明,低学习效能感的学生不愿尝试运用新的策略或技巧,即使这种策略极其有效;并且对已习得的策略和技能的应用缺乏信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而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则与之相反。在大学资源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辅导,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能感。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训练来帮助学生合理调节情绪,树立自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能感。
总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不仅会对其学习的成就水平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规划。
参考文献 [1]Bandura,Albert.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2),191.
[2]Collins,JanetLynn.Self-efficacyandabilityinachievementbehavior.StanfordUniversity.1984.
[3]Schunk,DaleH,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自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后,研究者们便开始广泛关注并着手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在学校教育、生涯与组织领域、健康与临床心理学领域和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普遍重视。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选择和坚持性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又称作自我效能,它是从自我概念研究中分化而来的。班杜拉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明确定义,他将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判断定义为自我效能。后来班杜拉在对自我效能的不断研究过程中又对自我效能的含义做了更准确的界定,即“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2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在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2.1它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怎样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班杜拉认为,研究内在动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有意义,所以他的研究中心是怎样通过外部强化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的产生源于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只有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对自己及其学习能力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它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指导作用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但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此,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指导作用。
2.3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启示作用
学生应付学习任务的低自我效能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焦虑的易感性。班杜拉曾指出,自我效能感是和个体的抑郁、焦虑及无助感相联系。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反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即使感到困难也会尝试去克服,不易产生焦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它不仅关系到学业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学生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和情绪反应,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动机理论,为自我调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其学习动机、改善其身健康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并把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教育教学有效的过程结合起来。
3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概述
3.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1)比起中小学生其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但仍不稳定
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提高并显著增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才华、学识充满自信,而且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充满自信。但是,大学生的心智还未达到完全成熟,仍需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的自我成长,个性也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仍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可能因一时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低估自我能力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
(2)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在当代社会,社会成员对男性的期望更高,并把男性比喻为天。相对于女性而言,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人们对男性社会期许比女性更多,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之一。
3.2、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与其同事及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效能感能够发生变化,而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会引起行为的改变。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个体以一定的经验和信息为依据,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在查阅前辈们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知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四点:
(1)个体的成败经验
个体的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它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并构成个体对在其他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加以检验的手段,因为它以确证的方式显现了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控制能力。个体成败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以前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作的总结,这种归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那些能力相当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 (3)他人的言语劝导
他人的言语劝导是指个体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言语劝导信息的效能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现实化的言语劝导因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使之易于成功,从而使个体在这种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实现;但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因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实现,从而不仅使劝导者失去威信,还会反过来挫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出,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效能判断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而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对那些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产生行动效果的人们影响最大。此外,劝说的效果还依赖于劝说者的权威、地位、专长等因素。
(4)个体情绪唤醒状态。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情景中,情绪易于唤起。而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就水平,从而导致个体的低自我效能感。
3.3、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操作能力的信念,是一种决定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在紧张情境中体验到的情绪反应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对成就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当前学习行为的影响及对后继职业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影响大学生对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及其积极性;(2)影响大学生所选择的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4)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反应;(5)影响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期望水平、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以及学习态度;(6)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7)直接控制和调节大学生的学习行为;(8)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行为的影响。
4大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4.1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
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其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从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自我、自我剖析和反省、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4.2为大学生提供榜样示范
提供榜样示范指的是让大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我的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4.3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做出适当的期望和鼓励性评价。
大学教师不可轻视对大学生的检查、督促和评价。积极的关注、鼓励和评价对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竞赛等很多场合不失时机地做出表扬和奖励,让他们在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之后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自信。
4.4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通常,人们总是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寻求解释,即归因。行为成败的归因对人的情绪、期待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归因训练来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5充分利用在能力上相似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言语劝导。
在能力上与之相似的其他同学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将使个体相信自己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也会取得相似的学习成就,并且这些同学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功能和教师功能的看法也因对个体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从而对其学习效能感的形成产生影响。
4.6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技术。
采用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促使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达到改善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7引导学生合理调节生理和情绪状态。
个体的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个体的生理状况和情绪反应传递的信息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个人效能,此类信息常常通过认知加工影响自我效能。因此,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本身不会直接提供自我效能信息,但当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和情绪状态进行一定的认知解释后,这些生理指标就会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所以,教师可以给大学生教一些心理和身体的放松技巧,积极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乐观心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4.8利用教师期望营造良好的集体效能感
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判断等是学生学习效能感建立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教师积极的内心期望通过言语反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良好的集体效能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因此,大学教师应该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信念,多与他们沟通,相信学生有很好的完成学业的能力,并及时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充满信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效能。
4.9学习策略和心理效能训练
研究表明,低学习效能感的学生不愿尝试运用新的策略或技巧,即使这种策略极其有效;并且对已习得的策略和技能的应用缺乏信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而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则与之相反。在大学资源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辅导,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能感。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训练来帮助学生合理调节情绪,树立自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能感。
总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不仅会对其学习的成就水平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规划。
参考文献 [1]Bandura,Albert.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2),191.
[2]Collins,JanetLynn.Self-efficacyandabilityinachievementbehavior.StanfordUniversity.1984.
[3]Schunk,Dal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