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深圳 香港 国际性城市 书评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4-0109-01
[作者简介]林万泉(1945—),上海人,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深港经济合作、城市规划与建设。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为关心深港合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有意义的参考。
创建深港国际大都会的设想酝酿已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批准实施“关于内地和香港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其中涉及香港和广东联席会议的框架,深圳和香港关于创新圈的安排等内容。香港首先提出了深圳和香港共同建设国际大都会这个目标,得到了深圳市政府非常热烈的响应,成为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的共识。魏达志等学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一书。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主要论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深港国际大都会”是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提出的,中国需要建设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本书回答了香港和深圳为什么需要共同建设大都会,而且有可能实现这个设想的问题。
第二,介绍了世界若干特大型城市形成国际大都会的过程,探索了其形成机理以及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
第三,探索了在科技文明时代中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的重要性,研究了如何应对科技全球化,如何保持竞争力等事关全局的问题。
第四,立足于一国两制的实际,就全面构建深港大都会的目标和路径,建设深港大都会的内涵和任务提出了见解。从深港创新圈、深港总部经济圈、深港金融圈以及物流、海洋、都市规划圈等七大方面,指出了共同建设国际大都会的基本内容。
第五,建议抓住CEPA、东盟“10+3”等安排,给深港两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丰富了深港大都会的中国特色,勾画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六、强调基于区域一体化建设共同市场,以“共同市场”推动“深港两地一体化”,充分论述了深港国际大都会发展的内在机理、轨迹和阶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两地学者和政府共同探讨“深港大都会”建设是从实际出发的。目前,具有共同市场特征的四大流通:商品、资本、劳力、服务,在深港两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深港大都会”构想,催化两地的提升和腾飞。
从2004年至2007年,CEPA实施4年,香港社会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每年都在6.4%~7.2%之间。与建设“共同市场”四大流通紧密相关的主要行业: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在香港不仅自身迅速扩展,而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这4年中,深圳经济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2003年GDP仅为2908.33亿元人民币, 2007年GDP达到6765.47亿元人民币。4年中,增长了132%。
2008年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深圳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08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深圳与香港共同发展国际性城市”。这是深圳在城市发展性质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广东省委、省政府还提出,深圳新一轮发展要体现出在粤港澳合作方面的先行、先试、先导作用。
这一切都标志着《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所阐述的机理、方法、路径、阶段和范畴正在获得大规模的实践,其前瞻性和指导性正在获得印证。
(收稿日期: 2008-07-18责任编辑: 垠喜)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4-0109-01
[作者简介]林万泉(1945—),上海人,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深港经济合作、城市规划与建设。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为关心深港合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有意义的参考。
创建深港国际大都会的设想酝酿已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批准实施“关于内地和香港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其中涉及香港和广东联席会议的框架,深圳和香港关于创新圈的安排等内容。香港首先提出了深圳和香港共同建设国际大都会这个目标,得到了深圳市政府非常热烈的响应,成为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的共识。魏达志等学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一书。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主要论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深港国际大都会”是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提出的,中国需要建设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本书回答了香港和深圳为什么需要共同建设大都会,而且有可能实现这个设想的问题。
第二,介绍了世界若干特大型城市形成国际大都会的过程,探索了其形成机理以及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
第三,探索了在科技文明时代中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的重要性,研究了如何应对科技全球化,如何保持竞争力等事关全局的问题。
第四,立足于一国两制的实际,就全面构建深港大都会的目标和路径,建设深港大都会的内涵和任务提出了见解。从深港创新圈、深港总部经济圈、深港金融圈以及物流、海洋、都市规划圈等七大方面,指出了共同建设国际大都会的基本内容。
第五,建议抓住CEPA、东盟“10+3”等安排,给深港两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丰富了深港大都会的中国特色,勾画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六、强调基于区域一体化建设共同市场,以“共同市场”推动“深港两地一体化”,充分论述了深港国际大都会发展的内在机理、轨迹和阶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两地学者和政府共同探讨“深港大都会”建设是从实际出发的。目前,具有共同市场特征的四大流通:商品、资本、劳力、服务,在深港两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深港大都会”构想,催化两地的提升和腾飞。
从2004年至2007年,CEPA实施4年,香港社会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每年都在6.4%~7.2%之间。与建设“共同市场”四大流通紧密相关的主要行业: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在香港不仅自身迅速扩展,而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这4年中,深圳经济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2003年GDP仅为2908.33亿元人民币, 2007年GDP达到6765.47亿元人民币。4年中,增长了132%。
2008年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深圳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08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深圳与香港共同发展国际性城市”。这是深圳在城市发展性质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广东省委、省政府还提出,深圳新一轮发展要体现出在粤港澳合作方面的先行、先试、先导作用。
这一切都标志着《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所阐述的机理、方法、路径、阶段和范畴正在获得大规模的实践,其前瞻性和指导性正在获得印证。
(收稿日期: 2008-07-18责任编辑: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