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习茶 体验身与心的修行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茶闻香进入心的平衡
  
  如果你想问:品茶的时候闻香,它们相互不会影响吗?那你应该与“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赏一回香。首先从茶品的选择开始,配合相应的茶具,布置一席或简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红泥小火炉取代惊惊咋咋的电磁炉,根据气场(空气的运动流向)选好合适的品香位,在烧炭煮水时刻,静静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温杯……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只剩对茶、香盛宴的一丝期许。一滚水温杯,二滚水渫茶,壶里杯里的茶香随着蒸汽伴着沉香的气息往你的鼻孔里钻,带着些许温暖的水汽撩拨着你敏感的神经。此时低头抿一口茶,再轻吸一口气,喉头转化的是茶的空灵醇厚,鼻翼呼出的是沉淀后的香气,妙哉!只要选香合适,燃点布置得当,香对于茶不但没有损,反而有增益。习香有助于嗅觉灵敏度的增强,燃香也有助于净化空气。合适的度和法,是其中的关键。
  在“天上客”看来,玩茶的人通常不一定每天都要像在实验室里做研究那样去喝茶。茶是一种知识,玩茶的人能够有接近专业茶人的水准,固然是很值得炫耀的,但茶同样也是一种修养。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之源中这样描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早在北魏竹林七贤的年代,就有先人提倡以茶代酒,这其实颇为吻合当前的社会之风。现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等,正应了“酒肉多了则伤身”这句话。若是以茶代酒,则至少可以舒缓酒肉带来的伤害,进而调理身体进入一个更加平衡的状态。
  香道在中国,起源众说纷纭。中国的香,与博大精深的中医针灸的灸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文物学家兼香道专家刘良佑先生诠释说:中国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开发与对外交流的发展,从而发现并进口了香料。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香料的药理作用也更多的与中医的理论结合,并从灸术的灼烧经络慢慢转变成为燃烧吸闻。
  茶有“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茶与针灸,最早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并对人的自身进行探求和总结。茶与香,所产生的清幽香气和滋味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个人修养的高雅艺术活动。在本性和内在的文化内涵上,都有着静心养性、怡情修身的共通之处。以茶与香为伍——静以修身,俭以修德。
  
  茶香修行独乐可众乐皆可
  
  提到品茶、习香,一般人的认知是:二者能将人导入静心凝神的状态,进而拂去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浮躁之气,所以二者的修行环境应该是安静清幽的,修行之时亦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可为外界所纷扰。不过“天上客”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茶道与香道的修行,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但是不一定要拘泥于一些形式上的束缚,这也是中国茶道、香道与日韩茶道、香道的不同之处。独自一人时,一箪茶、一拓香,用心、神去体验二者的精妙,若有所得则应乐于分享;而有趣味相投的好友,一同修炼也一样可以领略茶、香的奥妙。讨论亦是学习,自悟则多为体会,真正了解了二者的内涵,才能在研习时领会茶道与香道的精髓所在。
  无独有偶,与“天上客”一样喜欢品茶闻香的茶友还有北京的摩尼宝和他的一班志同道合的香痴茶狂的朋友。为了香木,他们千里迢迢远赴海南岛,甚至是越南、老挝等地去“寻香”。一段上好香木,价比黄金,寻得一段便欣喜若狂;如若是囊中羞涩,也希望能在香主人那里闻一个“气饱”,也就不枉此行。说起自己和朋友为茶、香做的“傻事”,摩尼宝抚掌长叹道:有一次,为了一泡好茶特意飞到新加坡,连续三天去赖人家的茶桌,直到遂心。为了做集大成者,就找关系去联系当年普洱茶出口商或海关记录,从那里找到各地进口商的下落,再奔波上门,不断追索,直到找到还有存货的茶坊,然后千辛万苦返收回国。看来好茶之人与好香之人,一般无二。
  分享的快乐和寻求共通的认知总是让人愉悦的。这些茶友香客除了自己在家认真研究喜欢的茶品和香品外,他们也常常聚会交流,谁得到了一泡好茶、一小块香料,都会拿出来分享,品味体验之后认真记录,相互交流。尽管引经据典之时难免观点有出入,但喝一道茶闻一会儿香便会心一笑,即使各有执着也不红脸,回家去翻查资料,来日再证。
  有人说茶道与香道都是将人从日常的繁杂中解放出来,使人领会心与身的交流,进而体会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境界,二者都拥有着令人如痴如醉,穷极一生也探寻不完的迷人奥妙。如果要把喜爱的茶道和香道提升到修行的境界,除了要对中华历史文化和茶、香的发展历程熟悉之外,最难寻的应该就是执着但不执拗的态度和与之心神会的挚友吧。这会不会也是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呢?
其他文献
茶,是天地间最好的礼物。  过去的一年,岩茶被炒作、金骏眉之火迅速从区域燃遍全国,班章、昔归等普洱大受追捧……谁都希望自己的茶成为热点。“热”意味着更大的商业利润。然而。人们追求好茶,好茶却越来越少,莫名其妙的茶却“乱花渐欲迷人眼”。为什么?  在盛况空前、琳琅满目的茶品面前,我们还能像古人那样品得出“肌骨清”、“通仙灵”甚至“两液生清风”吗?不用说那些,可能连“发轻汗”这样简单的感觉都要从顶级的
期刊
对于茯砖茶,起初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仅仅知道它是运往牧区边疆的紧压茶。认识茯砖茶,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宫姐,不得不说的便是茶马古道。  一块八十年代的茯砖茶,是宫姐又一次川藏旅行的纪念品。长方形的茶砖用泛黄的牛皮纸包裹着,虽经历二十多个年头的风霜雨雪,但牛皮纸基本保存完好,“民族团结”的商标名、“四川灌县茶厂制造”、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的“民族大团结”的标语都清晰可见。在茶砖的正面则是一幅八十年代风靡的
期刊
如果说橄榄枝象征和平,那么茶叶就象征和谐。  茶能养生·贵在平衡。茶苦而寒,常饮能加快新陈代谢,降火排毒,有助生理平衡。茶养精气神,品茶可放松心情,舒缓神经,促进心态平衡。平衡带来身心和谐,故闽人有茶是和谐饮料的说法。  以茶会友,其乐融融。乐在促膝畅谈,有茶香缕缕,如沐春风;乐在诗词唱和。有茶烟氤氲,思如泉涌;乐在同悟人生,有茶味回甘,淡泊致远。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深交似茶水,只道是茶性本高洁。
期刊
2010年12月的广州茶博会琶洲展馆,一场名为“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的跨界艺术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创新形式,成为茶博会的一大亮点。  包括音乐人艾敬、紫砂工艺大师高振宇、服装与设计理论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当岐、陶瓷设计专家李泓、油画家李木、集美组艺术总监、建筑与室内设计专家林学明、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司徒安、工业设计专家石振宇、古琴大师王鹏、台湾时尚家居设计师叶宇轩
期刊
冬季寒冷,从品饮和保健两方面来衡量,适合饮用红茶、黑茶这一类的暧昧茶。而清香型的铁观音则有点像穿着淡薄的女孩让人看了也不免愈发感觉到瑟瑟发冷。但是也有很多人偏爱铁观音清冽馥郁的兰花香,要是也能在严寒时节随心所欲泡饮那清韵兰香,倒是能成全很多人心中的那点小遗憾。  于是有茶友设想了一个小试验,找一款做青到位、汤质顺滑的铁观音秋茶进行二度烘培,去掉浮躁的青涩,保留兰花的幽香,让胃和心情都跟着温暖起来。
期刊
有着奇香妙味的凤凰单丛茶,是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类似多种天然花香和特殊韵味品质的乌龙茶。好友晓娟从广州带回各色香型的凤凰单丛茶十多款,从中挑选出4款她本人比较心仪的茶邀上三五茶友共同鉴赏一番,应邀到场的原福建省茶科所所长陈荣冰先生对这4款茶进行专业审评和现场打分。下面就让我们在陈先生的点评声中开启这扇充满奇香妙味的品赏之门吧!    通天香    很粗犷的干茶外形,像云南的大叶种茶呈
期刊
这一年的成都特别冷。今天是第七场雪了,漫天的雪飞舞在街巷之上,天地间弥散着祥和而安静的气息。  茶室的水已经烧开。我们在期待一款特别的绿茶,它素有茶中仙子之称,其年产量极低。因其稀少,故极为珍贵。  这是一款千年老白芽——“悟之道”。据竹之韵公司人员介绍,千年老白芽产于峨边地区,系他们精心挑选的古树芽叶,每斤的茶叶用数万枚茶芽精心炒制而成。  虽名为老白芽,因其炒制且不发酵,所以归为绿茶。  在这
期刊
年味渐浓。  盏盏灯笼高挂,红烛摇曳;幅幅红联新换,祝福满满;串串爆竹绽放,辞旧迎新;瞳瞳春日初升,新年已至……相信这一幕幕场景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春节的印象,它就像一枚深深嵌入灵魂深处的文化烙印,擦不掉,抹不去。  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从黄发垂髫到满鬓如霜,每逢新春佳节之时,总有那么一种鲜活明艳的色彩浮现脑海,跃入眼帘,撼动着心扉。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红。  它几乎无处不在,只要有中
期刊
人在江湖混了多年,家里便总是难免会有喝不过来的茶叶。有一次素无来往的某人托我代买东西,二三百元,钱不算多,可是我花的精力不少,待我办妥奉上,这位仁兄口不言钱字,也没付帐的意思,而是拿了一盒茶叶给我,还解释了一句“反正快过期了。”可能他是当成等值货品交易了吧。不过,茶叶作为礼品,似乎从来没人评估其价值,更不会用来抵帐,总之这种做法我无法理解,也学不会做不来,只是开了眼长了见识,知道了世上还有这一路人
期刊
一部很有名的电影《20 30 40》描述了3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活感情经历。20岁的女孩拥有着青春与活力,她们充满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30岁的女人对生活充满迷惘,在家庭与工作间奔波忙碌;40岁的女人鱼尾纹悄悄爬上脸旁,莫名的惘怅,中年的危机带来了无休止的纠缠和困扰。所幸,无论哪个阶段的女人都有着天生的聪颖与坚强,她们喝茶、爱茶,与茶相伴。  20岁的女孩如绿茶,从未经历岁月的发酵,简静单纯、清新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