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现实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15日下午,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和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无名的现实——今日中国的表象冲突”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行。论坛的发言嘉宾包括: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张旭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掌奖获得者王安忆,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徐冰,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卓,上海大学中文系讲师朱羽。
  “喜玛拉雅文化论坛”自创立起就旨在构建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是由张旭东、戴志康共同发起,至今已有四年的历史。从2013年,第一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传统与形式创意”的举办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开始,而后“中国后现代”(2014年),再到“启蒙、革命与传统:新文化运动百年与新中国文艺的再出发”(2015年)持续至今。“喜玛拉雅文化论坛是一个鼓励讲者、参与者进行具有激励性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在论坛致辞中如是说。喜玛拉雅文化论坛发起人之一,证大集团董事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主席戴志康,则以正在展出的“山水社会”展览为例,从当下展览谈到多年以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坚持与守望。
  此次讨论、交流的焦点在于“现实”与“表象”,所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文艺如何给中国命名。在论坛引言中,张旭东指出,当下中国不仅存在着表象与现实的冲突,更存在着表象间的冲突。这表现为自我认同的混乱(无法回答“我是谁”)、价值根基的丧失(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不置可否)等。当下中国不仅有矛盾、冲突,同样也包含着巨大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借由叙事、形象等表征方式来表达,这里存在着一种“有”与“无”的辩证法。王安忆认为,文学叙事对写实的兴趣始终存在,同时写实者往往怀有世俗的兴趣。一种写实主义的美学既重视生活的外象与常识,也追求超出“常识”,但必须用一种常识来进行表达。王安忆同时承认,写实主义文学在今天必然受到新媒体的挑战,这对写作者的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徐冰的发言在某种意义上回应了王安忆的论述,在他看来,艺术家始终要处理艺术同“现实”之间的技术性问题,艺术创作的能量只能是来自于“现实”。他提到,艺术家的工作需要对社会现场有不断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艺术语汇,艺术史总是记载在艺术语汇上有过提示的人。另外,通过《蜻蜒之眼》的视频展示,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艺术工作如何找到与当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法?
  陈思和与张旭东针对王安忆和徐冰的评议,分别就“写实主义”文学与“大数据时代”的艺术生产展开了对话。陈思和从王安忆的写作谈起,讲述写实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面对徐冰的作品,张旭东认为:在数码影像实时监控的太数据时代,人处于一种技术的包裹之中,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面每一个人都是微不足道,仅仅是一个点而已,但通过这个点可以讲故事——用影像和素材进行的二次装配。在大数据中,人是外在的,徐冰的故事片讲什么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论坛的下半场由罗岗主持,青年学者刘卓、朱羽分别对当下的“非虚构”文学独特的对于“真实”理解以及文艺生产自身的“真实”与“幻觉”机制进行了理论反思,并与与会嘉宾进一步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这个开放的艺术场所中,艺术家、学者与市民共同构筑出了一个思想场域,我们如何思考艺术所把握到的真实,同时还需要道德、伦理、社会经济与政治视角的介入,为我们打开了一個理解现实及其艺术表象的新的空间。面对整个社会的碎片化的现状,每一个碎片似乎都在打着真实的旗号茌讲自己的话,都茌无限地接近真实,但在根本认同问题上的混乱状态。让我们感到所谓的现实的崩塌,那么真实究竟是什么?我们看似无限接近,但又触不可及,所以如何面对这种隐含的失语的状态,只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找寻。
其他文献
自从中央美术学院把“毕业”变成了“毕业季”,所有有关毕业的事宜都跟着加了剂量。今年研究生的毕业作品首次加入到了毕业季的狂欢之中,展览展出了367名学生的作品,数量之庞大也只能用“约一千两百余件”来统计。造型、设计和建筑三个展览分区也依旧没能改变“五步一作品,十步还是一作品”的拥挤。激情、鲜花般的喜庆我们都感觉到了,如果我们只把这场展览看作学院成果的一支欢乐颂歌的话。  从进入美术馆前的通道开始,就
期刊
提起“山水”,人们联想到的已不再只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山、大水、田园风光;“山水”已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天人台一的东方人文主义和谐精神。“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及“山水社会——民间传记”展览,从“测绘未来”以及“民间传记”两个不同的维度阐述“山水”精神。其中“山水社会——测绘未来”曾作为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官方平行展项目之一亮相威尼斯,以“山水”的意境对于城市化的反思,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呼应该
期刊
吴大羽,作为留法归来的第一代油画家,因其对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热爱,而成为中国早期抽象绘画的拓荒者。他的艺术实践与西方现代艺术同步,是世界范围内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艺术家,吴大羽把他高尚的人格、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与中国人固有的诗心,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之中。深厚的国掌功底和对西方艺术的刻苦钻研,使得他能够将东方意蕴与西方绘画手法融会贯通。  为了能向观众展示吴大羽卓绝的艺术成就,展览特别与中
期刊
前往M+展亭(香港西九龙视觉文化博物馆M+下设展馆)的那天,阳光出奇的明媚,蓝天白云与和煦的暖风把高楼林立的香港渲染得柔和起来。搭乘地铁前往西九龙,出站后沿着指引牌走到“维港”岸边,沿途两侧是工地,远远能望见M+展亭镜面外墙的反光。展亭正门口,黑底白字的海报上写着展览标题“曾建华:无”,“无”字上划着删除线。拾级而上,自己的形象映入镜面,也变得扭曲模糊起来。步入露天庭院,环状的步行带螺旋延向底楼,
期刊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那么新衣上的旧人想必更受欢迎了,比如常盛不衰的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格瓦拉是几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可惜世风殊异,于父辈是新闻中的传奇和英雄,在儿辈那里也许就只是时髦的消费对象了。老切沾了“披头士”的光,所以从革命的浪潮到时尚的舞台都把他奉为偶像,而有些老朋友就难免“儿童相见不相识”了,比如最近来到上海的,格瓦拉的亲密战友,智利艺术家何塞·万徒勒里
期刊
因西方绘画以学院教育的方式传入中国有近百年了,其间几度兴衰沉浮,也出了一些一流人物和作品,但在文化的核心层面一直是水土不服的,也就是说,在国人的油画中找不到传统精英文化和艺术中斯文高雅的格调。这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意昧深长的话题中得到“镜像”般的提示,那就是研习西方绘画的艺术家对“水墨画”或曰“中国画”的态度,尤其是早期那些留学西洋或东洋回来的艺术家。  徐悲鸿原本是带着提升中国画写实能力的目的出去
期刊
新加坡双年展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和上海双年展相比,新加坡双年展的运作模式几乎是反向的,同时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从2006年第一届开始,新加坡双年展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走的也是常规的国际化路线,采取了一位艺术总监外加三位策展人的策展模式,参展艺术家是全球范围的。2008年第二届新加坡双年展和2011年第三届新加坡双年展沿用了这个策展模式。从第三届开始,新加坡双年展由新加坡美术馆主办。
期刊
2016年10月15日下午,“笃图年代”在成都麓山美术馆国际交流空间开展。此次展览由田萌担任策展人,展示了何工及他所指导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他工作室助手的七十余件艺术作品。这是一次由何工提议的实验艺术展览,试图通过展览反映观念缺失的图像扁平化问题。在何工看来,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当代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的态度。展览中,年轻艺术家通过简单日常的现实经验和个人的兴趣来构筑国像,用个体方法来呈现
期刊
“青年策展人计划”,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年度展览品牌,2016年的青策计划是这个项目推出的第三年。第三届的“青策计划”在招募期间共收到了八十多份有效方案。其中,三组方案在今年6月通过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初审,以及由克里斯-德尔康、丁乙、侯瀚如、冯原、徐文瑞、高土明、李旭、龚彦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的面试答疑。这三组方案是:“厦门肉食公司”(轴艺术项目小组)、“连结者峰会”(刘益红、王岩
期刊
上海西岸  上海西岸是以上海徐汇滨江地区为载体打造的城区品牌,该区域位于徐汇区西南域,紧邻徐家汇、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世博园区、后滩公园隔江相望。自2014年以来,随着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乔空间、没顶画廊及徐震专卖店、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等私人美术馆、艺术中心和画廊相继入驻,以及西岸音乐节、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品牌活动的推出,上海西岸正在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