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组合图形的面积”两节课的教学,从四个侧面简述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与体会.
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准确恰当,符合认知
有人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的,教学目标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由于分数概念是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重要知识,对学生是很抽象的一个内容,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教学目标确定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通过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三点,分别体现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教学目标.
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认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数据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主要锁定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利用转化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从而探索归纳出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
二、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要集中精力,集中突破
教学的重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难点是阻碍落实教学目标的瓶颈. 也只有明确了重、难点内容,课堂上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点进行教学,进行有效地集中突破. 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所以,它对以后学习起着基石的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有效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演示与操作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再以认识 突破口展开教学,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分早点,通过媒体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选、折、画、说等四个步骤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几分之一展开教学,在时间分配上,重点放在学生的选、折、画环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几分之一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的.
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会困难.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需要放在:如何把组合图形通过“分割”与“添补”这一操作为载体. 总结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从而也体现数学教学的本真——发展思维,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在关键点上.
三、在学生主体凸显上,要问题导思,合作交流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后思考并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接着再安排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选一选、折一折、画一画、自己动手操作创造 ,最后通过质疑“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可以用 表示?”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时,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思考:这些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接着通过展示交流、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意义. 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始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的主体.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动手拼图,并让学生观察交流,共同感受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堂中多次安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反馈学生的多种解决方法后,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这些过程也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在教学预设生成上,要互为互补,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中它又会有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及时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提出:“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 表示?”再如:“同样一个正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却都可以表示 呢?”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只有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本质意义之后才能正确回答,所以,对于有些同学的错误回答,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生成资源,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展示时,学生说到对折,教师追问:你用了对折,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对折吗?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汇报了分割与添补的方法后,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分割和添补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另外,在练习时,当学生汇报了一个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后,教师追问:在分割时应注意什么?(注意给定的条件能否满足分割后的计算要求)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等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在操作层面上进行实践与反思,把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做法上升为理论层面,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上予以研究,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用理论的观点来阐释教学现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准确恰当,符合认知
有人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的,教学目标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由于分数概念是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重要知识,对学生是很抽象的一个内容,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教学目标确定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通过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三点,分别体现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教学目标.
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认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数据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主要锁定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利用转化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从而探索归纳出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
二、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要集中精力,集中突破
教学的重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难点是阻碍落实教学目标的瓶颈. 也只有明确了重、难点内容,课堂上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点进行教学,进行有效地集中突破. 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所以,它对以后学习起着基石的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有效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演示与操作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再以认识 突破口展开教学,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分早点,通过媒体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选、折、画、说等四个步骤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几分之一展开教学,在时间分配上,重点放在学生的选、折、画环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几分之一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的.
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会困难.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需要放在:如何把组合图形通过“分割”与“添补”这一操作为载体. 总结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从而也体现数学教学的本真——发展思维,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在关键点上.
三、在学生主体凸显上,要问题导思,合作交流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后思考并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接着再安排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选一选、折一折、画一画、自己动手操作创造 ,最后通过质疑“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可以用 表示?”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时,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思考:这些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接着通过展示交流、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意义. 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始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的主体.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动手拼图,并让学生观察交流,共同感受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堂中多次安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反馈学生的多种解决方法后,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这些过程也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在教学预设生成上,要互为互补,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中它又会有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及时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提出:“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 表示?”再如:“同样一个正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却都可以表示 呢?”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只有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本质意义之后才能正确回答,所以,对于有些同学的错误回答,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生成资源,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展示时,学生说到对折,教师追问:你用了对折,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对折吗?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汇报了分割与添补的方法后,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分割和添补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另外,在练习时,当学生汇报了一个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后,教师追问:在分割时应注意什么?(注意给定的条件能否满足分割后的计算要求)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等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在操作层面上进行实践与反思,把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做法上升为理论层面,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上予以研究,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用理论的观点来阐释教学现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