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生态文明之略观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关键词】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二、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联系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三、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
  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总之,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著.《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第277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政府白皮书》外文出版社,2005-2006.第426页
  作者简介:李李(1982—),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讲师,法学硕士,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一场战略性的大会战,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激战四个月。对中国来说,淞沪会战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为宁沪地区的人员、物资西迁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扭转了日军“由北向南”的作战轴线,使日军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由东向西”打,使正面战场的国军有了背靠自己的大后方基地,国共双方一致坚持的持久抗战策略得以实现。  【关键词】淞沪会战;中日战局  一、淞沪会战前的作战形势 
期刊
【摘要】在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下形成的由谭政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全面阐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科学体系,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成熟与完备的主要标志。《谭政报告》的基本精神和一系列理论原则,有着巨大而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永远是我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谭政报告;历史贡献;时代意义  1
期刊
【摘要】“理想类型”方法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核心心位置,既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面认识论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其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工具。理想类型不是对实际社会存在的概括,只是理论家为了分析现象、理解现实而构想的理论模式,它是韦伯试图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逻辑基础而建立的。  【关键词】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理性类型  一、韦伯简单介绍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最
期刊
【摘要】《共产党宣言》对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将做一探讨。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宣言,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今天重新温习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仍可清晰地体味到其中无尽的精神力量,仍可清晰地感受其对共产党人的使命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竭的动力。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共产党
期刊
【摘要】所谓人名,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姓名。人名在人们的日常社会交际中非常重要,是各自信息交流的重要符号。人名是种社会语言现象,它映射着社会历史、民族关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特征及文化传统。人名是社会成员的标记,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社会成员的思想、民族信仰和心理、审美观念,所以人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及文化资源。蒙古族人名文化是中华民族姓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姓名文化。 
期刊
或许是资讯所限,或许是不曾细心查阅,这般单单的将大陆与台湾两地的外交过往,用同一个时段为轴,以双方外交长官自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冲击力于我可想而知。同时、同地、同背景,而阐述主体所处立场却是截然对立。这种剧烈碰撞的背后,似乎能够更为清晰与直观地获知整场事件的真相所在。  人们经常说读后感悟更多的应该来自于情感与哲理,但这段南非建交风潮的探寻,却多了对方法的体悟。而方法的升华,也由此为所得“情感与哲理
期刊
【摘要】作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不仅是中国本身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文化变迁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中国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影响到中国社会其他层面的发展方向,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世界文化的前景。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文化;中国文化  作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不仅是中国本身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文化变迁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中国民
期刊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陈述,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供给力量、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和以社会组织、群众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设格局。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农村;主体  一、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主要的供给力量  政府是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供给力量。但核心力量并不代表政府是“全能”的,政
期刊
【摘要】二战后,中东局势动荡不堪,历经了几次中东战争以及近些年来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但作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邻国,约旦王国的政局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相对稳定,身处乱局之中却始终能独善其身,其原因值得人们深思。本文主要分析约旦是如何维护其政治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中东局势;乱局;政局稳定;原因  一、约旦维持了开明的二元君主立宪体制,民主化程度较高  约旦是世袭君主立宪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和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对比郑振铎和冯唐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视野融合;《飞鸟集》  一、研究背景  1.作品简介。《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飞鸟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