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其艺术精神、造型手段、创作思维对其它艺术门类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雕塑艺术、雕刻艺术,无论是圆雕还是浮雕,看似与书法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其实细细探究,书法艺术对雕塑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产生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产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组成的象形或图画。这种刻画符号的图解性与象形象物性与早期大篆风格的象形文字,对城市抽象雕塑作品以及雕塑造型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影响。
雕塑思维的抽象性主要反映在城市抽象雕塑上。这种雕塑题材创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现实有形的客观实物通过夸张变形、抽象手段、特殊材料,处理成一种点线面体组成的比原物更有美感的立体造型,带给人们新的审美。另一种是来源于人的主观意念想法,没有具体的实物原形,雕塑设计师将这种意念用抽象的思维表达出具体的雕塑形象。无论哪一种创作题材,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創作出一种新的符号形象,就犹如文字的诞生,大千世界,实实在在的物像林林种种,要通过画出一种特珠的符号来表达某一物像,而且具有典型性、永恒性、共识性,就需要对事物作出高度的抽象变形思维。这种由物象过渡到符号形象的造字方法,对城市抽象雕塑的创作思维有很深的影响。同时,先民们早期的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抽象雕塑的美感,是雕塑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段,书法的起源是意与声之迹,而雕塑通过抽象思维则是意与形之迹,意在两者的形成过程中不谋而合,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随着汉字的演变,到了西周后期逐渐产生了大篆,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这些文字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把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甲骨文,已经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从甲骨文开始的。所谓甲骨文,又称契文或龟甲兽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上承刻绘符号,下承青铜铭文。甲骨文的镌刻手法,造型规律,整体美感对雕塑艺术的造型手段有所影响。
所谓雕塑,又称为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通过雕、刻减少可雕性物质的材料,创造出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甲骨文的成字手段主要是通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出文字符号形象。这种雕刻称为阴刻,阴刻是将所要的造型笔画刻掉留出凹形空间,达到所要表达的目的。而阳刻则相反。阴刻阳刻是雕刻的主要形式,对浮雕造型刻线以及各种纹样雕塑有很大的影响。智慧的先民们为了记事和传情达意,便在吃剩的龟甲和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刻出文字,这种尖利的工具后人把它叫着刻刀,以刀代笔的书写形式就是雕刻,通过这种雕刻方法,刻木则为木雕,刻石则为石雕,刻在青铜上则为青铜雕塑,还有象牙雕,牛角雕等。在雕刻内容上可以刻字、刻花、刻人刻物、刻山刻水、以至于刻出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方法都是刻,同甲骨文刻骨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以刻为书写手段的早期甲骨文对雕塑尤其是雕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造字规律相较于早期刻绘,又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删繁就減,概括凝练,高度抽象。线的作用更加突显,书法的特质更趋明显,线条一改早期刻绘的扭曲与变形,繁杂无序,以画为主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概括的直线用笔,抽象的孤度,结字的方正,有规律的章法。象形性已经不明显,需要思考理解才能意会。这种抽象凝练,一眼看不穿的实质内含,硬朗筒洁的方块造型,直中带曲的孤度笔法,不正是雕塑造型的普遍规律吗?所以,两者之间均为造型艺术,具备相同的实质,只是宏观微观罢了,这是一种小中见大的美感,雕塑也如书法,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当文字刻于甲骨之上形成甲骨文后,甲骨的体积感与文字的装饰点缀性自然融为了一体,两者有机结合,我们欣赏文字内容的同时,甲骨的古朴质感同样引人入胜,甲骨与甲骨文形成了一块块有体积有厚度的造型,我们是否可以把他看作一块块浓缩的龟甲兽骨雕塑呢,此雕塑材料为骨,内容为字,刻为手段,天人合一。这种以小见大的整体美感,正体现了雕塑的体积感、内容感、形式感。通观当代的园林题刻,题刻的材料或木或石,你细观其外造型,质朴粗矿中你是否感觉到有甲骨外造型影子呢?所以,甲骨文的文字与整体美感对当代以题刻为主的大众雕塑有本质的影响。
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逐渐向隶书过渡,隶书在东汉达到了顶峰,其字型较之篆书更加简便,绘画的特质减弱,字体的方正与笔画的特征更加明显,蚕头燕尾的笔法更增添了隶书的典型风格,就隶书因特有的形体而呈现出来的风格对雕塑艺术的风格有影响。
《张迁碑》《曹全碑》是隶书的代表作品,却又代表着隶书的两种不同风格,这两种风格也是人物雕塑常用的风格。《张迁碑》结体雄浑,厚重端庄,如青松傲立,挺拨舒展。每一个独立的字就犹如一尊凝固的雕塑,恰似男士的阳刚与雄强,透射出一股竣美之气。这种阳刚与竣美的风格在雕塑创作上经常使用,表现英勇无比的将军战士;表现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表现风资卓著的翩翩君子;表现超尘脱俗,潇洒自然的风流才子。需要的就是这种傲然挺立,不拆不挠的竣美阳刚之气。当这种书体风格的字谋篇布局形成通篇整体,恬似千军万马傲然屹立,仿佛浮雕的战斗场面,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群体。而《曹全碑》线条清秀,开张流畅,飘逸多资,含蓄稳健,结体舒展,如飘飞的柳枝,意态醇美中见柔美,在动感中体现稳健。这种美对雕塑创作有启迪,表现古典美女的起尘脱俗;表现江南风景的温润灵秀,表现薄雾轻飞的云山远景,或是蜂蝶轻飞燕点晴空的瞬间画面,都很好地融入了《曹全碑》结字风格的蚕头雁尾。雕塑的立体感融入书法的意境美,更能体现雕塑的文化与风格。细看《曹全碑》书体的每一个单体字,似乎于统一形式中蕴藏着不同意趣的雕塑美感,每一个字都凝聚了雕塑的形式感。字的黑白布局,结构章法似乎与雕塑的虚实结合结构形体有某种不谋而合的惊人相似。
隶书是以独特的笔法美和字的形体美取胜,而雕塑也一样,如果单讲表现手法表现技法如何独特,如何熟练,而不与所雕物件整体美融合在一起,那独特的手法与技法也无法言美,犹如机器零件,再美的零件不组合在一起它也只是零件不是机器。这种由无数局部美而接合成的整体美是书法与雕塑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书法更多些,进而影响其它艺术,当然也包括雕塑艺术。
除了早期的篆隶书体对雕塑艺术有影响之外,后来形成的草书楷书行书风格对雕塑风格有启迪作用。楷书的端庄厚重沉稳大气;草书的豪放舒展,夸张奔放,大开大合;行书的行云流畅,气韵生动,飘逸多姿都在艺术气息上对雕塑艺术创作产生暗示作用。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王義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犹如他们的代表作品《勤礼碑》《兰亭序》《自序帖》一样,用各自的风格影响着其它艺术,当然也包括雕塑艺术。
作者简介:
彭江林,重庆华夏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副教授。
中国书法产生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产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组成的象形或图画。这种刻画符号的图解性与象形象物性与早期大篆风格的象形文字,对城市抽象雕塑作品以及雕塑造型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影响。
雕塑思维的抽象性主要反映在城市抽象雕塑上。这种雕塑题材创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现实有形的客观实物通过夸张变形、抽象手段、特殊材料,处理成一种点线面体组成的比原物更有美感的立体造型,带给人们新的审美。另一种是来源于人的主观意念想法,没有具体的实物原形,雕塑设计师将这种意念用抽象的思维表达出具体的雕塑形象。无论哪一种创作题材,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創作出一种新的符号形象,就犹如文字的诞生,大千世界,实实在在的物像林林种种,要通过画出一种特珠的符号来表达某一物像,而且具有典型性、永恒性、共识性,就需要对事物作出高度的抽象变形思维。这种由物象过渡到符号形象的造字方法,对城市抽象雕塑的创作思维有很深的影响。同时,先民们早期的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抽象雕塑的美感,是雕塑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段,书法的起源是意与声之迹,而雕塑通过抽象思维则是意与形之迹,意在两者的形成过程中不谋而合,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随着汉字的演变,到了西周后期逐渐产生了大篆,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这些文字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把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甲骨文,已经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从甲骨文开始的。所谓甲骨文,又称契文或龟甲兽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上承刻绘符号,下承青铜铭文。甲骨文的镌刻手法,造型规律,整体美感对雕塑艺术的造型手段有所影响。
所谓雕塑,又称为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通过雕、刻减少可雕性物质的材料,创造出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甲骨文的成字手段主要是通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出文字符号形象。这种雕刻称为阴刻,阴刻是将所要的造型笔画刻掉留出凹形空间,达到所要表达的目的。而阳刻则相反。阴刻阳刻是雕刻的主要形式,对浮雕造型刻线以及各种纹样雕塑有很大的影响。智慧的先民们为了记事和传情达意,便在吃剩的龟甲和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刻出文字,这种尖利的工具后人把它叫着刻刀,以刀代笔的书写形式就是雕刻,通过这种雕刻方法,刻木则为木雕,刻石则为石雕,刻在青铜上则为青铜雕塑,还有象牙雕,牛角雕等。在雕刻内容上可以刻字、刻花、刻人刻物、刻山刻水、以至于刻出千变万化的世界,但方法都是刻,同甲骨文刻骨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以刻为书写手段的早期甲骨文对雕塑尤其是雕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造字规律相较于早期刻绘,又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删繁就減,概括凝练,高度抽象。线的作用更加突显,书法的特质更趋明显,线条一改早期刻绘的扭曲与变形,繁杂无序,以画为主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概括的直线用笔,抽象的孤度,结字的方正,有规律的章法。象形性已经不明显,需要思考理解才能意会。这种抽象凝练,一眼看不穿的实质内含,硬朗筒洁的方块造型,直中带曲的孤度笔法,不正是雕塑造型的普遍规律吗?所以,两者之间均为造型艺术,具备相同的实质,只是宏观微观罢了,这是一种小中见大的美感,雕塑也如书法,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当文字刻于甲骨之上形成甲骨文后,甲骨的体积感与文字的装饰点缀性自然融为了一体,两者有机结合,我们欣赏文字内容的同时,甲骨的古朴质感同样引人入胜,甲骨与甲骨文形成了一块块有体积有厚度的造型,我们是否可以把他看作一块块浓缩的龟甲兽骨雕塑呢,此雕塑材料为骨,内容为字,刻为手段,天人合一。这种以小见大的整体美感,正体现了雕塑的体积感、内容感、形式感。通观当代的园林题刻,题刻的材料或木或石,你细观其外造型,质朴粗矿中你是否感觉到有甲骨外造型影子呢?所以,甲骨文的文字与整体美感对当代以题刻为主的大众雕塑有本质的影响。
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逐渐向隶书过渡,隶书在东汉达到了顶峰,其字型较之篆书更加简便,绘画的特质减弱,字体的方正与笔画的特征更加明显,蚕头燕尾的笔法更增添了隶书的典型风格,就隶书因特有的形体而呈现出来的风格对雕塑艺术的风格有影响。
《张迁碑》《曹全碑》是隶书的代表作品,却又代表着隶书的两种不同风格,这两种风格也是人物雕塑常用的风格。《张迁碑》结体雄浑,厚重端庄,如青松傲立,挺拨舒展。每一个独立的字就犹如一尊凝固的雕塑,恰似男士的阳刚与雄强,透射出一股竣美之气。这种阳刚与竣美的风格在雕塑创作上经常使用,表现英勇无比的将军战士;表现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表现风资卓著的翩翩君子;表现超尘脱俗,潇洒自然的风流才子。需要的就是这种傲然挺立,不拆不挠的竣美阳刚之气。当这种书体风格的字谋篇布局形成通篇整体,恬似千军万马傲然屹立,仿佛浮雕的战斗场面,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群体。而《曹全碑》线条清秀,开张流畅,飘逸多资,含蓄稳健,结体舒展,如飘飞的柳枝,意态醇美中见柔美,在动感中体现稳健。这种美对雕塑创作有启迪,表现古典美女的起尘脱俗;表现江南风景的温润灵秀,表现薄雾轻飞的云山远景,或是蜂蝶轻飞燕点晴空的瞬间画面,都很好地融入了《曹全碑》结字风格的蚕头雁尾。雕塑的立体感融入书法的意境美,更能体现雕塑的文化与风格。细看《曹全碑》书体的每一个单体字,似乎于统一形式中蕴藏着不同意趣的雕塑美感,每一个字都凝聚了雕塑的形式感。字的黑白布局,结构章法似乎与雕塑的虚实结合结构形体有某种不谋而合的惊人相似。
隶书是以独特的笔法美和字的形体美取胜,而雕塑也一样,如果单讲表现手法表现技法如何独特,如何熟练,而不与所雕物件整体美融合在一起,那独特的手法与技法也无法言美,犹如机器零件,再美的零件不组合在一起它也只是零件不是机器。这种由无数局部美而接合成的整体美是书法与雕塑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书法更多些,进而影响其它艺术,当然也包括雕塑艺术。
除了早期的篆隶书体对雕塑艺术有影响之外,后来形成的草书楷书行书风格对雕塑风格有启迪作用。楷书的端庄厚重沉稳大气;草书的豪放舒展,夸张奔放,大开大合;行书的行云流畅,气韵生动,飘逸多姿都在艺术气息上对雕塑艺术创作产生暗示作用。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王義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犹如他们的代表作品《勤礼碑》《兰亭序》《自序帖》一样,用各自的风格影响着其它艺术,当然也包括雕塑艺术。
作者简介:
彭江林,重庆华夏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