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在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自身的劳动价值论。本文主要是从劳动的二重性、异化劳动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三个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意义,而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主要是物产计价,而不是劳动计价,如何引导人们的价值认同的维度,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去寻找答案。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异化劳动;劳动计价
一、马克思终结了劳动价值论的纷争
在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前,黑格尔提出了关于劳动本质的看法、亚当·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而大卫·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发展,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终结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纷争。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劳动本质观的批判继承。马克思认为,劳動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参与的过程……人按照自身的协调来引起、调节和控制自身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反应……通过这样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改变它,人同时也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1]409。不同于经费尔巴哈对人的肯定,费尔巴哈的人始终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却是从具体的历史的人出发,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上述关于劳动的概念实际上是部分的从黑格尔那里接受它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它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达成一致的关键。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163,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的范围或者作为外化的人变成自身的媒介。
在亚当·斯密的劳动本质观看来,劳动必然是一种负担和牺牲,休闲才是人的适宜状态。对这一点马克思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认为,某种正常量的工作对于人的存在是基本的,在适宜的范围内,劳动的结果是“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3]113。斯密明确了价值产生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突出了劳动是社会财富增进的基石。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和界定,继承了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继承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承了价值生产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批判发展,充实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但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不够科学。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维度
1、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劳动具有二重性,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起点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庞大的商品堆积现象中抽象出最普遍、最基本的元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商品的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两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19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的指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他生产使用价值。”[5]55马克思从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理论出发,进一步完善了商品的价值量理论。
2、异化劳动
先前,马克思发现最重要的异化领域是在宗教或者政治方面,在1844年他才得出结论,劳动过程构成人的基本异化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条件做了描述,工人在哪里感到不仅他的劳动产品不属于他自己,而且实际上还逐渐拥有一种敌视他的利益的权利,“劳动对于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痛苦,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能和智能,而是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造摧残。”[6]93马克思希望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前进找到一条出路。
3、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本质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基本上会发生变化。他甚至谈到了废除劳动,在其《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他提出,资本的能力就在于“它无休止的追逐一般的财富形式”,为的是“超出劳动的自然需要的限度驱使劳动,从而生产出为丰富的个性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要素,这点在生产中正如在消费中一样是普遍的,因此,劳动本身就不再表现为劳动了,而是表现为活动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活动中自然的必需以其直接的形式消失了”。马克思最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个人”。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当今我国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的状况,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认同大多不是从劳动创造价值的维度,而是从社会地位的高低或者财富的多寡。马云在做客撒贝林主持的《开讲啦》时说道“其实钱有什么用,财富有什么用,我没有一个月拿过工资,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大多数人在听到马云的这句话时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是嘲笑。人们的这种反应无疑是社会大众价值计价方式的体现,马云对于自身的价值定位方式是“劳动计价”,是自身对于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而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恰恰现在大众普遍的价值定位方式就是财富,社会应该尊重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钱。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指出:“使用物品当作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人们的社会产物。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7]91。“尊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尊重劳动”是渗透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原则。在实体经济中,应该尊重劳动,拒绝不劳而获。每年的福布斯排行榜要给人们彰显的不是他们拥有的财富,而死对他们劳动或者知识创造价值的尊重。无论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还是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与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与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都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应该成为人们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劳动不仅仅是尊重劳动本身,也是对人的尊重,对人价值的肯定。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4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异化劳动;劳动计价
一、马克思终结了劳动价值论的纷争
在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前,黑格尔提出了关于劳动本质的看法、亚当·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而大卫·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发展,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终结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纷争。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劳动本质观的批判继承。马克思认为,劳動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参与的过程……人按照自身的协调来引起、调节和控制自身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反应……通过这样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改变它,人同时也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1]409。不同于经费尔巴哈对人的肯定,费尔巴哈的人始终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却是从具体的历史的人出发,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上述关于劳动的概念实际上是部分的从黑格尔那里接受它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它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达成一致的关键。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163,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的范围或者作为外化的人变成自身的媒介。
在亚当·斯密的劳动本质观看来,劳动必然是一种负担和牺牲,休闲才是人的适宜状态。对这一点马克思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认为,某种正常量的工作对于人的存在是基本的,在适宜的范围内,劳动的结果是“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3]113。斯密明确了价值产生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突出了劳动是社会财富增进的基石。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和界定,继承了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继承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承了价值生产于劳动过程而非交换过程。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批判发展,充实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但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不够科学。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维度
1、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劳动具有二重性,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起点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庞大的商品堆积现象中抽象出最普遍、最基本的元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商品的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两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19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的指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他生产使用价值。”[5]55马克思从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理论出发,进一步完善了商品的价值量理论。
2、异化劳动
先前,马克思发现最重要的异化领域是在宗教或者政治方面,在1844年他才得出结论,劳动过程构成人的基本异化领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条件做了描述,工人在哪里感到不仅他的劳动产品不属于他自己,而且实际上还逐渐拥有一种敌视他的利益的权利,“劳动对于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痛苦,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能和智能,而是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造摧残。”[6]93马克思希望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前进找到一条出路。
3、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本质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基本上会发生变化。他甚至谈到了废除劳动,在其《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他提出,资本的能力就在于“它无休止的追逐一般的财富形式”,为的是“超出劳动的自然需要的限度驱使劳动,从而生产出为丰富的个性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要素,这点在生产中正如在消费中一样是普遍的,因此,劳动本身就不再表现为劳动了,而是表现为活动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活动中自然的必需以其直接的形式消失了”。马克思最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个人”。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当今我国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的状况,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认同大多不是从劳动创造价值的维度,而是从社会地位的高低或者财富的多寡。马云在做客撒贝林主持的《开讲啦》时说道“其实钱有什么用,财富有什么用,我没有一个月拿过工资,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大多数人在听到马云的这句话时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是嘲笑。人们的这种反应无疑是社会大众价值计价方式的体现,马云对于自身的价值定位方式是“劳动计价”,是自身对于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而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恰恰现在大众普遍的价值定位方式就是财富,社会应该尊重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钱。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指出:“使用物品当作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人们的社会产物。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7]91。“尊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尊重劳动”是渗透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原则。在实体经济中,应该尊重劳动,拒绝不劳而获。每年的福布斯排行榜要给人们彰显的不是他们拥有的财富,而死对他们劳动或者知识创造价值的尊重。无论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还是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与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与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都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应该成为人们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劳动不仅仅是尊重劳动本身,也是对人的尊重,对人价值的肯定。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4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