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它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使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有走向极端的现象: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人文性,课堂自由散漫,表面上气氛热闹,但语文课却没有了“语文的味道”。有的教师不是在人文内涵上不分青红皂白的“深挖探究”,就是脱离文本的拓展与延伸,“非语文化和泛语文化”在教学中现象比较严重,既弱化了学生感悟文本、理解内容、内化积累的训练,又削弱了文本语言的感染力,甚至淡化了语文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人格熏陶力量,从而导致语文运用能力不强、人文精神熏陶大打折扣等不良后果。
  
  一、要准确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处理上,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忽左忽右,有失偏颇,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准确理解。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谓语文学科“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纽带作用;除此以外,其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空中、一群特殊的人——教师和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是因为生命运动才使得语言及语言文化有今天这般的绚丽多姿。因此,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语言的工具,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二、辨证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分别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则是人文性的载体。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如果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就会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
  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是互维相辅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实施语文课程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文”与“工具”的两大任务。
  
  三、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
  
  1、语言训练中应有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语文教材绝非语言文字的简单拼凑与组合,在其背后往往蕴含着灵动而鲜活的定义世界,它包含了知识与智慧、意识与方法,道德与情感、意志与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东西,因此,教学的价值并非将静态的文本材料简单地强加于学生,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而在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与文本间对话交流与资源生成的活动过程。
  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毅力,我在教学这一段中设计了这一环节:“请同学们用心朗读司马迁遭受酷刑后的内心活动及行动,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学生在反复朗读感悟中渐渐进入情境,随即教师激情叙述: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地在光洁平滑的竹简上写着。你能想象那感动的一幕吗?请选择一个写一写。投影出示:天色微明时( );夜深人静时( );烈日炎炎的夏天( );寒风刺骨的冬天( )。本教学片断中,学生潜心阅读,在读书感受语文材料的过程中,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在充分的交流中,与老师、同学对话,和谐地落实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言训练中应有灵动活跃的思维碰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我们进一步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充分激起和借用学生的“情感与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与内心去触摸、碰撞作者灵动活跃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发出由衷的、真切的感悟,获得心灵的震颤与智慧的启迪。在学生发言时,教师是一个对学生意见的积极倾听者和平等对话者。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敏锐捕捉生成资源,以平等对话中的一员,恰到好处地介入对话,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它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使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进了一大步。
其他文献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堂负担,最关键的是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要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自己做主的机会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各取所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群体资源,将学生自助学习(简称“自助”)、学生互助学习(简称“互助”)和老师帮助学习(简称“师助”)三种学习方式科学结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
期刊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为依据。综合性学习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注重学科融通,强化主题阅读,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教材资源 生活资源 提炼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应该首先思考学生关心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为依据。经过
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酿制酒酿”是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中的学生实验。米酒是南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学生对它非常熟悉,制作材料简单,成本不高,实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接受能力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 差异 教学 分层 作业 评价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然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如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