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虽然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站在现代多元化市场发展的角度分析的话,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都产生着极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而文学作品这一审美意识形态,则将人类所具有的特殊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所以加强文学作品中审美思想研究和分析的力度,对于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现代文学作品的规范化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是就文学作品思想存在的审美方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审美方式;探析
1、文学作品中通俗的审美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观念世俗化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往人们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是以纸质和通俗文学为主。虽然通俗文学更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但是,其代表的却是社会主流价值思想的群体。而导致经典文学远离人们视线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文学的崇高性特点,让人们产生一种望而却步、难以靠近的感觉。(2)写作中崇高特性的滥用导致文学艺术发生了变质,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伪崇高,使人们的本能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情绪。大众的需求不仅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且其需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比如,年青一代的文学消费者,由于其大多成长于互联网文化的环境中,所以其不仅思维活跃,而且接受新鲜阅读方式和途径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其经典文学文化对其文学消费观念产生的影响较少。而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年轻一代的文学阅读需求,同时因为网络文学的题材类型众多,也满足了多元受众的文学需求。传统的纯审美的文学接受方式则因为受到互联网文学的冲击,而逐渐的远离人们的视野。虽然越来越多的文学已经成为了影视的脚本,而影视艺术也大有取代文学成为时代主导艺术类型的发展趋势。但是,脚本却不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起点[1]。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脚本由原本不为人所知,而瞬间成为了所谓的经典或者名篇。正是因为网络文学具有IP属性、娱乐性、草根性等突出的特点,所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比如影视剧,且不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人们对传统文艺片、故事片或者纪实片的接受程度和市场表现远不如类型片,而类型片的表现则与概念片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概念片不仅迎合了当今时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需求,而且其美学思想也更加的激进。比如《择天记》、《九层妖塔》、《花千骨》、《琅琊榜》等热播的影视剧无不是改编自网络小说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网络小说不仅站在流行文化的最前沿,而且其所具有的题材多元化和主体新奇化,也顺应了观众的审美品位。
2、文学作品中直观的审美方式
在市场消费观念的引导下,文学作品的市场表现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关键指标。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出版发行前都会进行大量的宣传,而传统文学作品同样也无法避免这一市场法则。利用网络在文学作品出版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炒作使其深度的发酵,不仅会使受众在正面接受作品时,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关键,而且由于之前那种强烈的阅读和欣赏愿望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所以,导致很多受众在零距离接触文本时,出现了不会深耕细度、沉浸品位的现象[2]。人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开展的主体,其审美感觉的体现经常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灵顿悟缺失的现象。此外,越来越多的审美活动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受众参与作品创作提供了机遇,而且受众对文学作品提出的评论和意见也为作者及时的进行作品的修改提供了积极的建议。比如,网络文学由于都是直面读者写作的,所以其必须遵循受众的感官以及性情需要,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需求。也就是说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作出的适当的妥协,是导致经典作品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且由于人们长期处于碎片化信息的包围中,其时间和空间也被数字终端占据。虽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虚拟文化活动语境,将世界的多样性特点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可以在虚拟的语境中,尽情的狂欢、放纵。但是,因为受到这种网络文化语境的影响,传统文字文本的意义呈现出逐渐弱化的现象,而图像符号的语义则呈现出逐渐放大的趋势。新型阅读方式在改变人们传统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将人们以往的以文本接受为主、图像为辅的阅读方式,转变为图像为主、文本为辅的阅读方式。如果站在审美对象角度分析的话,传统的审美活动中,文本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距离感、主观性以及隐喻性,需要读者必须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达到浸润读者心灵的目的。而新型的以虚拟、虚幻方式呈现出来的文本,对审美对象的可视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新型文本中审美对象的图像具有的中介性较强的特点,可以达到有效弥补语言意义局限的缺点。但是,人们在接触图像文本的过程中,却无法真正的接受到文学中应有的沉浮。另外,随着碎片式所读方式的兴起,原有的文学想象时出现的滞留、延迟等变成了即时感,虽然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瞬间的阅读快感,但是却因为这种快感无法持续的保持,而导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与自我认知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文学作品中感性的审美方式
现代隐喻学将从隐喻到明喻的发展视为人类对事物认知思维向理性发展的关键。而具有隐喻性特点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简化的特点,而且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精神和思想负担。随着人们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人们接受文学时所受到的自律和束缚也越来越少,大众对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导致其不愿站在道德伦理的角度去品味和沉思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的期待视界也随之发生改变。这里所说的期待视界,就是大众接受文学作品前出现的潜在的审美期待,其主要是由人们的阅读经验、社会经验积累而成的一种心理结构[3]。由于大众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构建自我、映射自我的方式感悟和接受文学作品,所以大众的文学作品品味也进一步的提高。受制于今天文学作品表现的“小时代”背景和接受者的浅阅读经验、审美异趣化倾向、激进的美学理想、碎片化的知识结构等影响,受众的期待视野变得简单而狭窄,预备情绪不高涨,喜欢个性化地去解读和填空文学作品的“第一文本”。因当下的审美标准变得日趋模糊,彰显出强烈的主体性,所以读者的“第二文本”也难趋同。新型的阅读方式使审美思维变得日益浅薄,文本以非“接触性”链接的电子书形式出现,“屏幕”下的文字是流动的,很难定格,“鲜活”的文字往往是扫视而过,加之人们倾向于一次性文学消费(阅读),于是读者的审美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自我性,审美心理图式变得简约,审美意志力摇摆不定,审美心理稳定性变得脆弱,不愿理性或不能理性接受文学作品。
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進步,文化语境的变化速度也呈现出日益加快的速度,而这现象已经成为了影响文学生态系统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文学审美系统的解构以及文学边界的不断拓展,则为新型审美形态和审美规范的构建提供了便利。所以加强新型文学审美形态与审美规范模式研究的力度,对于人们掌握文学形态评价标准发展动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彬.论文学作品思想存在的审美方式[J].语文学刊,2018,S2:1-3.
[2]王美欣.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实施审美教育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34-35.
[3]李雯.从审美心理看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60-63.
作者简介:白玛次仁,1986.6,男,藏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西藏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在读博士生。
关键词:文学作品;审美方式;探析
1、文学作品中通俗的审美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观念世俗化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往人们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是以纸质和通俗文学为主。虽然通俗文学更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但是,其代表的却是社会主流价值思想的群体。而导致经典文学远离人们视线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文学的崇高性特点,让人们产生一种望而却步、难以靠近的感觉。(2)写作中崇高特性的滥用导致文学艺术发生了变质,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伪崇高,使人们的本能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情绪。大众的需求不仅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且其需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比如,年青一代的文学消费者,由于其大多成长于互联网文化的环境中,所以其不仅思维活跃,而且接受新鲜阅读方式和途径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其经典文学文化对其文学消费观念产生的影响较少。而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年轻一代的文学阅读需求,同时因为网络文学的题材类型众多,也满足了多元受众的文学需求。传统的纯审美的文学接受方式则因为受到互联网文学的冲击,而逐渐的远离人们的视野。虽然越来越多的文学已经成为了影视的脚本,而影视艺术也大有取代文学成为时代主导艺术类型的发展趋势。但是,脚本却不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起点[1]。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脚本由原本不为人所知,而瞬间成为了所谓的经典或者名篇。正是因为网络文学具有IP属性、娱乐性、草根性等突出的特点,所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比如影视剧,且不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人们对传统文艺片、故事片或者纪实片的接受程度和市场表现远不如类型片,而类型片的表现则与概念片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概念片不仅迎合了当今时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需求,而且其美学思想也更加的激进。比如《择天记》、《九层妖塔》、《花千骨》、《琅琊榜》等热播的影视剧无不是改编自网络小说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网络小说不仅站在流行文化的最前沿,而且其所具有的题材多元化和主体新奇化,也顺应了观众的审美品位。
2、文学作品中直观的审美方式
在市场消费观念的引导下,文学作品的市场表现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关键指标。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出版发行前都会进行大量的宣传,而传统文学作品同样也无法避免这一市场法则。利用网络在文学作品出版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炒作使其深度的发酵,不仅会使受众在正面接受作品时,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关键,而且由于之前那种强烈的阅读和欣赏愿望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所以,导致很多受众在零距离接触文本时,出现了不会深耕细度、沉浸品位的现象[2]。人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开展的主体,其审美感觉的体现经常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灵顿悟缺失的现象。此外,越来越多的审美活动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受众参与作品创作提供了机遇,而且受众对文学作品提出的评论和意见也为作者及时的进行作品的修改提供了积极的建议。比如,网络文学由于都是直面读者写作的,所以其必须遵循受众的感官以及性情需要,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需求。也就是说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作出的适当的妥协,是导致经典作品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且由于人们长期处于碎片化信息的包围中,其时间和空间也被数字终端占据。虽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虚拟文化活动语境,将世界的多样性特点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可以在虚拟的语境中,尽情的狂欢、放纵。但是,因为受到这种网络文化语境的影响,传统文字文本的意义呈现出逐渐弱化的现象,而图像符号的语义则呈现出逐渐放大的趋势。新型阅读方式在改变人们传统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将人们以往的以文本接受为主、图像为辅的阅读方式,转变为图像为主、文本为辅的阅读方式。如果站在审美对象角度分析的话,传统的审美活动中,文本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距离感、主观性以及隐喻性,需要读者必须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达到浸润读者心灵的目的。而新型的以虚拟、虚幻方式呈现出来的文本,对审美对象的可视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新型文本中审美对象的图像具有的中介性较强的特点,可以达到有效弥补语言意义局限的缺点。但是,人们在接触图像文本的过程中,却无法真正的接受到文学中应有的沉浮。另外,随着碎片式所读方式的兴起,原有的文学想象时出现的滞留、延迟等变成了即时感,虽然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瞬间的阅读快感,但是却因为这种快感无法持续的保持,而导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与自我认知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文学作品中感性的审美方式
现代隐喻学将从隐喻到明喻的发展视为人类对事物认知思维向理性发展的关键。而具有隐喻性特点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简化的特点,而且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精神和思想负担。随着人们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人们接受文学时所受到的自律和束缚也越来越少,大众对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导致其不愿站在道德伦理的角度去品味和沉思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的期待视界也随之发生改变。这里所说的期待视界,就是大众接受文学作品前出现的潜在的审美期待,其主要是由人们的阅读经验、社会经验积累而成的一种心理结构[3]。由于大众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构建自我、映射自我的方式感悟和接受文学作品,所以大众的文学作品品味也进一步的提高。受制于今天文学作品表现的“小时代”背景和接受者的浅阅读经验、审美异趣化倾向、激进的美学理想、碎片化的知识结构等影响,受众的期待视野变得简单而狭窄,预备情绪不高涨,喜欢个性化地去解读和填空文学作品的“第一文本”。因当下的审美标准变得日趋模糊,彰显出强烈的主体性,所以读者的“第二文本”也难趋同。新型的阅读方式使审美思维变得日益浅薄,文本以非“接触性”链接的电子书形式出现,“屏幕”下的文字是流动的,很难定格,“鲜活”的文字往往是扫视而过,加之人们倾向于一次性文学消费(阅读),于是读者的审美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自我性,审美心理图式变得简约,审美意志力摇摆不定,审美心理稳定性变得脆弱,不愿理性或不能理性接受文学作品。
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進步,文化语境的变化速度也呈现出日益加快的速度,而这现象已经成为了影响文学生态系统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文学审美系统的解构以及文学边界的不断拓展,则为新型审美形态和审美规范的构建提供了便利。所以加强新型文学审美形态与审美规范模式研究的力度,对于人们掌握文学形态评价标准发展动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彬.论文学作品思想存在的审美方式[J].语文学刊,2018,S2:1-3.
[2]王美欣.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实施审美教育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34-35.
[3]李雯.从审美心理看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60-63.
作者简介:白玛次仁,1986.6,男,藏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西藏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