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学概论》是艺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为了课程的教学贴近时代的发展、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创作实践,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探讨了《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各专业院校对艺术专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各不相同,但都会将《艺术学概论》设置为基础必修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开设。
《艺术学概论》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重要的艺术理论课之一,同时也是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此课程对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让学生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理解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艺术学概论》同时也是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要想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能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作品,当然是需要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撑的。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艺而不文则鄙”,我们的高等艺术教学应该跳出低层次、纯绘画技法训练;重视学生文化素质、艺术理论素质的培养;必须加强艺术理论的教学,改变“重技轻理”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艺术学概论》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任重而道远。
目前,各艺术院校的《艺术学概论》课程所设置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不利于因材施教。虽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普遍较薄弱,但各所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兴趣,爱好,及文化课学习水平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教材教学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合理的教学定位。
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艺术学理论博大精深,对于一般的本科教学而言,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艺术学理论知识在这个阶段全部一网打尽。以“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为例,我们主要是要介绍古今中外主要的艺术本质论,讲清各个本质论的主要观念、历史变化,探讨各个艺术本质论对我们创作实践的启发。
此外,《艺术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也有待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仅有讲授法一种,十分单一,类似“填鸭式”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其实,《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多种形式并用。事实证明,丰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可以大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比如授课过程中采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优秀美术作品的图片、优秀音乐作品、诗歌朗诵的视频等,都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演绎与课程相关的情景短剧,让学生更好地学透理论知识。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参与课堂的乐趣,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升华了审美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发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兴趣,才能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每一章应有相关的讨论主题,章节之间的连接处应有悬念,留给学生独立深入探讨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与学生构成有问有答的互动交流,或设置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讨论,营造出开放式的氛围。
当然,普通的课堂教学受课时和内容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系统有余而深入不足,对古往今来纷繁芜杂的艺术现象、艺术家、作品、流派、技法、材料等问题只能点到为止,不可能深入阐述。有的课程内容则陈旧零乱,有待整合、更新。开展学术讲座可适当弥补此缺憾。此外,国内外一些艺术的新思潮、新现象、新尝试以及学术动态等,都是高等艺术教育所关注却又难以系统讲授的,也可以通过系列学术讲座的方式,来传播新知、阐发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和艺术趣味,开拓其视野,深刻其思想。使其对原本陌生的领域,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和发现,并从这些领域中获取启示和创作灵感。
由于普通高校招收艺术类学生的门槛比较低,我们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比较差,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可以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复习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理论书籍引导学生课后自学。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体地阐明艺术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的紧密关系;而且还可以因地制宜,整合本地艺术资源,以加深学生的认知艺术理论知识与可见可闻生活的真实联系,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艺术的发展规律。为了将理论联系实践,当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画展、文化遗址等,并鼓励学生在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各种艺术现象、充分理解认识各种艺术知识;或鼓励学生将艺术作品理论化,启发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之余辨别、分析其创作技巧或风格等。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课程内容贴近时代的发展、更贴近学生生活。随着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普遍对网络非常有兴趣,因此,教师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艺术学概论》慕课网站、公开课网站,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来获取有用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理论指导创作。
面对着人文基础良莠不齐的学生,我们不必期待他们每一个都会成为学者型的艺术家,甚至不必期待他们每一个都会成为艺术工作者。但较高的人文素质、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是现代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高等艺术教育之所以为高等教育的所在。当我们立足文化精神,努力将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夯实成未来艺术工作者的创新基础,那么高等院校中以《艺术学概论》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F·大卫·马丁.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第六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罗春蕾(1982~ )女,荆州,长江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艺术学、美术史论。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各专业院校对艺术专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各不相同,但都会将《艺术学概论》设置为基础必修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开设。
《艺术学概论》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重要的艺术理论课之一,同时也是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此课程对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让学生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理解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艺术学概论》同时也是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要想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能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作品,当然是需要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撑的。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艺而不文则鄙”,我们的高等艺术教学应该跳出低层次、纯绘画技法训练;重视学生文化素质、艺术理论素质的培养;必须加强艺术理论的教学,改变“重技轻理”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艺术学概论》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任重而道远。
目前,各艺术院校的《艺术学概论》课程所设置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不利于因材施教。虽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普遍较薄弱,但各所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兴趣,爱好,及文化课学习水平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教材教学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合理的教学定位。
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艺术学理论博大精深,对于一般的本科教学而言,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艺术学理论知识在这个阶段全部一网打尽。以“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为例,我们主要是要介绍古今中外主要的艺术本质论,讲清各个本质论的主要观念、历史变化,探讨各个艺术本质论对我们创作实践的启发。
此外,《艺术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也有待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仅有讲授法一种,十分单一,类似“填鸭式”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其实,《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多种形式并用。事实证明,丰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可以大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比如授课过程中采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优秀美术作品的图片、优秀音乐作品、诗歌朗诵的视频等,都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演绎与课程相关的情景短剧,让学生更好地学透理论知识。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参与课堂的乐趣,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升华了审美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发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兴趣,才能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每一章应有相关的讨论主题,章节之间的连接处应有悬念,留给学生独立深入探讨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与学生构成有问有答的互动交流,或设置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讨论,营造出开放式的氛围。
当然,普通的课堂教学受课时和内容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系统有余而深入不足,对古往今来纷繁芜杂的艺术现象、艺术家、作品、流派、技法、材料等问题只能点到为止,不可能深入阐述。有的课程内容则陈旧零乱,有待整合、更新。开展学术讲座可适当弥补此缺憾。此外,国内外一些艺术的新思潮、新现象、新尝试以及学术动态等,都是高等艺术教育所关注却又难以系统讲授的,也可以通过系列学术讲座的方式,来传播新知、阐发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和艺术趣味,开拓其视野,深刻其思想。使其对原本陌生的领域,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和发现,并从这些领域中获取启示和创作灵感。
由于普通高校招收艺术类学生的门槛比较低,我们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比较差,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可以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复习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理论书籍引导学生课后自学。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体地阐明艺术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的紧密关系;而且还可以因地制宜,整合本地艺术资源,以加深学生的认知艺术理论知识与可见可闻生活的真实联系,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艺术的发展规律。为了将理论联系实践,当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画展、文化遗址等,并鼓励学生在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各种艺术现象、充分理解认识各种艺术知识;或鼓励学生将艺术作品理论化,启发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之余辨别、分析其创作技巧或风格等。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课程内容贴近时代的发展、更贴近学生生活。随着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普遍对网络非常有兴趣,因此,教师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艺术学概论》慕课网站、公开课网站,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来获取有用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理论指导创作。
面对着人文基础良莠不齐的学生,我们不必期待他们每一个都会成为学者型的艺术家,甚至不必期待他们每一个都会成为艺术工作者。但较高的人文素质、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是现代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高等艺术教育之所以为高等教育的所在。当我们立足文化精神,努力将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夯实成未来艺术工作者的创新基础,那么高等院校中以《艺术学概论》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F·大卫·马丁.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第六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罗春蕾(1982~ )女,荆州,长江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艺术学、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