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珍珠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遇匆匆


  彼时,刚接到执教《珍珠鸟》公开课的任务,既有忐忑:十余年未教四年级,低年级的印记如烙于身,是否能驾驭?又有无畏:工作室的伙伴们定会给予助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何愁孤身无援!于是,我与《珍珠鸟》如约相遇。极力搜索对于这篇课文的记忆,居然仅停留在若干年前普通话测试读本上的必读篇目。于是,陌生的彼此,匆匆地相见,初遇,没有预知,没有了解,或有几分期许,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的虚妄和迷茫。

牵手彷徨


  我遇事随性,年岁渐长后尤为加剧。虽知肩有重担,心中焦虑有余,行动却步履蹒跚。不过,虽没有倾心相注,但随着时间流逝,《珍珠鸟》倒也在一点一滴渗入我的周遭:杭城之行,每每提起《珍珠鸟》,伙伴们会好意提醒我留心关注;网络交流,吴主任发送了甚多相关教学资料;沈纶送教,恰是《珍珠鸟》,负责评课的导师特意带我前往学习,希望我能从中取长补短……与文本牵手,因着工作室伙伴们的殷殷之切,有些随波推行,许是急着要增进了解,却又发现欲速则不达,之前的陌生掩埋的隐患日渐突出,内心的焦虑感开始呈几何倍地增长。

磨合坎坷


  时间渐紧,虽然因为数次的求而未得,在主观上似乎并不能特别接纳这篇课文,但急迫的形势已容不得半点挣扎。我无数次地反复读着文本,夜深之时,更多的是两眼紧盯,但思想空白。吴主任带领室友在教研平台上来了一次大规模地专项扶助,大家群策群力,倾囊相授,而我却如慌乱的溺水之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各式救援,根本摸不着方向。头脑中一直萦绕的是吴主任曾经问过我的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你想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会从你的课堂上学到什么?”直到现在,我都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越是担心,越是惶恐,越是否定,则越是沮丧。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完成这次任务的。于是,才有了那两次不知所云的试上;于是,我甚至不能呈现出一份完整的教案;于是,才有了这节课上诸多的遗憾……但是,别人不可知的是,我曾在背后尝试了各式各样的流程设计,它们中有的是我自己的设想,有的凝聚伙伴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吴主任的精心指导。相处的短暂,交流的生疏,让我和《珍珠鸟》之间磕磕绊绊,摩擦的艰辛着实令人身心疲惫。

回首释然


  在最终的课上,我用一个“探”字引出下文,贯穿始终,这是多么智慧的一个字!它不仅是珍珠鸟与作者的相处方式,也是作者与珍珠鸟心灵相通的情感主线,它更是我与《珍珠鸟》文本相遇磨合的心路历程:我在逐步寻求如何教这篇课文时,不就一步步在“探”吗?往深处说,人生诸态,又何尝不是一个“探”字!
  《珍珠鸟》带给我的局促感并没有随下课铃响而如想象中立即消失殆尽,它一直持续到评课结束才略有缓解,彼时,我如穿好最坚硬的盔甲来抵消负评带来的冲击,这种巨大的冲撞力緣于对自我清醒的认识,缘于对惰性的深深自责。在整个过程中,导师真诚的指导与劝诫,工作室团队相助的温暖,教学技能或多或少的提升,教学思想蜕变型的改变,都是我从中收获的馈赠。不过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种因自身浅薄而带来的无力虚脱之感,那种努力想去抓住,却因高度不够甚至连依靠的着力点都遍寻不着的感觉,它,难受得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努力充实自己,尽力摆脱这种“虚弱”成了我真正想去做的一件事,意识到此,也许才是我这次与珍珠鸟相处一场所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吧!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做到在课堂中的有限时间内尽可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变得尤其重要.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做到尽可能的提
十二月的天空洋洋洒洒地落着细雨,打湿了蜿蜒的羊肠小道,更打湿了我的心情。我吸了吸鼻子,不由地缩紧身子,小雨打在脸上,冰冷的疼。家就在不远处,温暖的气息隐约可见,我却徘
新课程推进以来,初中语文学科的价值认知不再仅被认为是教学科目,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和人文底蕴。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更注重孩子在学习中所受到的精神熏陶和思维能力提升。本文将从生动导入、转换角色和链接生活三方面入手,阐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立足于本土,将思维培养渗透在语文课堂活动之中。一、生动导入,触动感知  教育在于唤醒。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丰富的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提问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在课堂上,也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推进课程的进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
第十六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结果新鲜出炉,可喜可贺.我们对为本届大赛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评委、指导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敬意.薄薄的一册作文精选《新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持续推进,一方面是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维理念和方法手段充分应用其中,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探索有效解决课堂低效这一问题.在课堂低效的状态之下,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一般来说,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思维发展、文化熏陶、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板块,也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
期刊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呈现共存共融、叠加渐进的螺旋式发展态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逐渐形成了新的表达场域和人际舆论集结空间,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已朝着多媒体互动、多媒介融合的方向演进。在此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应针对媒介融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特点,探索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应用途径,从而实现师生言语生命的共同成长。一、设计不同层次的媒介阅读任务  从阅读教学的课程开发角度来看,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
期刊
教学目标:rn1、认识“扰、诊”等 5 个生字,读准并会写本文出现的 8 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震撼”等新词.rn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n3、联
期刊
不是“分外”的分外事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其他的分外事,我们就不要管了。”  “我们只要做好分内事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分外事。”  “妈妈叫我不要管分外事。”  笔者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以上是前几天笔者要求学生用“分外”一词造句时,在学生作业中看到的几句话,更让人惊讶的是班里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写了类似的句子。  面对这些句子,笔者犯难了:从语法上讲这些句子都没有错,应该判对;但如果判对的话,作为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