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脊梁”颇耐人寻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起我对“脊梁”注意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一句话:“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脊梁”的轻声读法,一时间觉得别扭,不习惯。都说汉字有意合性的特点,所以凭直觉,“脊梁”应该是一个血气浓郁、阳刚味十足的词性,如“我们要挺起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千年脊梁”。你一定会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怎么会读成像“小女人”似的轻柔曼妙呢?
  朱光潜先生说,审美就是要学会看重枯燥的事实和在枯燥的事实中寻出趣味。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说:“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感觉流失在潜意识的忘川之中,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笔者以为,在“脊梁”粗糙的外表下,也有一种深刻的东西颇耐人寻味。
  一、文如其人,“脊梁”即季老
  恕我孤陋,用“脊梁”一词来比拟花的枝干,还是第一次见到,应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品读。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把“脊梁”作为轻声词读一读,作为修辞讲一讲。如此,笔者以为,“脊梁”的滋味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
  潘新和教授说:“一个优秀作者的语言魅力,在很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语言意义的深刻理解,对语言的细致琢磨和用生命感悟去创造语言。”
  季老身为国学大师,他的语言魅力又在哪里呢?相较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来说,“脊梁”的负重和执守尽在不言中。季老早年留德,异域风情,花的国度,并没有留住季老的心。“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萦绕,他说:“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二战后的祖国虽贫穷落后,伤痕累累,但季老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出国是为了回国。”“一个人自己国家治不好,赖在人家那里不走,嗟来之食你吃得舒服吗?”这样的话,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意义非常。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谁是民族的脊梁?季老为何置诸多“枝枝丫丫”的词汇而不用,独眷顾于“脊梁”一词呢?季老与“脊梁”是否早已默契与神交?
  其次,比之“娇红嫩绿”的花朵,“脊梁”不仅显得粗糙,甚至还有点丑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每一阶段所看重和感悟的东西都不一样。四五十年后重返哥廷根的季老,已经历了家国和人生的沧桑巨变,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候,季老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古稀之年,铅华褪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季老与“脊梁”之间,愈加联系,愈其神似?
  二、轻声之妙,“脊梁”即风格
  语言除了语义外,形式是有意义的,声音也是有意义的。《乐记》中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情感和声音是打成一片、密不可分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语言朴实恬淡、显而易见,但语气平淡,节奏舒缓,需要细细地多读几遍才能发现。
  如读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叙述性的语言,跟拉家常似的平淡;读写女房东的话:“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浅浅一笑是表情,淡淡一语即回答;读文章的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轻柔曼妙是梦乡。以上哪一句话都不容你用高昂的语气和强烈的节奏来朗读,否则,与文章的基调不谐,情味尽失。“脊梁”的轻声读法正是与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水乳交融。
  第二就是节奏。朱光潜先生说:“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如果音节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脊梁”除了轻声读法有意义外,再就是在语感上节奏好,读起来顺口、好听且有美感。不信,你把“脊梁”换成“花茎、花柄、花枝”等一类的词放在这个句子中读读看,只要你语感正常,这种节奏美感高低立判。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古文与现代文,朗读的道理都一样,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文章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脊梁”一词合拟人、轻声为一体,是语气、情味、语感与文章语言风格的多维融合。
  三、辩证之美,“脊梁”即文化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家里虽然看不到花,但在街上可以看到更多的花,舍弃独享的快乐,成就共享的美丽,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辩证。
  但在教学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句,常被当作一种奉献的精神来解读,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扫地、为班级捐赠图书等来理解。笔者以为,这样的延伸理解并不符合文本的真实意图,是一种潜在“主题先行”(这个主题往往与社会现象保持一致的高调)的“套版反应”。
  因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奉献”一般情况都要进行大力的提倡或宣传。文中“家家户户”一词看似寻常实不寻常,从中可以看出,养花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不仅是说花的容颜好看,形状漂亮,更是在说养花者已把花养到了极致或极品,其背后的用心不难看出。如此“奇异”的现象,光靠提倡和宣传显然做不到。况且,几十年之后作者重返哥廷根,这种“不变的美丽”依然如此。从这种跨越时空“奇特”的养花习俗中,我们窥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背后应该不是奉献,而是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情怀,一种民族根性。也只有文化,“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时,“脊梁”才不会觉得难看。因为审美与审丑从来就是融通的,花如果是形象美,脊梁就是意象美。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何言哉?”
其他文献
《操场上》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识字课文。该文短小精悍,有6个介绍体育活动的短语和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生动地反映了在校生活场景。“部编本”教材把这篇课文由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一年级下册,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层次不同,这篇课文的语用功能自然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需要教师准确解读、合理开发。接下来围绕这节课的磨课过程,谈谈如何基于新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的理解上,学生主要收获的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
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篇幅比上学期长,大部分要求背诵,要求会写的字也增至十个左右,识字量也比原来加大了许多,且全市规定对一、二年级学生不得留书面回家作业,这就更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进行全面、科学的文本解读,以定准教学目标,成为教学的关键。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文本解读的五个步骤,下面以《雨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为例作一阐述。  第一步:分析教材,把握诗歌
【摘 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是小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这两种方法,难免心生畏惧。借鉴问题转化、以形助数、归纳推理、着眼整体等数学思维,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密切结合起来,可为小古文释义教学探寻更多路径,从而引导学生叩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小古文;释义教学;路径  近些年,小古文悄悄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小古文,通常是指篇幅比较短小的文
【摘 要】大语文观背景下,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心。要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目标,可尝试 “多向对话”这一教学手段,以破解传统习作教学的无奈。借助对话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兴味,实现语言增长,从而优化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多向对话;习作教学  一、缘起:思绪万千,囊中羞涩  纵观传统作文教学,“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教”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三大难题,久攻
【设计意图】  “正确处理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当下,强化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适当融合非本体性内容,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没有参与,就没有课堂;没有语用实践,就没有能力提升。本课试图借助Hiteach平台和小班形式,以“扎实趣练”为核心手段,让每个学生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使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教学目
人教版五下《梦想的力量》一文内容虽浅显,含义却深刻,可以引发人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小主人公瑞恩的梦想以及他实现梦想的执著,让人真正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本文就文本解读、目标把握和行为导引等方面,谈谈本课例体现的价值导向。  一、文本解读从例子走向现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错,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解读好文本,千方百计地用好每一篇课文,让学生在每一个例子上学有收获,能有增量。
【摘 要】阅读题是测试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因素。编制测验题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阅读材料,关注选文的长度,其内容应具有生活性、人文性和工具性,承载足够多的可供测试用的信息点。命题应针对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等能力进行,题量适宜,且分值比重根据题目的思维含量合理分配。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考教一致。  【关键词】中段;质量检测;阅读能力;测试工具;命题  阅读能力是四年级
【摘 要】对韵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适合低段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展识字。教师可带领学生整体诵读和感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过程中渗透“押韵”的概念,采用出示图片和追溯字理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并在游戏、课中操以及配乐朗读中,不断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  【关键词】对韵歌 识字 诵读  《古对今》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旨在以对韵的形式识字。学生在一年
一、案例概述    领雁工程的实践活动阶段,笔者给三上的小朋友上了一节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因为在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听过这节课,觉得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那节课上得都比较顺,学生也学得比较到位。所以,以拿来主义的心态,采用了很多类似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特别是重点教学片段的流程。具体过程是:先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通过让学生播报商品的价格,总结出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