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思维叩开文言大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t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是小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这两种方法,难免心生畏惧。借鉴问题转化、以形助数、归纳推理、着眼整体等数学思维,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密切结合起来,可为小古文释义教学探寻更多路径,从而引导学生叩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小古文;释义教学;路径
  近些年,小古文悄悄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小古文,通常是指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或经典的文言句段。当然从广义上讲,也包括古诗词。小古文虽然语言精练,但因年代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部分词语生僻古奥,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能读懂小古文?“读懂”,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理解文本,读懂大意;二是感悟文本,读出体会;三是应用文本,做到学以致用。其实质就是在读懂“言”的基础上理解“文”,继而以文“悟”言。因此,读懂“言”,是小古文学习的基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是小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对于刚刚接触小古文的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难免心生畏惧、止步不前。因此,理解文本内容,不能单纯依靠注释,要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密切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小古文中的“智趣因子”,让小古文一改往日严肃、冰冷的形象,变得可亲可感。本文借鉴几种数学思维,试图为学生铺架一座理解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文言学习中亲近小古文、理解小古文、热爱小古文,叩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
  一、问题转化
  问题转化也叫化归,化归是数学家特别善于使用的解题思维。所谓“化归”,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将原问题进行变形、转化,从而成为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差异。但从文字系统上看,千百年来,文言文所用的文字和现代汉语所用的文字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据统计,《说文解字》70%以上的字仍然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对现代汉语语料有着很高的覆盖率。很多文言词语直接融入现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组成部分。因而,在小古文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参照点,将新知识化归为旧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打通古今,链接新旧,相关的语言障碍就能迎刃而解。
  现代汉语中可以作为参照点的语料很多,而成语则是其中最常用的。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保存了文言词语的用法和结构特征,至今仍大量存在于现代汉语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被人们广泛应用。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唯戎不动”的“唯”,可引导学生组词“唯一”“唯有”“唯独”“唯利是图”等。《司马光》中“众皆弃去”的“皆”,可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成语,“皆大欢喜”“草木皆兵”“满盘皆输”“老少皆宜”“啼笑皆非”等。还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是拆分使用的,現代汉语中则已成为成语。比如,《伯牙鼓琴》中“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现代汉语中则成为“高山流水”;《囊萤夜读》中“以夜继日焉”,现代汉语中则成为“夜以继日”。有些文言诗文的句子或史实、故事,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概括为一个成语。比如,“囊萤映雪”“铁杵成针”,以及《古人谈读书》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联系现代汉语的相关词语进行转化,以今证古,古为今用,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也可以了解现代汉语的来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当然,不少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它的含义已有变化。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指跑,我们所熟知的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中的“走”,均使用古义,但在现代汉语中,“走”是指行走。《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指热水,而非现代汉语中日常生活所喝的汤,但成语“赴汤蹈火”“扬汤止沸”中的“汤”,均为古义,等等。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字词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又是什么意思,从而懂得词义变化的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二、以形助数
  数学解题经验告诉我们:在解题思路受到阻碍的时候,不妨借助图形去探索;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繁杂运算无法进行的时候,不妨借助图形去另辟蹊径;在需要检验结论正确性的时候,不妨借助图形去验证。小古文教学中,借鉴以形助数的思维,往往事半功倍,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图画再现。图画,能把字词或文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司马光》中的“瓮”,由于年代久远,很难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借助生动的图片,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难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比如,朱文君老师主编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中有《荷》一课:“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可通过出示荷花图,把学生引导到瑰丽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池边,使其身临其境,加深对小古文内容的理解。
  想象叙说。小古文简练、生动,文字的背后常常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把文本内容描述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鹬蚌相争》一文中,对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一句,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叙说:“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河滩上自由自在地晒太阳,嘴里还轻轻哼着小曲儿。瞧,它是多么惬意呀!一只鹬循声望去,激动不已:啊哈哈,美餐!它迅速把嘴伸到蚌壳儿里去啄肉。歌声戛然而止,河蚌手足无措,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这样的想象叙说,把文本读“长”了,读“厚”了,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故事表演。表演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活动方式之一。小古文以故事性的文章居多,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很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让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亲自体验和感悟,从而加深对小古文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司马光》中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的司马光,《杨氏之子》中聪慧机智的孩子,《两小儿辩日》中活泼可爱的小儿和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孔子等,都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辩一辩。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理解小古文的内容,体会文言的意味与情趣。   三、归纳推理
  归纳是数学中常见的推理形式,按照所考察命题的前提不同,可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其中,不完全归纳法是从对个别命题或特殊论断的探讨和分析中,预见普遍命题或一般结论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文言文,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中,词汇是重点。在词汇中,常用词是重点。在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中,常用意义是重点。因而,在小古文教学中,对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部分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为以后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比如,“其”“之”“而”“以”等都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但意义、用法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在文言文中,“其”通常指代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具体意义则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如何让学生学会理解不同语境下的“其”,并掌握其中的规律呢?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都是在语用中学习、积累的,边积累边总结,积累得越多,基础越牢靠。如学习《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中的“其”,可联系上下文,“其”指代“两小儿”。同时复习《磨杵成针》“太白感其义”的“其”,指代文中的“老媪”;《杨氏之子》“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代文中的“杨氏子”。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两个句子:“八戒饿,饿其肚,呜呜大哭也。”“悟空怒,举其棒,打之。”
  猪八戒和孙悟空都是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八戒呜呜大哭的神情和孙悟空看见妖怪后举棒怒打的动作,他们便能很快理解这两个“其”的意思,一个指代“猪八戒”,一个指代“孙悟空”。通过学习积累和不完全归纳,学生能初步掌握“其”这个文言常用词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不能过度抠字眼儿,不能过度释义。学生与小古文接触多了,慢慢会发现很多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掌握常用詞,就等于掌握了一把能在今后打开古书大门的钥匙。
  四、整体思维
  数学解题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问题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这一整体上,全面地收集和获取信息,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学生学习知识重在体悟,从混沌走向清晰,从整体走向部分是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律。对于小古文教学来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词语,可从整体入手,结合具体语境,前后联系,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通常说的词义,即词典义,是指词语的客观性、社会性意义。而处在言语作品中的词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还具有语境义,具体涉及诗文的情境以及作者个人的经验。从整体着眼,点线面兼顾、前后联系,才能找到词语的语境义,从而把握文言文的精髓。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客愁新”一句中的“新”,古人注释为“添”。其实,“新”相对于“旧”而言,是“旧”的延续,于是诗中有了增添乡愁的意思。这增加乡愁就是“新”的语境义,抓住了它就接近了诗的主旨。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横”的字义,理解时可联系整首诗的意境——在渡口的湾里,船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着,从而把握“横”,知道它有“任意”“不定向”等意思。
  小古文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强的年龄段,他们若能与小古文相伴,必将终身受用。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古代积淀和现代阅读之间,不断尝试更多路径和方法,使文明一代代传承并且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任勇.做“业高一筹”的小学数学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王元华.百年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3]刘昕.小古文教学须重视的三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8(2).
  [4]付煜.文言文教学“问题连续体”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
  [5]柯向妹.“趣”贯全文巧落目标——浅谈小古文目标落实之“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5).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22650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田径队为例,着重研究高中田径学生运动员学训关系,通过对我校田径队员学训关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田径;学生运动员;学训关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71-02  我校田径队于1992年组建,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及田径锦标赛,成绩显
摘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直接关系着展评课的教学质量。通过查找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建立教学设计的理论支点,借鉴优秀课例资源寻求教学设计的实践亮点,根据教师专长和场地器材挖掘教学设计的个性特点,借助试讲磨课减少教学设计的操作盲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体育展评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实施;展评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摘 要】面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全面思考,根据精读课文要求悉心研究,根据本课导读提示细细揣摩,最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需要前后勾连,找准前一篇精读课文的任务,摸清学生的学情,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最佳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内容;教学路径  统编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从教材编写要求来看,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共同承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要关注两个着力点:一是关注文言文阅读素养的培养,二是重视阅读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前者,要求学生能读通、读懂、赏评文言文,能展开拓展阅读,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式。对于后者,要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正確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能力;阅读素养;文言文阅读;现代经典阅读  基于阅读的重要性,笔者研究了2014年和2015年嘉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笔者跟踪四年级家庭作业一学期。全学期共83天,其中64天有抄写词语并听写的作业,23天有小作文,59天有背诵的作业。学期临近结束时,连续两周每晚有完成试卷练习的作业。由此看来,学生课业负担重名副其实,而作业形式单一、机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现象是“加重”课业负担的源头。“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
[课文分析]    《比尾巴》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通过“比识字”“比朗读”“比写话”“比背诵”“比写字”,营造比赛氛围,拓展教学资源,
在高年级习作教学重言语而轻思维的现状下,学生习作有内容无层次,有过程无详略,有佳句无意图。如何让学生的言语与思维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苏联的作文教学》一书所言,要对学生进行“习作思维能力”的培养,该书作者甚至认为智力活动才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到了第二、三学段,除了培养学生习作言语能力以外,还应侧重培养习作思维能力。因此,我在年段习作核心能力的观照下,进行了课例研究,以“围绕写作意
《操场上》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识字课文。该文短小精悍,有6个介绍体育活动的短语和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生动地反映了在校生活场景。“部编本”教材把这篇课文由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一年级下册,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层次不同,这篇课文的语用功能自然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需要教师准确解读、合理开发。接下来围绕这节课的磨课过程,谈谈如何基于新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的理解上,学生主要收获的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
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篇幅比上学期长,大部分要求背诵,要求会写的字也增至十个左右,识字量也比原来加大了许多,且全市规定对一、二年级学生不得留书面回家作业,这就更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进行全面、科学的文本解读,以定准教学目标,成为教学的关键。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文本解读的五个步骤,下面以《雨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为例作一阐述。  第一步:分析教材,把握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