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结束的当晚,学校和年级组精心制作的《高三年级学生成长日志》就下发给了每一位准高三的高二学子,这是一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借鉴了原高三年级在高考百日誓师后制作的《高考百日冲刺日志》,比《高考百日冲刺日志》更早、内容更加全面,以期在整个高三全年中对学生起到激励、引导作用。
《成长日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以50天为一周期,提前写一封致50天后的自己的信,如高考结束当晚就可以安排学生写《致距高考还有300天的自己的一封信》,以此类推,让学生对自己有阶段性的目标和期待,时间节点到达后回过头来看是否完成目标;
(2)以 一周为一周期,让学生在周日时制订下周计划,周六时对本周计划落实情况和学习情况做反思总结,并写一句正能量的话语激励自己;
(3)以相邻大考为周期,学生层面有《大考自我分析总结》,设置学生分数条粘贴栏、考试自我分析、教师点评;家长层面有《家长加油站》,设置有倒计时××天(50天为一周期)、家长对孩子分析摘要(侧重于在家学习、休息、思想状况)和家长寄语(侧重于后期建议)。
从上述内容设置来看,《成长日志》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制订计划和总结反思。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计划可以使学生时刻都处于有事可干、稳步推进的状态,并且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回过头来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并查漏补缺,避免了在犹豫彷徨中造成时间的浪费,制订计划在设定时间做预定事情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总结反思则有助于学生从过往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行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错为镜可以正方向。学生倘若能够充分利用,真可谓“一册在手,前途无忧”。
年级组制作《成长日志》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也可谓良苦,但在实际执行起来时却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每次制订计划、写总结反思、写《致50天后的自己的一封信》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部分学生在高三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认为写《成长日志》本身就是一项负担,抽不出时间或者压根不屑于去做这件事情,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成长日志》中除了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反思、自我激励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点评和指导,有时候学生在分析总结中会有一些困惑、迷茫和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洞悉,不管是在日志上直接回复还是课下单独交流,都会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存在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给了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对学生《成长日志》的查阅、回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班主任的工作量,并且教师查阅《成长日志》的时间要尽可能短,以便日志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生手里指导学生按照计划落实学习任务,笔者曾亲自试验,以一个60人班级的《成长日志》为例,认真翻阅并适量点评、回复至少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
根据自己班级的亲身实践,最开始只是动员学生充分利用《成长日志》,向学生推介使用《成长日志》的好处,让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并做总结反思,并未统一收上来翻阅回复,结果不甚理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这件事情,可能是并未意识到其实用价值抑或是未规划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这种低效利用状态持续了约一个月后,笔者稍微改变了策略,通过摸索,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可行的操作模式:每周周日例行班会后抽出约1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对下周学习做计划制订,每周周六要求学生回头检查本周计划落实情况并做反思总结,同时也动员学生利用周六休息时间对未完成的计划查漏补缺并对本周所学进行归纳提升,每周周一晚由班长统一收齐,自己会在周二整个上午没课的时间段完成评阅并立即下发给学生。
这套模式已经连续运用了10个多月,班级整体成绩也得到了稳步提升,每周周二上午评阅成长日志也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透过成长日志,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自我剖析,学生也会在反思总结中提出一些让班级更好的小建议,很多學生把它当作了“心灵茶吧”,抱怨后、倾诉后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有的时候学生写给自己的励志话语也能让我颇受启发,每周周二评阅成长日志不仅有利于自己更好地了解学生动态,同时也成了一种期待,因为在成长日志中总能看到更多的觉悟、进步和正能量,同时从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也证实了这4个小时的意义,时不时地学生还会再次回复教师的评语,例如“谨遵老班圣旨”“我一定会努力滴”,让教师感受到了小小的幸福和满足。
教育需要用心,《成长日志》只要大家都用心,一定可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成长日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以50天为一周期,提前写一封致50天后的自己的信,如高考结束当晚就可以安排学生写《致距高考还有300天的自己的一封信》,以此类推,让学生对自己有阶段性的目标和期待,时间节点到达后回过头来看是否完成目标;
(2)以 一周为一周期,让学生在周日时制订下周计划,周六时对本周计划落实情况和学习情况做反思总结,并写一句正能量的话语激励自己;
(3)以相邻大考为周期,学生层面有《大考自我分析总结》,设置学生分数条粘贴栏、考试自我分析、教师点评;家长层面有《家长加油站》,设置有倒计时××天(50天为一周期)、家长对孩子分析摘要(侧重于在家学习、休息、思想状况)和家长寄语(侧重于后期建议)。
从上述内容设置来看,《成长日志》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制订计划和总结反思。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计划可以使学生时刻都处于有事可干、稳步推进的状态,并且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回过头来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并查漏补缺,避免了在犹豫彷徨中造成时间的浪费,制订计划在设定时间做预定事情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总结反思则有助于学生从过往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行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错为镜可以正方向。学生倘若能够充分利用,真可谓“一册在手,前途无忧”。
年级组制作《成长日志》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也可谓良苦,但在实际执行起来时却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每次制订计划、写总结反思、写《致50天后的自己的一封信》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部分学生在高三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认为写《成长日志》本身就是一项负担,抽不出时间或者压根不屑于去做这件事情,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成长日志》中除了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反思、自我激励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点评和指导,有时候学生在分析总结中会有一些困惑、迷茫和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洞悉,不管是在日志上直接回复还是课下单独交流,都会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存在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给了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对学生《成长日志》的查阅、回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班主任的工作量,并且教师查阅《成长日志》的时间要尽可能短,以便日志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生手里指导学生按照计划落实学习任务,笔者曾亲自试验,以一个60人班级的《成长日志》为例,认真翻阅并适量点评、回复至少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
根据自己班级的亲身实践,最开始只是动员学生充分利用《成长日志》,向学生推介使用《成长日志》的好处,让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并做总结反思,并未统一收上来翻阅回复,结果不甚理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这件事情,可能是并未意识到其实用价值抑或是未规划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这种低效利用状态持续了约一个月后,笔者稍微改变了策略,通过摸索,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可行的操作模式:每周周日例行班会后抽出约1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对下周学习做计划制订,每周周六要求学生回头检查本周计划落实情况并做反思总结,同时也动员学生利用周六休息时间对未完成的计划查漏补缺并对本周所学进行归纳提升,每周周一晚由班长统一收齐,自己会在周二整个上午没课的时间段完成评阅并立即下发给学生。
这套模式已经连续运用了10个多月,班级整体成绩也得到了稳步提升,每周周二上午评阅成长日志也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透过成长日志,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自我剖析,学生也会在反思总结中提出一些让班级更好的小建议,很多學生把它当作了“心灵茶吧”,抱怨后、倾诉后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有的时候学生写给自己的励志话语也能让我颇受启发,每周周二评阅成长日志不仅有利于自己更好地了解学生动态,同时也成了一种期待,因为在成长日志中总能看到更多的觉悟、进步和正能量,同时从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也证实了这4个小时的意义,时不时地学生还会再次回复教师的评语,例如“谨遵老班圣旨”“我一定会努力滴”,让教师感受到了小小的幸福和满足。
教育需要用心,《成长日志》只要大家都用心,一定可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