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敬爱的老师们,“成长故事系列”以这篇精彩的文章暂告结束,不知这三期的故事能否为您的教学生活带来一些感悟。希望您们继续用爱心、耐心、真心浇注每一棵幼苗的成长!敬请关注下期的“学科故事系列”。
2005年2月,我开始担任高二(7)班的班主任。接班之初,拿到花名册,看到一个名字:田波,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说起这个学生,福中的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入高中一年半,不良记录不下100次,处分不下3次,换过几个学校,到哪里都是令校长、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学生”。他不仅成绩差,而且表现差,抽烟、酗酒、旷课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标准的“双差生”。如今,这个学生分到了我的班里,我教得好吗?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走马上任了。第一周,田波迟到4次,旷课4节;第二周,抽烟一次,旷课6节,早退一次;第三周,不穿校服一次,迟到5次,戴耳钉一次……英语老师告诉我,田波听力课睡觉;化学老师告诉我,田波实验课时溜出去打篮球;数学老师告诉我,田波几乎从不交作业……隔三差五的单独谈话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老师的劝告全当耳旁风。早就有其他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班里有了田波,别想得一面流动红旗,看来此言不虚啊。面对校规考核公示栏里7班那可怜的分数,想想科任老师的投诉,听了同事们的“预言”,我的心情异常灰暗。我的学生们开导我,田波一向就是这样,并不是因为班主任没教好,你没有必要总关注他。
但是,我真能不管他吗?高中剩下的这一年半就让他放任自流吗?人民教师的良心告诉我,尽管他是个差生,劣迹斑斑,人人见了他避而远之,可他毕竟还只是个未成年人,是我的学生。那么,该怎么教育他成人呢?既然决定了要教好他,那就先走近他吧,试着接受他这个“差生”,也试着让他接受我,只有师生在心理上接受了彼此,双方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田波,我请来了他的父亲。经调查了解,田波四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被判给了父亲,两年后父亲再婚,后母对他很客气,但客气的背后是生分,别的孩子可以在母亲面前尽情撒娇,而他和后母之间却只有礼貌。一个很小就离开了生母的孩子,心理是极度脆弱而极度敏感的。而父亲对他要求又特别严厉,每次犯错后父亲总是严格教训,厉声斥责,甚至不惜棍棒相加,但越严越不听,越打越叛逆。渐渐地,他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桀骜不驯、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浪子”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对他多了几许同情,同时也找到了病根,如果他的家庭环境不是这么特殊,他绝对不会“堕落”至此。魏书生说过:“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他毕竟是青少年,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这世界必然是假恶丑和真善美并存的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田波的“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心底里一定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广阔的丰富的心灵世界。我要开启这扇心灵世界的大门,努力寻找、唤醒他的真善美。我仔细回忆田波进班以来的表现,发现他的确有很多优点,比如:尽管他花钱大手大脚,但是有一天他拣到一百元钱主动还给了失主,而没有留着自己花;尽管他上数学课从不听讲,可数学测验从来不会倒数第一;尽管他人高马大,曾多次参与了打架斗殴,可是他从来不以大欺小;尽管学生们对他都避而远之,但他对同学都是客客气气……呵,原来田波有这么多优点,怎么我以前一直都没有注意呢?以前我总是把眼光放在他的缺点上,眼睛里看到的只是他违纪的记录,脑子里想到的只是他的斑斑劣迹,怎么能对他产生好感呢?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怎么能真正去爱学生呢?我为自己的失职羞愧不已,同时,也在心里真正接受了这个学生。
考虑到他从小缺失母爱,我就在生活上尽自己所能关心他、帮助他。他的手指打篮球时脱臼了,我请假亲自带他到医院治疗;他的书包带子脱了线,我从家里拿来针线替他缝好;他的校服外套粘了泥,我去洗手池给他刷干净——虽然这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越微不足道越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而他也越容易被这些细节感动。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不再用原先那种纯粹的师长的口气,而是像母亲一样,多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为他适度开脱之后,再委婉提出自己的建议。跟他个别谈话的时候,我不再板着面孔,皱着眉头,而是像朋友一样,同时,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告诉他:“老师的工作很难开展,极需要你的帮助,你愿意帮老师吗?要是愿意,那就少迟到几次吧。”慢慢地,他不再用满不在乎的眼光看我,开始信任我了,我的话开始听一点了,有了心里话也愿意跟我说了,上课听讲比以前专心了,犯错的频率减少了。
师生之间感情上、心理上的隔阂消除了,工作就好开展了。但是仅仅班主任本人接受了他还远远不够,因为,他和学生们相处的时间比跟班主任接触的时间要长久得多,重要的是让全班学生都接近他、接受他、肯定他。一个人只有感觉到自己被周边的环境普遍接受了,才可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真正树立起自信心,才能一步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他,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逃学的学生,成绩一塌糊涂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成绩差,而且因为他曾经的抽烟、酗酒、打架的不良记录,所有学生都觉得他品行差,简直是“不可救药”。所以,男生见了他“敬”而远之,女生见了他退避三舍,而他自己也早就习惯了,索性破罐子破摔。
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让全班学生接纳他。一方面,我鼓励田波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他做了,我就毫不吝啬地当着全班大力表扬;另一方面,课堂上尽量多关注田波,多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哪怕答错了,也试图找到他答案中合理的部分。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既让学生们都看到田波的进步表现、发现他的优点,同时也树立了田波本人的自信心。
每年的四月份是学校科技节的活动时间,各学科的活动丰富多彩,而且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而这样的活动,田波一如既往地没有参加。我曾经看见在他的课本里夹着一枚叶脉书签,工艺虽然称不上精美,但有模有样。于是我鼓励他报了叶脉书签制作,并带他去找生物老师和化学老师给他讲解原理,手把手教他。后来他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田波”二字出现在校园橱窗里——这一次,他的名字不是像从前一样出现在违纪处分的“黑名单”里,而是赫然出现在表扬栏的“光荣榜”里,这可是第一次啊!从“黑名单”到“光荣榜”,这个转变可以说是质的飞跃。那一周的班会课,我特意在全班学生面前好好夸奖了他一番,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真诚地祝贺他。同时,我还趁热打铁,灌输给学生这样一种意识:评价一位学生,不能以成绩好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凭老眼光、带有色眼镜看人,要去挖掘、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回过头去看坐在后排的田波,这亲切的目光里,有肯定、有赞许、有善意。我明白,大家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并接纳他了。
这以后,田波与同学的关系日益融洽,而他也更积极主动了:饮水机上的水桶空了,他不声不响去搬水;小同学擦玻璃够不着,他主动代劳;电风扇坏了,他自己找来修理工具修好。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主动让票。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来深圳体育馆举办“欢乐中国行”大型晚会,我们班被选去充当学生方阵的主力,但是由于名额有限,班里41人,只能去30人,有11位学生不能去现场。我犯难了,要谁去要谁不去,实在是不好决定。这类晚会明星阵容强大,气氛热烈,现场火爆,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而这次可以亲临现场,何况我们学生方阵就坐在主席台正前方,不仅可以近距离看明星,还可以要他们的签名,甚至合影。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崇拜明星的年龄,谁能抵挡这种诱惑?要是指名让谁不去,那还不委屈死?我只好和学生商量怎么办,教室里静悄悄的,谁也没出声。过了一会,田波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去,我的票让给其他同学吧。”我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他又重复了一遍,然后无声地坐下了。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强大的,几分钟后,陆续又有几个学生站起来主动让出了自己的票。事后我问他,你不想去现场看晚会吗?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让那些女生们去现场尖叫吧,我们男生才不会那么幼稚去追星呢。”我知道,他不是不在乎,其实他也和其他学生一样“稚嫩”,但是他懂得了谦让和自我牺牲,学会了为他人着想,我打心眼儿里为他高兴。
五月底高一、高二举行足球赛,我们班一路过关斩将冲到了决赛,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了。队员们铆足了劲,志在必得,而对手也实力强大,不可小觑,所以最后一场比赛异常艰苦。最初我们以2∶1领先,眼看只有十分钟就要结束了,可是关键时刻我们的守门员受伤下场。慌乱中,大家想到了田波,因为他曾经跟着守门员受过几天训练,可是毕竟他没有真正上过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动作总是显得有点笨拙和迟钝。在最后不到五分钟的时候,他接连两次防守失误,被对方攻入两球,就这样,我们与冠军失之交臂。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我看见田波狠狠地把球服往草地上一摔,头也不回地大步走出赛场。在他扭头的那一刹那,我分明看见他的眼角泪光闪烁……这个曾经那么自私、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坏学生”,心里何曾有过什么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而此刻他居然在班级荣誉面前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个转变多不容易啊!虽然我们失掉了一场球赛、一个冠军,但是我们赢回的却是一颗真诚向善的心、一个正在苏醒的灵魂、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值了!
田波,这个名字我想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对于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逃学的他来说,要想成绩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又比今天进步一点就行了,不要求全责备。尽管他考试还是不及格,可上次是40分,这次是50分,这就是进步,就应该表扬。越表扬越信心十足,越有信心越愿意学,越是肯学越是学得好,如此造成良性循环,善莫大焉。期末考试他的语文考了72分(满分100分),全班第三名。期末评选“进步生”,他以全票当选。从小学到高中,读了十多年书,第一次,他拿到了大红的“荣誉证书”。一年后高考,他考上了专科,虽然只是个专科,但对他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有谁能想到,当初那个一无是处的“混世魔王”还能顺利考上大专呢?
有人认为,田波的转变是个奇迹,可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只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读大学时,我曾经听过武汉一位名师的演讲,她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老师的人,请你千万不要歧视所谓的差生。因为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瓦特、富兰克林,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爱迪生、牛顿,你的漠视中可能有钱钟书、三毛。”是的,十几岁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谁能断言今天的“差生”不是明天的栋梁呢?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秉承教育的理念,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付出。
2005年2月,我开始担任高二(7)班的班主任。接班之初,拿到花名册,看到一个名字:田波,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说起这个学生,福中的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入高中一年半,不良记录不下100次,处分不下3次,换过几个学校,到哪里都是令校长、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学生”。他不仅成绩差,而且表现差,抽烟、酗酒、旷课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标准的“双差生”。如今,这个学生分到了我的班里,我教得好吗?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走马上任了。第一周,田波迟到4次,旷课4节;第二周,抽烟一次,旷课6节,早退一次;第三周,不穿校服一次,迟到5次,戴耳钉一次……英语老师告诉我,田波听力课睡觉;化学老师告诉我,田波实验课时溜出去打篮球;数学老师告诉我,田波几乎从不交作业……隔三差五的单独谈话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老师的劝告全当耳旁风。早就有其他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班里有了田波,别想得一面流动红旗,看来此言不虚啊。面对校规考核公示栏里7班那可怜的分数,想想科任老师的投诉,听了同事们的“预言”,我的心情异常灰暗。我的学生们开导我,田波一向就是这样,并不是因为班主任没教好,你没有必要总关注他。
但是,我真能不管他吗?高中剩下的这一年半就让他放任自流吗?人民教师的良心告诉我,尽管他是个差生,劣迹斑斑,人人见了他避而远之,可他毕竟还只是个未成年人,是我的学生。那么,该怎么教育他成人呢?既然决定了要教好他,那就先走近他吧,试着接受他这个“差生”,也试着让他接受我,只有师生在心理上接受了彼此,双方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田波,我请来了他的父亲。经调查了解,田波四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被判给了父亲,两年后父亲再婚,后母对他很客气,但客气的背后是生分,别的孩子可以在母亲面前尽情撒娇,而他和后母之间却只有礼貌。一个很小就离开了生母的孩子,心理是极度脆弱而极度敏感的。而父亲对他要求又特别严厉,每次犯错后父亲总是严格教训,厉声斥责,甚至不惜棍棒相加,但越严越不听,越打越叛逆。渐渐地,他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桀骜不驯、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浪子”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对他多了几许同情,同时也找到了病根,如果他的家庭环境不是这么特殊,他绝对不会“堕落”至此。魏书生说过:“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他毕竟是青少年,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这世界必然是假恶丑和真善美并存的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田波的“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心底里一定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广阔的丰富的心灵世界。我要开启这扇心灵世界的大门,努力寻找、唤醒他的真善美。我仔细回忆田波进班以来的表现,发现他的确有很多优点,比如:尽管他花钱大手大脚,但是有一天他拣到一百元钱主动还给了失主,而没有留着自己花;尽管他上数学课从不听讲,可数学测验从来不会倒数第一;尽管他人高马大,曾多次参与了打架斗殴,可是他从来不以大欺小;尽管学生们对他都避而远之,但他对同学都是客客气气……呵,原来田波有这么多优点,怎么我以前一直都没有注意呢?以前我总是把眼光放在他的缺点上,眼睛里看到的只是他违纪的记录,脑子里想到的只是他的斑斑劣迹,怎么能对他产生好感呢?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怎么能真正去爱学生呢?我为自己的失职羞愧不已,同时,也在心里真正接受了这个学生。
考虑到他从小缺失母爱,我就在生活上尽自己所能关心他、帮助他。他的手指打篮球时脱臼了,我请假亲自带他到医院治疗;他的书包带子脱了线,我从家里拿来针线替他缝好;他的校服外套粘了泥,我去洗手池给他刷干净——虽然这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越微不足道越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而他也越容易被这些细节感动。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不再用原先那种纯粹的师长的口气,而是像母亲一样,多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为他适度开脱之后,再委婉提出自己的建议。跟他个别谈话的时候,我不再板着面孔,皱着眉头,而是像朋友一样,同时,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告诉他:“老师的工作很难开展,极需要你的帮助,你愿意帮老师吗?要是愿意,那就少迟到几次吧。”慢慢地,他不再用满不在乎的眼光看我,开始信任我了,我的话开始听一点了,有了心里话也愿意跟我说了,上课听讲比以前专心了,犯错的频率减少了。
师生之间感情上、心理上的隔阂消除了,工作就好开展了。但是仅仅班主任本人接受了他还远远不够,因为,他和学生们相处的时间比跟班主任接触的时间要长久得多,重要的是让全班学生都接近他、接受他、肯定他。一个人只有感觉到自己被周边的环境普遍接受了,才可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真正树立起自信心,才能一步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他,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逃学的学生,成绩一塌糊涂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成绩差,而且因为他曾经的抽烟、酗酒、打架的不良记录,所有学生都觉得他品行差,简直是“不可救药”。所以,男生见了他“敬”而远之,女生见了他退避三舍,而他自己也早就习惯了,索性破罐子破摔。
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让全班学生接纳他。一方面,我鼓励田波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他做了,我就毫不吝啬地当着全班大力表扬;另一方面,课堂上尽量多关注田波,多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哪怕答错了,也试图找到他答案中合理的部分。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既让学生们都看到田波的进步表现、发现他的优点,同时也树立了田波本人的自信心。
每年的四月份是学校科技节的活动时间,各学科的活动丰富多彩,而且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而这样的活动,田波一如既往地没有参加。我曾经看见在他的课本里夹着一枚叶脉书签,工艺虽然称不上精美,但有模有样。于是我鼓励他报了叶脉书签制作,并带他去找生物老师和化学老师给他讲解原理,手把手教他。后来他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田波”二字出现在校园橱窗里——这一次,他的名字不是像从前一样出现在违纪处分的“黑名单”里,而是赫然出现在表扬栏的“光荣榜”里,这可是第一次啊!从“黑名单”到“光荣榜”,这个转变可以说是质的飞跃。那一周的班会课,我特意在全班学生面前好好夸奖了他一番,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真诚地祝贺他。同时,我还趁热打铁,灌输给学生这样一种意识:评价一位学生,不能以成绩好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凭老眼光、带有色眼镜看人,要去挖掘、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回过头去看坐在后排的田波,这亲切的目光里,有肯定、有赞许、有善意。我明白,大家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并接纳他了。
这以后,田波与同学的关系日益融洽,而他也更积极主动了:饮水机上的水桶空了,他不声不响去搬水;小同学擦玻璃够不着,他主动代劳;电风扇坏了,他自己找来修理工具修好。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主动让票。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来深圳体育馆举办“欢乐中国行”大型晚会,我们班被选去充当学生方阵的主力,但是由于名额有限,班里41人,只能去30人,有11位学生不能去现场。我犯难了,要谁去要谁不去,实在是不好决定。这类晚会明星阵容强大,气氛热烈,现场火爆,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而这次可以亲临现场,何况我们学生方阵就坐在主席台正前方,不仅可以近距离看明星,还可以要他们的签名,甚至合影。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崇拜明星的年龄,谁能抵挡这种诱惑?要是指名让谁不去,那还不委屈死?我只好和学生商量怎么办,教室里静悄悄的,谁也没出声。过了一会,田波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去,我的票让给其他同学吧。”我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他又重复了一遍,然后无声地坐下了。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强大的,几分钟后,陆续又有几个学生站起来主动让出了自己的票。事后我问他,你不想去现场看晚会吗?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让那些女生们去现场尖叫吧,我们男生才不会那么幼稚去追星呢。”我知道,他不是不在乎,其实他也和其他学生一样“稚嫩”,但是他懂得了谦让和自我牺牲,学会了为他人着想,我打心眼儿里为他高兴。
五月底高一、高二举行足球赛,我们班一路过关斩将冲到了决赛,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了。队员们铆足了劲,志在必得,而对手也实力强大,不可小觑,所以最后一场比赛异常艰苦。最初我们以2∶1领先,眼看只有十分钟就要结束了,可是关键时刻我们的守门员受伤下场。慌乱中,大家想到了田波,因为他曾经跟着守门员受过几天训练,可是毕竟他没有真正上过场,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动作总是显得有点笨拙和迟钝。在最后不到五分钟的时候,他接连两次防守失误,被对方攻入两球,就这样,我们与冠军失之交臂。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我看见田波狠狠地把球服往草地上一摔,头也不回地大步走出赛场。在他扭头的那一刹那,我分明看见他的眼角泪光闪烁……这个曾经那么自私、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坏学生”,心里何曾有过什么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而此刻他居然在班级荣誉面前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个转变多不容易啊!虽然我们失掉了一场球赛、一个冠军,但是我们赢回的却是一颗真诚向善的心、一个正在苏醒的灵魂、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值了!
田波,这个名字我想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对于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逃学的他来说,要想成绩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又比今天进步一点就行了,不要求全责备。尽管他考试还是不及格,可上次是40分,这次是50分,这就是进步,就应该表扬。越表扬越信心十足,越有信心越愿意学,越是肯学越是学得好,如此造成良性循环,善莫大焉。期末考试他的语文考了72分(满分100分),全班第三名。期末评选“进步生”,他以全票当选。从小学到高中,读了十多年书,第一次,他拿到了大红的“荣誉证书”。一年后高考,他考上了专科,虽然只是个专科,但对他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有谁能想到,当初那个一无是处的“混世魔王”还能顺利考上大专呢?
有人认为,田波的转变是个奇迹,可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只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读大学时,我曾经听过武汉一位名师的演讲,她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老师的人,请你千万不要歧视所谓的差生。因为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瓦特、富兰克林,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爱迪生、牛顿,你的漠视中可能有钱钟书、三毛。”是的,十几岁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谁能断言今天的“差生”不是明天的栋梁呢?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秉承教育的理念,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