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与“人怎么会有道德”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价值被边缘化。关于道德价值的深度思考离不开伦理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二是人怎么会有道德。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的必要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的可能性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别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考察,由此就变成了四个问题:问题一是从社会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三是从社会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四是从个人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其中,问题四尤为重要。对问题一的探索包括德治论、整体福利说、社会契约论等;对问题二的探索包括义务论、目的论、宗教论等;对问题三的探索包括道德法制化、道德公正与德福统一、以道德的社会促道德的人、加强社会教化等;对问题四的探索包括道德成为人的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道德成为人实现自己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扩展善良人性、培育道德情感、来自经验层面的德福统一等。从现实生活中看,赏善罚恶和善恶报应、社会公正、德福统一、自我实现对促进公民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以来,社会治理问题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生成的逻辑起点是解决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和谐
摘 要 慕课模式的开放性、多样化受到追捧,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史类课程慕课配套建设应重视在教学互动、学生学习促进与能力提高方面展开。通过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引导、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四个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知识吸收内化,使学习形成不断地、系统的推进机制,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慕课 配套建设 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21世纪,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于2016年9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
"材料性能"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
当代的人文精神建设亟需从中国传统哲学汲取思想资源,通过循天之道以立人之德。先哲认为易有太极,分化为乾坤二元,一阳一阴之谓道,一辟一翕而成变,于是而有万物的生生不息,这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数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利用MATLAB,SPSS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和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以贵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在实证的基础上探究少数民族
心电图知识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心电图知识,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比如理论教学和实验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显著作用。如何深化“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不断增强课程有效性,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作出了探讨。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形势与政策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42  Abstract
钟启泉曾提出,"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强调评价本身就具有一种教学意义。课堂评价是一种微型的内部评价,其评价过程的开展就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过程,而课堂中教师的言语评价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