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是人才培养实施的基础,直观反映了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适应社会,实现大发展,必须改变与市场脱节的现状,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办出特色。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中职学生在两到三年内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跟课程的设置息息相关。目前,中职计算机的课程教材、师资专业程度不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不够,学校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往往一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设置同一门课程。 “以学生为本,以技术为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术是否与行业岗位相吻合,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决定学生在校区间学到的知识。目前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及时的跟上社会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习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使用的是win7+office2010来考核,而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的教材是office2003或者office2007;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各个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机应用基础到C语言程序开发,从图形图像处理到数据库原理,从计算机组装到计算机网络实训。涵盖了太多的专业课程,学生两年学习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好像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这根本没有体现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跟学生带来的改变。
计算机应用正快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文化课程过多, 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这跟在高中差别不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不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其次,根据社会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我校为例,除了电子技术应用等零星几个专业有跟企业有签订培养计划,其他的都没有。最后,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 因为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而开设课程,导致课程对岗位特殊性体现不明显。课程涵盖方向太广,无法形成针对性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没有细化,导致专业方面不够突出等等。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分析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教育目前的困境是: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普遍都是文化课读不下去,整体素质较差,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 合适的人选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校不清楚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通过这些年的行业招聘趋势来看,专业性强、基础扎实、工作思路清晰、拥有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行业最需求的。各行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普遍具有较高行业认同度的核心能力, 即基本素养, 如自信、挑战精神、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习方法等;二是岗位能力, 即专业知识或者通过学习能快速掌握具体岗位技术操作能力, 如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软件开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
(二)根据需求和目标, 重构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定位在行业需求的岗位人才培养上, 重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具体措施如下:(1) 细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太广,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应用应分多種方向,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网络编程等。细化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技之长”,提高对特定行业的适应性, 可以避免知识广却技能不精所导致的就业困难。(2) 拓展计算机专业的方向性。计算机专业方向大而广,若只设置少数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会导致学生在某个行业扎堆,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突出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必须朝专门化方向拓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包括应用程序和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网络应用和管理)、计算机图片动画制作等。(3)以计算机为介质,开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他专业。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 开拓学生从业范围,如将计算机与财务结合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将之用于相应岗位又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说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结合中职教学时间特点安排课程。
中职教学时间一般要求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行业实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需要结合这个时间合理安排相应课程,如专业课程的取舍、课时的安排等。遵循“拓宽基础,强化专业”的原则,具体安排为:(1)建议减少每周文化课的总课时,够用即可。(2)打基础、重方向的专业课程安排。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例如: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f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过多或过少的专业课程开设都是不可取的。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比较讨厌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以应用软件为主,注重学生的操作,理论课程可免则免。很多专业性的操作其实并不需要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持,反而 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学习。(4)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为其奠定良好的工作态度,并有助于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及自我发展。可适当开设诸如团队合作、职业指导等这类的课程,但也不宜过多。
参考文献:
[1]张峰.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晓敏.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7).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中职学生在两到三年内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跟课程的设置息息相关。目前,中职计算机的课程教材、师资专业程度不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不够,学校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往往一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设置同一门课程。 “以学生为本,以技术为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术是否与行业岗位相吻合,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决定学生在校区间学到的知识。目前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及时的跟上社会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习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使用的是win7+office2010来考核,而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的教材是office2003或者office2007;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各个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机应用基础到C语言程序开发,从图形图像处理到数据库原理,从计算机组装到计算机网络实训。涵盖了太多的专业课程,学生两年学习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好像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这根本没有体现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跟学生带来的改变。
计算机应用正快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文化课程过多, 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这跟在高中差别不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不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其次,根据社会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我校为例,除了电子技术应用等零星几个专业有跟企业有签订培养计划,其他的都没有。最后,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 因为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而开设课程,导致课程对岗位特殊性体现不明显。课程涵盖方向太广,无法形成针对性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没有细化,导致专业方面不够突出等等。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分析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教育目前的困境是: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普遍都是文化课读不下去,整体素质较差,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 合适的人选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校不清楚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通过这些年的行业招聘趋势来看,专业性强、基础扎实、工作思路清晰、拥有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行业最需求的。各行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普遍具有较高行业认同度的核心能力, 即基本素养, 如自信、挑战精神、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习方法等;二是岗位能力, 即专业知识或者通过学习能快速掌握具体岗位技术操作能力, 如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软件开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
(二)根据需求和目标, 重构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定位在行业需求的岗位人才培养上, 重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具体措施如下:(1) 细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太广,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应用应分多種方向,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网络编程等。细化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技之长”,提高对特定行业的适应性, 可以避免知识广却技能不精所导致的就业困难。(2) 拓展计算机专业的方向性。计算机专业方向大而广,若只设置少数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会导致学生在某个行业扎堆,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突出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必须朝专门化方向拓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包括应用程序和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网络应用和管理)、计算机图片动画制作等。(3)以计算机为介质,开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他专业。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 开拓学生从业范围,如将计算机与财务结合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将之用于相应岗位又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说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结合中职教学时间特点安排课程。
中职教学时间一般要求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行业实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需要结合这个时间合理安排相应课程,如专业课程的取舍、课时的安排等。遵循“拓宽基础,强化专业”的原则,具体安排为:(1)建议减少每周文化课的总课时,够用即可。(2)打基础、重方向的专业课程安排。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例如: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f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过多或过少的专业课程开设都是不可取的。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比较讨厌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以应用软件为主,注重学生的操作,理论课程可免则免。很多专业性的操作其实并不需要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持,反而 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学习。(4)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为其奠定良好的工作态度,并有助于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及自我发展。可适当开设诸如团队合作、职业指导等这类的课程,但也不宜过多。
参考文献:
[1]张峰.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晓敏.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