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埃普斯: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尼埃普斯肖像,画家拉圭契(C Laguiche)铅笔画,1795 年

  如果你想一想摄影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杜森·斯图里克( 美国盖蒂研究院文物保护科学家)
  摄影术的第一发明者究竟是谁?一直以来都是个有争议的悬念问题。
  在摄影术诞生近乎两个世纪之后,人们对于摄影术“发明”一事的了解和理解程度,随着“摄影考古”研究的不断开拓延展,已然超越了“1939年8月19日阿拉果在法兰西学院宣布摄影术诞生”所依据“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的单一事件,对于在此之前出现过的其它摄影迹象的学术性考证,也将摄影术发明的人物和时间,做出追踪溯源的摄影史确认。
02:《窗外景观》的清晰修整件
03:尼埃普斯《桌上物品》,1822 年摄影。1891 年复制照片。

  从摄影考古的溯源发现而言,摄影术的先驱发明者之贡献证据逐渐受到摄影史的确认。迄今为止由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NicephoreNiepce1765-1833)制造的所有“日光成像”版(heliographs),乃是已知摄影史上仅有留存的影像实例。而目前被公认的摄影史上最早制造成功的第一批照片,皆是出于尼埃普斯一人之手,标志着摄影术发明之萌芽证据。

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


  究竟尼埃普斯摄制的哪幅影像,算是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最初和至今最多被认可的,乃是他在1826年使用照相机摄制成功的第一幅影像《窗外景观》,但诸多史论则认为原版制作时间为1827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
  此外,尼埃普斯使用他制作的照相機反复地使用犹太沥青做试验,据信终于在1822年,成功拍摄出史上第一张照片《桌上物品》。
04:《牵马人》版画

  这是一幅静物照片,起初由尼埃普斯的孙子在1890年赠送给法国摄影协会。但是由于保管不善,这帧本可以成为印证摄影术发明的第一张原作照片,不知何顾竟不翼而飞丢失了。幸好在1891年曾用照像制版术对照原作照片复制过一帧副本,总算是保留下了这一宝贵影像的真相面貌。
  由此可见,尼埃普斯的这幅具有摄影史里程碑意义的影像,居然是一幅彻头彻尾模拟古典静物绘画构图的“画意”创作。

摄影史现存第一张纸本照片原作是翻拍的绘画作品


  1793年尼埃普斯即开始研究感光材料,1822至1824年间,他实验把沥青涂在玻璃板和金属板上实现感光作用。一幅公认是尼埃普斯在1825年使用日光晒印工艺制作的《牵马人》作品,是他翻拍荷兰画家斯多普(DirkvanderStoop)用相似工艺绘制的原作铜版实物,再用自己摄制的原版亲手印在纸上的晒版画原作照片。这个影像虽然不是用照相机摄得,但它的产生预示感光材料在实际运用方面进入了灿烂新时代。
  摄影史上几乎每件“出土文物”的发现,都带有一段传奇故事。《牵马人》的背景也如此:2002年3月21日,在巴黎的一次拍卖会上,出现尼埃普斯和他儿子与其亲戚的49封往来信件,信中还夹着一张纸本晒版画《牵马人》,这些文物当场被法国国家图书馆以39.2万美元高价拍得。在其中尼埃普斯儿子写给亲戚的信中,谈及父亲的摄影术实验进度及其制作工艺,并随信寄去了那张作品。
05:艾萨卡·布里奥《红衣主教》版画原作,1650年
06:《红衣主教》版画系列传世影像比较图,引自(法)《世界摄影艺术史》。(左)艾萨卡·布里奥版画原作,1650年;(中)尼埃普斯日光摄影法原版,1826 年;(右)尼埃普斯纸版照片,1826年。

  尼埃普斯发明的这种日光晒制凹版的技术,首要的使用意义体现于印刷工艺的革新。这种制版方法比手工雕刻板在效率上大幅度提高,率先做到逼真复制雕版画。尼埃普斯的这张《牵马人》作品,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张印刷术初期的制品,堪称是印刷术的一场大变革。

尼埃普斯的另一摄影史代表作也是翻拍的绘画作品

  吴钢在其《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书中的“从石版画到第一张照片”一节这样评述:
  可以说摄影术是在刻版画的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当时欧洲的出版业发展迅速,而大量印刷的图书需要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先是由画家画出图案,再由刻版工人手工制版印刷。尼埃普斯经学习研究而逐渐精通了绘制石版画的技艺,其创作过程是在光滑细腻石板上勾画图形,倒上酸性溶液腐蚀掉绘画笔道周围的石板表面后,用沾墨辊子在凸出线条表面滚上均匀油墨,覆盖纸张印刷与原作一样的复制品。
  尼埃普斯得到的第一张影像是用银盐处理过的纸上得到的(是用氯化银的感光纸记录下来的)。他说他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如何把光线转换过来,就是说印制出一张正像来。后来他又把他的负像重新翻拍,得到了正像照片。当时他称它们作“视觉翻拍”。他也制作了许多张,寄给他的哥哥和儿子。虽然他的发明还是如此幼稚,但他毕竟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
  保留下来的尼埃普斯在1826年制作的红衣主教的“视觉翻拍”金属版,原作版画为画家比里欧特(IsaacBRIOT)在1650年绘制,画中人物是安布瓦兹(GeorgesAMBOISE)红衣主教。许多史书上误将三幅中最清晰那张,当做了尼埃普斯所摄红衣主教的肖像,其实是他于1826年使用日光晒印工艺翻拍原画,在涂沥青锡板上获得的原版实物,并非像另外两张是印在纸上的作品。另一幅则是其好友、刻版画家勒迈特尔(LEMAITRE),在1827年用尼埃普斯的锡版复制印出的图像作品。
  从《世界摄影艺术史》(安德烈·冈特尔、米歇尔·普瓦韦尔主编,赵欣、王帅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的《红衣主教》版画系列传世影像比较图,可以一目了然这三件摄影史文物之间的衍生线索。由此可知,尼埃普斯的此一摄影史代表作也是翻拍的绘画作品。
07:年轻的尼埃普斯肖像,佚名画家绘于大约1785年。巴黎Janine Niepce 收藏
08:画家雅耐根据尼埃普斯儿子伊西多尔的记忆勾画的达盖尔劝说尼埃普斯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引自吴钢《摄影史话》插图)
09:尼埃普斯和达盖尔合作研究摄影术(引自吴钢《摄影史话》插图)

尼埃普斯堪称摄影术发明第一人


  追溯尼埃普斯对摄影术发明的伟大贡献,无愧于“摄影术发明第一人”之荣誉。从以下综汇文献信息,构划他作为发明家的生平履历:
  1765年尼埃普斯出生在法国沙隆(Chaion-sur-Saone),父亲是皇家的公证律师。1786年他迷恋上物理和化学,在家乡当了职员。1789年发生法国大革命。尼埃普斯于1792年参加革命军驻扎法国南部,1794年退伍、结婚、居住于尼斯。
  1797年尼埃普斯和哥哥克劳德讨论对摄影的一些想法。1798年两兄弟开始发明研制的世界第一台内部膨胀燃烧发动机获得专利权。
  1813年前后,法国正时兴光刻工艺,这让尼埃普斯产生了联想:要是能用光刻技术将投射到暗箱里的“光”给“刻”下来,那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绝妙的事情。于是他与哥哥克劳德一起研究暗箱光刻技术—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摄影术。
  1816年,尼埃普斯兄弟二人利用暗箱,再加上一张涂有氯化银的纸张,终于拍摄出第一张照片。不过这是一张与实景明暗相反的照片,即负像。尼埃普斯兄弟俩曾经想尽办法将其转换成正像,但没有成功。由于没有掌握定影技术,这张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没有保存下来。
  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者玛丽琳·斯托克斯塔德在其《艺术史》(第二版)一书中,提到过尼埃普斯给亲戚的一封信,其中就有关于1816年的这次摄影试验。此外,维基百科法文版还有尼埃普斯的哥哥写于1816年5月5日的一封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暗箱放在工作室的窗前,打开窗户能看见鸽子笼……”从这些文字来看,尼埃普斯兄弟于1816年首次摄影的地点就是自家阁楼上的一间工作室—这与尼埃普斯十年后拍摄的《窗外风景》是同一机位。这也意味着,尼埃普斯早在1816年就拍摄出了《窗外风景》,而且是兄弟“共同创作”。
  1822年尼埃普斯由阳光照射在涂有犹太沥青的玻璃版,制作出一幅图画的翻版。同年拍摄静物照片《桌上的物品》。1824年使用黑盒子拍摄的是一幅石版画,曝光时间5天获得图像。
  1826年前后,尼埃普斯委托光学仪器商人赛福尔为他的照相暗盒制作了光學镜片,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这年夏天,他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涂上白蜡和沥青的混合物,制成了一块感光金属板,把它放进照相机内,在自家的阁楼上对着窗外曝光了8个小时,然后用薰衣草油把没有曝光硬化的白色沥青混合物洗掉,露出金属板的深黑色,得到了窗外景物的正像:左侧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侧是另一座房子的一角。由于长时间曝光,两侧都留下了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的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只因他没有及时公开他的秘密,所以错过了独享发明人桂冠的机会。
  1827年,尼埃普斯带着他的杰作来到英国,希望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认同,但他没能如愿。他在巴黎结识了达盖尔。
  1829年达盖尔首次拜访尼埃普斯,并签订合作进行摄影术研发的合同,其中规定:一方去世后,其自然继承人将继承所有权益。
  1833年7月5日,尼埃普斯突然因病离世,终年68岁。
  尼埃普斯以翻拍制作画家的版画作品而实验其摄影术获得成功。同时代的画家又将尼埃普斯与达盖尔的合作故事,以版画的方式描绘其交往的情节。由此可见绘画与摄影之间的有趣关系。
其他文献
《洋葱》,1976(Onion , 1976)安塞尔·亚当斯和艾伦·罗斯,1977(Ansel Adams and Alan Ross, 1977 )  我如今已经70多岁了,经常有许多精力充沛的年轻摄影师跑来问我如何才能让他们的作品被画廊青睐,又或者如何营销自己的作品才能让这份他们热爱的事业为生活提供一些经济支持。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摄影生涯中的许多次突破都可以被看做
期刊
效率与公平  速度与激情  科技与美好  能够统一  点评/ 吴晓凌  2月23日,一列动车组列车在贵广高铁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段附近行驶。早春时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油菜花、桃花、樱花次第盛开,动车组列车穿行其间,一路繁花,美不胜收。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点评:在美景里看稍纵即逝的列车,在列车里看稍纵即逝的美景。  2月24日,泰国总理巴育在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展示中国科兴新冠疫苗。泰
期刊
河南周口,1981年。于德水 摄  故乡就在这条大河的下游。我是靠着一台宝贵的相机,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继而认知大河的。认知和生活的道路却是朔流逆行的。  我第一次伫立在黄河岸边,那是1985年。久久凝望着滞重 、沉浑、 缓慢扭动的河水平静地流淌……我惊异于她的安详、静谧。这竟是那条孕育了一个数千年历史文明民族的古老大河?!  千年流变,亘古黄河……  历史的另一端已是遥距今时8000多年前,这条
期刊
河南蘭考,1996 年。于德水 摄
期刊
猴子阿列克斯·哈尼曼(Alex Hanimann)  摄影的非主观化特点在瑞士艺术家阿列克斯·哈尼曼作品中非常明显:无摄影师在场,动物“匿名”,相机触发式瞬间抓拍,图像随机,与人类观察视角和摄影师意识完全无关。同时,这些作品让我们直面野生动物保护问题。  哈尼曼生于1955年,绘画专业毕业后成为自由艺术家并在苏黎世艺术大学授课,是圣加仑博物馆创始人之一。他常年致力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关系,并出版了艺术
期刊
01|使用松下GH4 4k 10bit/8bit視频抽帧对比  初识抽帧摄影  抽帧摄影非常依赖高品质的视频素材。不过,随着近年来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能够拍摄高品质视频的摄影摄像器材选择非常多,抽帧摄影已完全具备大众化特点了。  如今,专业影视创作者大多使用专业摄录设备以及高品质电影镜头拍摄高清视频,比如RED HELIUM 8K、BMPCC 6K、ZCAM E2、Sigma FP等。这些器材
期刊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被称拥有“天生的华丽”。很多场合,她身着一袭宽松的青紫长袍,鼻梁上架着小巧别致的眼镜,面向千百人吟唱中国古典诗词的种种曼妙。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播,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任教,70年间育人无数,许多学生亦成为名扬中外的大作家、大学者。  她是叶嘉莹,别号迦陵,刚刚获评202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上一次被广泛关注是在2018年
期刊
太和门广场雨后彩虹 朱楷 摄  故宫的影像,总是和美丽、诗意联系在一起:春天的落花、夏天的树影、秋天的银杏、冬天的白雪,宫墙和院落在四季的映衬下,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古意和美感。透过镜头,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古人眼中的紫禁城,想象一个几百年以前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摄影人如此偏爱故宫的原因之一。  在众多热爱拍摄故宫的摄影人当中,故宫的“御用”摄影师稍显特殊,相比需要特意“进宫”创作的摄影人来说,他们作
期刊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小镇威兹勒(Wetzlar)的徕茨工业园(Leitz Park)。该园内有徕卡总部、恩斯特·徕茨博物馆(ErnstLeitz Museum)、徕卡威兹勒商店(Leica Store Wetzlar)、徕茨咖啡馆(Café Leitz)等,是徕卡爱好者的圣地。  自巴纳克于1913-14年开始制作徕卡原型机(Ur-Leica),已经过去了将近110年的时光。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徕
期刊
徕卡M型相机是联动测距的旁轴取景相机,其对焦方式决定了徕卡在近距、微距拍摄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徕卡M系列胶片相机的联动测距范围是0.7米~∞或1米~∞,这显然无法满足专业摄影师的近摄和微距拍摄要求。为此,早在1930年代初,徕卡就开发了大量设计精巧的近摄、微距附件。这些附件型号复杂,至今大都不为人知,仅仅是少数收藏家们追求的对象。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徕卡在1920年代推出的3片近摄镜套装近摄附加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