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独”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aol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被称拥有“天生的华丽”。很多场合,她身着一袭宽松的青紫长袍,鼻梁上架着小巧别致的眼镜,面向千百人吟唱中国古典诗词的种种曼妙。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播,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任教,70年间育人无数,许多学生亦成为名扬中外的大作家、大学者。
  她是叶嘉莹,别号迦陵,刚刚获评202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上一次被广泛关注是在2018年,她将自己位于北京和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以及版税、稿酬等上千万资产悉数捐出,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她说:“蓝鲸可以隔洋传语,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知音何在未可知,只是从9岁写下第一首诗《秋蝶》开始,她便用所有赤诚去理解和热爱诗词,成为了“诗歌的女儿”。
01: 1948 年,葉嘉莹先生结婚照
02: 1950 年代,叶嘉莹先生(二排右四)在台湾
03: 1948 年,学生送叶嘉莹先生(二排中间)南下合影

记得年时花满庭


  1924年,叶嘉莹生于北京西城区察院胡同廿三号的叶氏祖宅,这座四合院大门上有一块“进士第”的黑底金字横匾,记述着祖上显赫的身份。叶氏原姓“叶赫那拉”,是蒙古旗人,叶嘉莹幼年时家中书香氛围浓郁,宁静庭院当中的美好意境和常年不断的读书声,描摹出了她知识生命和感情生命的最初底色。
  在那座古典庭院里,伯父是叶嘉莹的诗词启蒙人。在一方窄小天地中,伯父指导她读清代词人陈维崧,感其“词采瑰玮”;观察家中荷花、翠竹,感叹花草昆虫的生与死。尽管外界时局战乱,但这座位于西长安街的大宅却庇佑着女孩刚刚滋长起来的诗意。于是她写“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愿天下开满莲花,普度苦难众生。
04: 1943年,与顾随先生(前排坐者)及同班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合影。顾先生后右侧是叶嘉莹先生
05: 1965年,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餐会钱思亮校长与叶嘉莹先生谈交换赴美之事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然而从少女时代开始,迎接叶嘉莹的便不再是小心翼翼的护佑,而是丧母之痛、家道中落、时代动荡、漂泊无依等一连串人生困境。
  17岁,母亲因手术感染去世,诗从心里跑出来,叶嘉莹以泪洗面,连写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从此茕茕孑立于世间。
  1945年大学毕业,1948年与海军军官赵钟荪成婚,当年11月,随其去往台湾,从此飘居海上。女儿四个月,丈夫便被抓走,叶嘉莹怀抱襁褓投靠亲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寄居时,她怕影响主人午睡,便悄悄抱起孩子去街头游走,直至主人睡醒再默默回来。一双曾经舞文弄墨的手,学着做起猪蹄髈汤。只有梦回旧时光,才能见到什刹海的芦苇长得遮天蔽日,怎么走也走不过去。
  所幸曾经的师友为叶嘉莹介绍了到彰化女中教书的工作,让母女俩有了生活的希望。1952年,她又被请到台北女二中、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教书,再加上电台节目,只要喜欢古诗词,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她在讲。她讲《秋兴八首》,因为亲历过忧患,更能读懂杜诗中的极盛极衰;她讲李商隐,在流丽意象中解读曲折幽微;她讲辛弃疾,赞美他的忠义奋发,用生命书写诗篇。
06: 1987年在北京的国家教委礼堂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时,接受各报刊记者访问

  她又何尝不是用生命在书写呢?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也曾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而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诗歌的力量在支撑生命,而命运却未曾给她平顺的人生。
  1966年叶嘉莹受邀先后前往哈佛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犹记得多年前在北京时,师长顾随说过研究古诗词不妨“取径于楔形文字”,果然后来的她尝试用英文翻译中国古诗词,努力用英语讲授古诗气韵,将其广泛传播至西方世界。
07:1970年代,叶嘉莹先生在哈佛燕京图书馆
08:1979年初,葉嘉莹先生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09:1996年,叶嘉莹先生在天津为幼儿讲古诗

  1976年,叶嘉莹到多伦多探望大女儿,回程的飞机上想到自己辛勤劳苦到晚年,终于盼到两个女儿成家,将来女儿生了孩子,自己就帮她们照顾孩子,像所有姥姥一样……
  但是没想到打击的到来如此之快—因为一场车祸,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双双离世,52岁的叶嘉莹觉得“万盼千期一刹那都空了”。大女儿是跟她在苦难中长大的,辛酸过往犹在眼前。她写“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母亲过世,她已清楚意识到人生短暂,而今又遭一劫,痛极以后反而有了彻底的参悟,她想到要从小家里面跳出来—“我要回国,我要回去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生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10: 2011年11月9日,叶嘉莹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我心中的诗词家国”(现场听讲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先生等人)

她捐出尘世的一切,惟留下诗词的莲子


  1978年,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发展有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意义,这种转折也渗透进个人生活,包括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就在这一年,她在报纸上看到国内学校需要教师,马上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请愿回国。不久之后,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三十余年的书生报国路。
  1979年,她为南开大学师生讲授“汉魏六朝诗”,在学生们的回忆中,她在黑板上写下大段文句,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她的课是那么耳目一新,那么引人入胜,一间仅能容纳300人的教室,被学生把过道、窗台全部挤满,年轻脸庞上写满对知识的如饥似渴。那些年,她的《唐宋词十七讲系列讲座》卖到十几万册。
  南开园中,马蹄湖里荷花繁盛,与叶嘉莹的乳名“小荷子”仿有宿缘。漫步湖边,偶见落日余晖中的荷花,她说这是“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没想到在晚年还有这样教书的机会。丈夫不是她选择的,去台湾也不是她选择的,去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她说“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为这个选择,她坚守四十年,在2018年向南开大学捐出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后,2019年又捐1711万元,累计3568万元。而她自己的生活却极度简朴,在物质上不愿花费心思和精力。
11:2020年7月21日,叶嘉莹先生九十六周岁寿辰,在南开大学寓所。韦承金 摄

  在一篇文章中,叶嘉莹提出“弱德之美”的创见。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也在承受苦难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弱”。而在苦难之中,你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就是“弱德”。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她用“弱德”从容面对一切馈赠和掠夺,在心中绽开至美的莲花。
  迄今将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她说虽然经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诗人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
  我们看到的她,就带着这一点光明和遥远的古韵从历史中走来,那一点光明燃成千万盏炉火,那声音在尘世间悠扬回旋,而她又带着蓝鲸遗音,飞向了辽远而神秘的未来。
其他文献
01|2018年3月14日,在韩国江原道旌善高山滑雪中心举行的2018平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站式组比赛中,法国选手博歇夺冠。  好照片可以有很多种拍摄方法,但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摄影师的用心”。虽然不能保证每按一次快门都获得佳作,但王婧嫱能做到每一次都用心拍摄。  2018年初至今,王婧嫱在新华社韩国首尔分社担任摄影记者,由于驻外前担任图片编辑的工作经历,使得她的视觉敏感度和鉴赏
期刊
无论在何种文化语境之中,由人类自身行为所组成的社会生活,都给予思想家们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思考空间。如今,全球化发展让世界越来越趋于整体,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却越来越多元与分裂。随之,社会学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起源于1840年代的社会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群体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为人們认知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有趣的是,摄影的诞生与社会学起源几乎处在同一时期。这或
期刊
苏丝斯黎的红沙丘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礼物,而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是:  它然后又带走了一切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周国平《人与永恒》赛斯瑞姆营地和沿途的骆驼刺树  自由驰骋的越野车沿着B1公路北上,向赛斯瑞姆而去。远处是稀稀落落的骆驼刺树,最高可达十几米,是非洲的标志。骆驼刺树的羽状复叶细小密集且长有防御性的尖刺,蓬松茂盛的叶簇在枝杈的上端汇聚成大片大片的树冠,平平地向四周空气中
期刊
在之前的摄影实验室栏目中,我们曾一起了解和研究过经典作品《牛奶皇冠》的拍摄方法。其实,这张照片的拍摄者——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的教授和高速摄影之父哈罗德·埃杰顿(Harold Edgerton,1903-1990,图02)还用他发明的电子频闪技术记录过很多有意思的运动轨迹(图03-05)。今天就让我们依旧在哈罗德·埃杰顿这些经典旧作的启发下开启一个新的世界——频闪闪光摄影!哈罗德·埃杰顿使用电子频
期刊
《洋葱》,1976(Onion , 1976)安塞尔·亚当斯和艾伦·罗斯,1977(Ansel Adams and Alan Ross, 1977 )  我如今已经70多岁了,经常有许多精力充沛的年轻摄影师跑来问我如何才能让他们的作品被画廊青睐,又或者如何营销自己的作品才能让这份他们热爱的事业为生活提供一些经济支持。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摄影生涯中的许多次突破都可以被看做
期刊
效率与公平  速度与激情  科技与美好  能够统一  点评/ 吴晓凌  2月23日,一列动车组列车在贵广高铁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段附近行驶。早春时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油菜花、桃花、樱花次第盛开,动车组列车穿行其间,一路繁花,美不胜收。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点评:在美景里看稍纵即逝的列车,在列车里看稍纵即逝的美景。  2月24日,泰国总理巴育在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展示中国科兴新冠疫苗。泰
期刊
河南周口,1981年。于德水 摄  故乡就在这条大河的下游。我是靠着一台宝贵的相机,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继而认知大河的。认知和生活的道路却是朔流逆行的。  我第一次伫立在黄河岸边,那是1985年。久久凝望着滞重 、沉浑、 缓慢扭动的河水平静地流淌……我惊异于她的安详、静谧。这竟是那条孕育了一个数千年历史文明民族的古老大河?!  千年流变,亘古黄河……  历史的另一端已是遥距今时8000多年前,这条
期刊
河南蘭考,1996 年。于德水 摄
期刊
猴子阿列克斯·哈尼曼(Alex Hanimann)  摄影的非主观化特点在瑞士艺术家阿列克斯·哈尼曼作品中非常明显:无摄影师在场,动物“匿名”,相机触发式瞬间抓拍,图像随机,与人类观察视角和摄影师意识完全无关。同时,这些作品让我们直面野生动物保护问题。  哈尼曼生于1955年,绘画专业毕业后成为自由艺术家并在苏黎世艺术大学授课,是圣加仑博物馆创始人之一。他常年致力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关系,并出版了艺术
期刊
01|使用松下GH4 4k 10bit/8bit視频抽帧对比  初识抽帧摄影  抽帧摄影非常依赖高品质的视频素材。不过,随着近年来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能够拍摄高品质视频的摄影摄像器材选择非常多,抽帧摄影已完全具备大众化特点了。  如今,专业影视创作者大多使用专业摄录设备以及高品质电影镜头拍摄高清视频,比如RED HELIUM 8K、BMPCC 6K、ZCAM E2、Sigma FP等。这些器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