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开放性、隐匿性、便捷性等特性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校园的交往模式、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培育校园意见领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快新媒体文化内容建设,促进高校文化良性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文化主体对文化糟粕的免疫力。
关键词:新媒体 校园文化 挑战 对策
媒体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为全方位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可能,使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便利性大大增强,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在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他们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媒体人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基于电视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也就是指区别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式——电视。按照戈尔马克的理解新媒体也就有新旧说,即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这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认为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如早年出现的广播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一种新媒体,而后来的电视相对于广播来说是新媒体,直到如今的网络相对电视又是新的媒体。①也有的学者从技术层面出发定义新媒体,认为新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仁的新媒体以是否采用数字技术为标准划分;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以IP协议为划分标准,强调与网络媒体融合、具有交互功能。②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③综合学术界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将新媒体界定为一种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采用数字或网络技术,以电脑、手机等为个人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视频、音频、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总称。新媒体具有互动性、隐匿性、便捷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文化一词有着非常多的论述。在对文化的理解上,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论述。《辞海》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有广义和侠义之分。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侠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④由此可见,广义上文化是指包括人们在社会历史生产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按照《辞海》对文化的理解,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在师生教学、生活、学习中所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
(三)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1.新媒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术演讲、科技竞赛、理论研究、文化体育活动、师生闲暇活动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媒体作为新闻舆论传播工具,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同时其还是师生课后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看片等,因而新媒体既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又是一种文化形式,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已日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以及新媒体所特有的便捷性、开放性、隐匿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使得新媒体日趋取代传统的校园广播、报纸、海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同时,新媒体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大到学校的校园网、小到某一个同学的微博、QQ空间,新媒体无处不在。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能为人们感官直接感触到一些客观存在物,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方位、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宿舍、食堂、运动场等设施情况,具有客观实在性。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容,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的新变化主要有学校办公场所的智能化设施、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等。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生活方式和各种行为活动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师生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构筑和谐校园关系的集中体现。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校园行为文化,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交往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它确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例如,上世纪大学生对于每晚宿舍的“卧谈会”印象深刻,新媒体出现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卧谈会”已经濒临失传,90后一代大学生临睡前更愿意抱着手机独自刷刷微博或者通过手机浏览新闻。
(三)新媒体对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影响
制度是组织内成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办事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保障组织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高校是社会培育人才的高级场所,把制度建设纳入到高校建设之中,使制度逐渐内化为全体师生自愿接受和共同遵守行为规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制度文化氛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新媒体出现后对原有的高校制度形成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出现高校校园出现了很多新的制度规范。如:在高校机构中设立了专门负责校园网络建设、管理的现代教育中心、学生组织中出现了网管部和微博协会、学生手册中相应增加了网络规范制度等等。 (四)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校园主体共同创造并被他们认可的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氛围的总和,是整个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为高校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而且为校园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保障。新媒体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使得各种信息、各种思潮涌入校园,弱化了原有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造成了校园价值的多元化和校园主体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迷茫。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培育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个人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信息量也非常之大,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辨别能力较弱,难以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判断,很多时候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一些名人对这些信息的解读、评论。因而,网络上活跃着一批深受网民追随、拥戴的名人、学者,如韩寒、郎咸平、于建嵘、闾丘露薇等等。他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解读能够起到引领网络舆情的作用。高校团学干部、辅导员,应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微博、博客、QQ空间等网络平台中,能够在学校范围内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承担起校园意见领袖的角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⑤
(二)建立校园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建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校园文化传播网络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指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多媒体设备建设以及学校办公所需的新媒体设施建设。校园文化传播网络的硬件设施建设是新媒体视域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指校园文化传播虚拟网络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的设计、学校各级各部门官方微博的开通、学校贴吧论坛等虚拟场所的监管等。
(二)加强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促进良性发展
一方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集中了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因此,其内容也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素材要注意吸收最流行的网络元素,采用当代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表现手法,手机短信应短、平、快,注重校园新媒体“个性化”发展;内容上要选择一些符合校园自身特色要求,集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话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在交互和动态发展中,要满足师生“知情权”的要求,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便捷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但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青年学子来说,多元的大众传媒形态,超时空、数字化的虚世界,光怪陆离、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作为媒介使用者和媒介信息的接受者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发布信息的自觉自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其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媒介素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相关辩论等途径和方式进行。通过具体案例,为学生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其区分良莠,获得有用、健康.有效知识,增强其对消极媒介信息的免疫力,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包括各类教育工作者、传播技术工作者、社会学者、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大众传媒机构广泛参与的共同体。
注释:
[1]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第48页
[2]高红波.2005—2007年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一)新媒体经济研究综述. www.ccmedu.com/bbs14_71046.html
[3]什么是新媒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9755901000ce3.html.
[4]《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5页
[5]康志贤.意见领袖——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2):122—124.
参考文献:
[1]王玉德.文化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3]任慧英,路金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徐蕾.当前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咸阳学院学报,2005(10)
[5]康志贤.意见领袖——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新媒体 校园文化 挑战 对策
媒体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为全方位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可能,使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便利性大大增强,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在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他们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媒体人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基于电视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也就是指区别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式——电视。按照戈尔马克的理解新媒体也就有新旧说,即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这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认为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如早年出现的广播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一种新媒体,而后来的电视相对于广播来说是新媒体,直到如今的网络相对电视又是新的媒体。①也有的学者从技术层面出发定义新媒体,认为新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仁的新媒体以是否采用数字技术为标准划分;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以IP协议为划分标准,强调与网络媒体融合、具有交互功能。②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③综合学术界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将新媒体界定为一种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采用数字或网络技术,以电脑、手机等为个人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视频、音频、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总称。新媒体具有互动性、隐匿性、便捷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文化一词有着非常多的论述。在对文化的理解上,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论述。《辞海》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有广义和侠义之分。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侠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④由此可见,广义上文化是指包括人们在社会历史生产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按照《辞海》对文化的理解,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在师生教学、生活、学习中所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
(三)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1.新媒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术演讲、科技竞赛、理论研究、文化体育活动、师生闲暇活动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媒体作为新闻舆论传播工具,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同时其还是师生课后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看片等,因而新媒体既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又是一种文化形式,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已日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以及新媒体所特有的便捷性、开放性、隐匿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使得新媒体日趋取代传统的校园广播、报纸、海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同时,新媒体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大到学校的校园网、小到某一个同学的微博、QQ空间,新媒体无处不在。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能为人们感官直接感触到一些客观存在物,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方位、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宿舍、食堂、运动场等设施情况,具有客观实在性。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容,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的新变化主要有学校办公场所的智能化设施、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等。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生活方式和各种行为活动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师生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构筑和谐校园关系的集中体现。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校园行为文化,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交往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它确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例如,上世纪大学生对于每晚宿舍的“卧谈会”印象深刻,新媒体出现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卧谈会”已经濒临失传,90后一代大学生临睡前更愿意抱着手机独自刷刷微博或者通过手机浏览新闻。
(三)新媒体对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影响
制度是组织内成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办事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保障组织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高校是社会培育人才的高级场所,把制度建设纳入到高校建设之中,使制度逐渐内化为全体师生自愿接受和共同遵守行为规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制度文化氛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新媒体出现后对原有的高校制度形成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出现高校校园出现了很多新的制度规范。如:在高校机构中设立了专门负责校园网络建设、管理的现代教育中心、学生组织中出现了网管部和微博协会、学生手册中相应增加了网络规范制度等等。 (四)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校园主体共同创造并被他们认可的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氛围的总和,是整个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为高校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而且为校园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保障。新媒体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使得各种信息、各种思潮涌入校园,弱化了原有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造成了校园价值的多元化和校园主体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迷茫。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培育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个人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信息量也非常之大,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辨别能力较弱,难以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判断,很多时候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一些名人对这些信息的解读、评论。因而,网络上活跃着一批深受网民追随、拥戴的名人、学者,如韩寒、郎咸平、于建嵘、闾丘露薇等等。他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解读能够起到引领网络舆情的作用。高校团学干部、辅导员,应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微博、博客、QQ空间等网络平台中,能够在学校范围内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承担起校园意见领袖的角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⑤
(二)建立校园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建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校园文化传播网络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指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多媒体设备建设以及学校办公所需的新媒体设施建设。校园文化传播网络的硬件设施建设是新媒体视域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指校园文化传播虚拟网络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的设计、学校各级各部门官方微博的开通、学校贴吧论坛等虚拟场所的监管等。
(二)加强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促进良性发展
一方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集中了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因此,其内容也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素材要注意吸收最流行的网络元素,采用当代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表现手法,手机短信应短、平、快,注重校园新媒体“个性化”发展;内容上要选择一些符合校园自身特色要求,集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话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在交互和动态发展中,要满足师生“知情权”的要求,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便捷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但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青年学子来说,多元的大众传媒形态,超时空、数字化的虚世界,光怪陆离、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作为媒介使用者和媒介信息的接受者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发布信息的自觉自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其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媒介素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相关辩论等途径和方式进行。通过具体案例,为学生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其区分良莠,获得有用、健康.有效知识,增强其对消极媒介信息的免疫力,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包括各类教育工作者、传播技术工作者、社会学者、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大众传媒机构广泛参与的共同体。
注释:
[1]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第48页
[2]高红波.2005—2007年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一)新媒体经济研究综述. www.ccmedu.com/bbs14_71046.html
[3]什么是新媒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9755901000ce3.html.
[4]《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5页
[5]康志贤.意见领袖——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2):122—124.
参考文献:
[1]王玉德.文化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3]任慧英,路金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徐蕾.当前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咸阳学院学报,2005(10)
[5]康志贤.意见领袖——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