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科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实验不仅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等,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获得科学知识。作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典型实验实例,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方面,探讨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关键词: 科学课程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一、策划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物质的构成》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准备一只杯子,一些石子、沙、水等,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把杯子装满,当学生用石子将杯子装满时,试问学生杯子是否装满。若学生说装满了,教师就启发学生是否可以在杯子中装东西了。若学生想到用沙子装入杯中,教师再试问学生杯子是否装满。若学生说装满了,教师就启发学生是否可以在杯子中装东西了。若学生说装满了,此时教师可以将水倒入杯中,这又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到底何时杯中才能盛满。
(二)合理设计方案,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主动建构、体验探索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的,教师应鼓励精心设计实验的教学过程,抓好“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五个环节,以挑战性的问题作引导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叙述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主动积极思考、交流反思,自己得出结论,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合理构建方案。在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三)创新实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升华和凝华》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升华和凝华内容的基础上,陈老师风趣地说:同学们能否利用老师提供的试剂,在教室内制造冰,看谁能成为一名魔术师。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实验器材中搜寻,构思、设计,真的很投入,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装置。实验设计完成后,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了让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进行交流、评价的场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启迪了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
(四)注重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时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空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把科学实验由课内带到课外,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从而形成继续学习、善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如在《种子的萌发条件》实验中,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浸泡两天的菜豆种子,直接观察菜豆种子萌发后的结构,之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种子的萌发条件的实验。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制造彩虹。在《舌的味觉敏感区》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家里测试舌对不同味觉的敏感程度。
二、巧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实验对学生来讲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实验,便能诱导学生愉悦地走进课堂,继而快乐地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大大提升。教师要结合实情精心预设,方显精彩生成[2]。
(一)趣化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化的实验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教材,积极了解掌握学情,从而把趣味化的实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喷上盐酸和氢氧化钠,然后将喷上酸和碱的白纸让学生合作喷紫色石蕊试液,学生惊奇地发现白纸上顿显红花绿叶,从而对化学性质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在《光的折射》教学中,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先把一枚硬币放入没盛水的碗底,另一位学生将头慢慢低下,直到视线刚好看不到硬币。请旁边的学生慢慢地往碗内加水,让另一位学生的视线保持不变,直到学生看到硬币为止。此时学生对光的折射就有最直观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改变实验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方式的单一化会使实验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导致学生视觉疲劳,使课堂教学乏味、低效。教师可以根據教学的需要变化实验的方式,除有些特殊的实验外,许多实验都可以设计成师生的合作实验、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等[3]。如在《月相》教学中,让学生上台表演日月地三者的运转,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表演,学生会深刻体会月相的变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深化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实验不仅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等,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科研研究能力。[1]
(一)关注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大都是分层推进的,实验的整个过程环节齐全,现象明显,便于学生把握。但是有些实验稍纵即逝,学生较难把握,而一旦错过时机,就会影响到当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实验过程,特别是实验的现象[4]。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同物距和像距所成的像有所不同,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在此实验中,在光屏上形成了烛焰清晰的像以后,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让学生观察光屏上像的特征。此时光屏上仍能形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的像暗些。
(二)及时分析、善于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课堂上的很多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有深度的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实验,对实验进行透析,挖掘其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实验教学中,对如何装片中出现气泡的原因,以及如何赶气泡的方法要提示学生学会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亲历了实验以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途径。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科学教育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初中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在科学教学中的落实,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因而,把实验与科学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就能使实验教学成为科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浙教版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许式兵.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1(11):114-115.
[3]范曰清.实验教学使化学课堂更加精彩[J].人教网刊.
[4]曹福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J].唐山师专学报,1998,20(5):59.
关键词: 科学课程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一、策划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物质的构成》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准备一只杯子,一些石子、沙、水等,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把杯子装满,当学生用石子将杯子装满时,试问学生杯子是否装满。若学生说装满了,教师就启发学生是否可以在杯子中装东西了。若学生想到用沙子装入杯中,教师再试问学生杯子是否装满。若学生说装满了,教师就启发学生是否可以在杯子中装东西了。若学生说装满了,此时教师可以将水倒入杯中,这又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到底何时杯中才能盛满。
(二)合理设计方案,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主动建构、体验探索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的,教师应鼓励精心设计实验的教学过程,抓好“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五个环节,以挑战性的问题作引导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叙述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主动积极思考、交流反思,自己得出结论,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合理构建方案。在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三)创新实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升华和凝华》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升华和凝华内容的基础上,陈老师风趣地说:同学们能否利用老师提供的试剂,在教室内制造冰,看谁能成为一名魔术师。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实验器材中搜寻,构思、设计,真的很投入,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装置。实验设计完成后,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了让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进行交流、评价的场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启迪了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
(四)注重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时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空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把科学实验由课内带到课外,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从而形成继续学习、善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如在《种子的萌发条件》实验中,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浸泡两天的菜豆种子,直接观察菜豆种子萌发后的结构,之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种子的萌发条件的实验。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制造彩虹。在《舌的味觉敏感区》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家里测试舌对不同味觉的敏感程度。
二、巧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实验对学生来讲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实验,便能诱导学生愉悦地走进课堂,继而快乐地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大大提升。教师要结合实情精心预设,方显精彩生成[2]。
(一)趣化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化的实验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教材,积极了解掌握学情,从而把趣味化的实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喷上盐酸和氢氧化钠,然后将喷上酸和碱的白纸让学生合作喷紫色石蕊试液,学生惊奇地发现白纸上顿显红花绿叶,从而对化学性质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在《光的折射》教学中,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先把一枚硬币放入没盛水的碗底,另一位学生将头慢慢低下,直到视线刚好看不到硬币。请旁边的学生慢慢地往碗内加水,让另一位学生的视线保持不变,直到学生看到硬币为止。此时学生对光的折射就有最直观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改变实验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方式的单一化会使实验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导致学生视觉疲劳,使课堂教学乏味、低效。教师可以根據教学的需要变化实验的方式,除有些特殊的实验外,许多实验都可以设计成师生的合作实验、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等[3]。如在《月相》教学中,让学生上台表演日月地三者的运转,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表演,学生会深刻体会月相的变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深化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实验不仅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等,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科研研究能力。[1]
(一)关注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大都是分层推进的,实验的整个过程环节齐全,现象明显,便于学生把握。但是有些实验稍纵即逝,学生较难把握,而一旦错过时机,就会影响到当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实验过程,特别是实验的现象[4]。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同物距和像距所成的像有所不同,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在此实验中,在光屏上形成了烛焰清晰的像以后,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让学生观察光屏上像的特征。此时光屏上仍能形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的像暗些。
(二)及时分析、善于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课堂上的很多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有深度的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实验,对实验进行透析,挖掘其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实验教学中,对如何装片中出现气泡的原因,以及如何赶气泡的方法要提示学生学会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亲历了实验以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途径。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科学教育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初中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在科学教学中的落实,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因而,把实验与科学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就能使实验教学成为科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浙教版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许式兵.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1(11):114-115.
[3]范曰清.实验教学使化学课堂更加精彩[J].人教网刊.
[4]曹福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J].唐山师专学报,1998,2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