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
徐志涛 中央统战部七局副局长
岳颂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局长
李红杰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
尼玛扎西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副院长
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留给西藏老百姓
人民论坛记者:我们的援藏力度越来越大,在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如何让援藏成果惠及百姓,让西藏人民更加满意?
徐志涛:在几次参与筹备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过程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两件事情:
一是在2001年中央第四次会议上,我们刚开始参与会议筹备工作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中央能够拿出那么多钱支持西藏。这次会议还第一次提出了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提出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的支持力度,西藏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城乡差距拉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并且西藏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一个特点,居住在西藏农牧区的农牧民,绝大多数是藏族群众,而西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城镇,这种城乡差距的拉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不同民族群体收入差距的拉大上。尽管这一进程是自然形成的,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当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这个问题。2005年,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了西藏工作,并且下发了一个文件,主要思想就是既要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又要坚决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当时这个提法,我觉得是对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一个修正和发展。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筹备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过程中,关于援藏干部的问题。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党委建议参照四川“5·12”地震灾区重建的办法,由对口支援省市按本地财政的一定比例支援灾区。当时对地震灾区是1%,西藏不要求那么高的比例,1‰也行。当时我们也帮西藏算了一笔账,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目前每年支持西藏十几个亿,如果按照1‰固定比例,将提高到25亿左右,实际增长的量并不大。但西藏的主要领导明确表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伸手要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让援藏干部在西藏安心工作,不用为了争取援藏资金、项目到外奔波。特别是许多担任县委书记、一把手的援藏干部,更要保证他们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西藏本地的工作上来。以上这两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可以看出国家对西藏支持力度的加大,是与对西藏特点和西藏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密切相关的。
尼玛扎西: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看,懂民心者,得民心,得天下。读懂老百姓的心,懂得他们向往什么,需要什么,弄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是哪些,是我们采取任何发展举措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强基固本举措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如何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中的问题,就是一个怎么样读懂老百姓的心,然后再去谋求符合老百姓需求和意愿的发展之策的过程。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就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指导思想,就是首先要在深入调研、了解民意、读懂民心的基础上,筹划改善民生的措施,这是出发点。项目和措施的落实体现在民生改善的成效上,这是落脚点。中央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是在把握了西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非常切合西藏具体实际和发展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援藏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加注重读懂西藏、读懂老百姓的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援藏工作和援建项目等,努力做到援藏前想点什么、援藏时做点什么,援藏后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留给老百姓。
西藏地域辽阔、山高谷深、居住分散,一时难以顾及各个角落。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进到山沟里进行调研,去问问那里的群众需要什么,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的援藏工作更能体现党的温暖和祖国的关怀。西藏也有城镇和农牧区的各族贫困人群。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这些贫困人群的所想、所需和难处,尽力使贫困人群生产生活获得改善,那么我们老百姓的心更加向党、向祖国。
如何培养西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民论坛记者: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生性的动能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那么,在经济援藏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培养西藏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岳颂东: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西藏由农奴制一下子到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经过社会按序发展的自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马上撤出援助,是不现实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对其进行援助,以此来缩小这个空白的过程。
其次,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来看,一般都是最初一产份额占第一位,产业顺序一、二、三,逐渐变成二、一、三,最后变成三、二、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西藏产业顺序现在也已经成为三、二、一了。我觉得援藏工作要进一步优化西藏产业结构,特别关注旅游业,关注西藏本身独具特色的产业。对口单位要努力打开西藏市场,帮助西藏在内地找个好市场。西藏努力生产,生产出来我们帮你运出去卖。如果觉得内地比较远,可以大力发展向南亚出口,打开外贸市场。既然企业建立起来了,又有不断扩大的市场,我觉得西藏经过这种援助之后,内在发展的潜力、动力、活力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西藏在援助的支持下,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一定会逐步形成并且茁壮成长。
李红杰:我们过去常说西藏是单一民族地区,现在来看太绝对了。但说西藏人口绝大多数为藏族,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西藏发展的主体是藏人,外来的投入必须通过这个主体发挥作用。如果离开西藏这个主体谈发展,任何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
因此,在研究、规划和实施西藏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各级藏族干部和群众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充分考虑藏族干部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外来的援助和投资,必须依靠这个主体才有价值,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再大的投入也产生不了预想的效果,搞不好甚至有可能事与愿违。现在我们处于大规模的投入阶段,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不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人民论坛记者:深刻地认识西藏的特征,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那么,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
徐志涛:我体会,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研究和部署如何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跨越式发展战略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总的效果是好的。但另一方面,这一战略提出后,学术界等方方面面也提出一些反思甚至是质疑。有的学者提出,首先要考虑在西藏这样一个地方能不能搞跨越式发展,它的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又相对封闭、宗教影响广泛。对于这样一个地区,你现在打破它原有的框架,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与现代化的对接,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在筹备、召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过程中,我觉得中央对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有所思考和回答的。当然,什么叫做在科学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这是一个大题目,贯穿整个会议部署中。我觉得应该集中关注和研究三个方面:
一是这次会议提出的“七个更加注重”,即: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实际上是提出了7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二是会议提出的西藏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先,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其次,在具体的硬性指标中,没有提GDP和人均GDP的要求,而是提了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指标,要求在五年之内要显著提高,在十年之内即2020年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央对西藏发展目标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也不是追求经济发展越快越好,而是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提供均等化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会议进一步突出生态保护在西藏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并且把“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写入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个人认为,制定西藏的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在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西藏地理地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这不光是西藏当地的问题,也不光是中国的问题,更是世界性的问题。
岳颂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藏在全国的支援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在发展西藏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西藏的五大特点。我觉得未来这五大特点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经济增长由单纯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三位一体共同拉动型跨越。中央财政对西藏的投入非常之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百亿计,下一个五年计划又将达五千亿。GDP是由三驾马车即投资规模、消费、对外出口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一匹马很壮,消费和对外出口这两个对西藏来说是短腿。从西藏居民消费来看,和全国相比差距比较大。所以,如果想刺激西藏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改变一条腿长两条腿短的现象。今后战略方向应当是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促进消费,增加对外出口,使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对外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地向前拉动GDP。
第二,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机制,促进边远农牧区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促进传统的农牧业融入全国大市场。我上次从拉萨到樟木口岸走了一趟,到喜马拉雅山的纵深处一看,那里和拉萨大不一样,人烟稀少,村落之间距离非常长,我坐着车跑了两天才跑到樟木口岸。这些地区如何迈入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如何把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今后大有文章可做。
第三,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产业布局向构造X形青藏高原经济带跨越。现在西藏产业比较多,产业布局比较分散。西藏产业布局应当打造青藏铁路经济带,不要“遍撒胡椒面”,应该培养经济增长极。从亚东到青海,从樟木到四川,打造一个X形的沿公路、铁路经济带,将西藏与外省、外国紧密相连,产业要向经济带集聚,要开拓外向型经济。
第四,充分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文化优势,向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跨越。我觉得,西藏发展说靠工业、第三产业都不大准确,还是应当靠特色产业,把性价比最好的产业发展起来。发展独具特色、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不是一般的农牧业,而是农牧业当中的牦牛业、矿业中的矿泉水业、养殖业中的藏药业、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等等,不要把西藏搞得产业非常齐全,尤其不要单纯地走内地发展之路。工业化是必由之路,不搞工业化就发展不了现代化,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正确的,对一个地区就不见得如此。西藏应该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
第五,扩大与南亚的经贸往来,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当前的海运,从天津到加尔各答港相距4400公里,而从西藏的亚东到加尔各答仅为550公里。过去我们到南亚的这条路是通的,货运90%都是从陆路走的,而现在陆运量不到10%。将来我们还要恢复从陆路运输为主,不能总是舍近求远。我国与南亚诸国拥有26亿人口的大市场,双方贸易互补性很强,外贸前景十分看好,应使对南亚的外贸成为拉动西藏经济的巨大引擎。(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采访整理)
徐志涛 中央统战部七局副局长
岳颂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局长
李红杰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
尼玛扎西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副院长
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留给西藏老百姓
人民论坛记者:我们的援藏力度越来越大,在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如何让援藏成果惠及百姓,让西藏人民更加满意?
徐志涛:在几次参与筹备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过程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两件事情:
一是在2001年中央第四次会议上,我们刚开始参与会议筹备工作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中央能够拿出那么多钱支持西藏。这次会议还第一次提出了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提出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的支持力度,西藏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城乡差距拉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并且西藏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一个特点,居住在西藏农牧区的农牧民,绝大多数是藏族群众,而西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城镇,这种城乡差距的拉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不同民族群体收入差距的拉大上。尽管这一进程是自然形成的,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当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这个问题。2005年,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了西藏工作,并且下发了一个文件,主要思想就是既要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又要坚决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当时这个提法,我觉得是对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一个修正和发展。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筹备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过程中,关于援藏干部的问题。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党委建议参照四川“5·12”地震灾区重建的办法,由对口支援省市按本地财政的一定比例支援灾区。当时对地震灾区是1%,西藏不要求那么高的比例,1‰也行。当时我们也帮西藏算了一笔账,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目前每年支持西藏十几个亿,如果按照1‰固定比例,将提高到25亿左右,实际增长的量并不大。但西藏的主要领导明确表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伸手要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让援藏干部在西藏安心工作,不用为了争取援藏资金、项目到外奔波。特别是许多担任县委书记、一把手的援藏干部,更要保证他们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西藏本地的工作上来。以上这两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可以看出国家对西藏支持力度的加大,是与对西藏特点和西藏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密切相关的。
尼玛扎西: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看,懂民心者,得民心,得天下。读懂老百姓的心,懂得他们向往什么,需要什么,弄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是哪些,是我们采取任何发展举措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强基固本举措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如何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中的问题,就是一个怎么样读懂老百姓的心,然后再去谋求符合老百姓需求和意愿的发展之策的过程。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就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指导思想,就是首先要在深入调研、了解民意、读懂民心的基础上,筹划改善民生的措施,这是出发点。项目和措施的落实体现在民生改善的成效上,这是落脚点。中央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是在把握了西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非常切合西藏具体实际和发展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援藏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加注重读懂西藏、读懂老百姓的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援藏工作和援建项目等,努力做到援藏前想点什么、援藏时做点什么,援藏后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果留给老百姓。
西藏地域辽阔、山高谷深、居住分散,一时难以顾及各个角落。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进到山沟里进行调研,去问问那里的群众需要什么,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的援藏工作更能体现党的温暖和祖国的关怀。西藏也有城镇和农牧区的各族贫困人群。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这些贫困人群的所想、所需和难处,尽力使贫困人群生产生活获得改善,那么我们老百姓的心更加向党、向祖国。
如何培养西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民论坛记者: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生性的动能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那么,在经济援藏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培养西藏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岳颂东: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西藏由农奴制一下子到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经过社会按序发展的自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马上撤出援助,是不现实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对其进行援助,以此来缩小这个空白的过程。
其次,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来看,一般都是最初一产份额占第一位,产业顺序一、二、三,逐渐变成二、一、三,最后变成三、二、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西藏产业顺序现在也已经成为三、二、一了。我觉得援藏工作要进一步优化西藏产业结构,特别关注旅游业,关注西藏本身独具特色的产业。对口单位要努力打开西藏市场,帮助西藏在内地找个好市场。西藏努力生产,生产出来我们帮你运出去卖。如果觉得内地比较远,可以大力发展向南亚出口,打开外贸市场。既然企业建立起来了,又有不断扩大的市场,我觉得西藏经过这种援助之后,内在发展的潜力、动力、活力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西藏在援助的支持下,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一定会逐步形成并且茁壮成长。
李红杰:我们过去常说西藏是单一民族地区,现在来看太绝对了。但说西藏人口绝大多数为藏族,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西藏发展的主体是藏人,外来的投入必须通过这个主体发挥作用。如果离开西藏这个主体谈发展,任何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
因此,在研究、规划和实施西藏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各级藏族干部和群众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充分考虑藏族干部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外来的援助和投资,必须依靠这个主体才有价值,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再大的投入也产生不了预想的效果,搞不好甚至有可能事与愿违。现在我们处于大规模的投入阶段,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不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人民论坛记者:深刻地认识西藏的特征,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那么,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
徐志涛:我体会,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研究和部署如何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跨越式发展战略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总的效果是好的。但另一方面,这一战略提出后,学术界等方方面面也提出一些反思甚至是质疑。有的学者提出,首先要考虑在西藏这样一个地方能不能搞跨越式发展,它的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又相对封闭、宗教影响广泛。对于这样一个地区,你现在打破它原有的框架,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与现代化的对接,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在筹备、召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过程中,我觉得中央对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有所思考和回答的。当然,什么叫做在科学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这是一个大题目,贯穿整个会议部署中。我觉得应该集中关注和研究三个方面:
一是这次会议提出的“七个更加注重”,即: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实际上是提出了7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二是会议提出的西藏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先,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其次,在具体的硬性指标中,没有提GDP和人均GDP的要求,而是提了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指标,要求在五年之内要显著提高,在十年之内即2020年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央对西藏发展目标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也不是追求经济发展越快越好,而是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提供均等化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会议进一步突出生态保护在西藏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并且把“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写入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个人认为,制定西藏的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在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西藏地理地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这不光是西藏当地的问题,也不光是中国的问题,更是世界性的问题。
岳颂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藏在全国的支援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在发展西藏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西藏的五大特点。我觉得未来这五大特点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经济增长由单纯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三位一体共同拉动型跨越。中央财政对西藏的投入非常之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百亿计,下一个五年计划又将达五千亿。GDP是由三驾马车即投资规模、消费、对外出口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一匹马很壮,消费和对外出口这两个对西藏来说是短腿。从西藏居民消费来看,和全国相比差距比较大。所以,如果想刺激西藏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改变一条腿长两条腿短的现象。今后战略方向应当是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促进消费,增加对外出口,使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对外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地向前拉动GDP。
第二,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机制,促进边远农牧区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促进传统的农牧业融入全国大市场。我上次从拉萨到樟木口岸走了一趟,到喜马拉雅山的纵深处一看,那里和拉萨大不一样,人烟稀少,村落之间距离非常长,我坐着车跑了两天才跑到樟木口岸。这些地区如何迈入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如何把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今后大有文章可做。
第三,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产业布局向构造X形青藏高原经济带跨越。现在西藏产业比较多,产业布局比较分散。西藏产业布局应当打造青藏铁路经济带,不要“遍撒胡椒面”,应该培养经济增长极。从亚东到青海,从樟木到四川,打造一个X形的沿公路、铁路经济带,将西藏与外省、外国紧密相连,产业要向经济带集聚,要开拓外向型经济。
第四,充分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文化优势,向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跨越。我觉得,西藏发展说靠工业、第三产业都不大准确,还是应当靠特色产业,把性价比最好的产业发展起来。发展独具特色、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不是一般的农牧业,而是农牧业当中的牦牛业、矿业中的矿泉水业、养殖业中的藏药业、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等等,不要把西藏搞得产业非常齐全,尤其不要单纯地走内地发展之路。工业化是必由之路,不搞工业化就发展不了现代化,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正确的,对一个地区就不见得如此。西藏应该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
第五,扩大与南亚的经贸往来,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当前的海运,从天津到加尔各答港相距4400公里,而从西藏的亚东到加尔各答仅为550公里。过去我们到南亚的这条路是通的,货运90%都是从陆路走的,而现在陆运量不到10%。将来我们还要恢复从陆路运输为主,不能总是舍近求远。我国与南亚诸国拥有26亿人口的大市场,双方贸易互补性很强,外贸前景十分看好,应使对南亚的外贸成为拉动西藏经济的巨大引擎。(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