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 _ 2010年4月6日
采访地点 _ 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才召村
2007年7月,受组织选派,我到西藏米林县开展援藏工作并任县委书记。3年的援藏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自治区、地区各级领导和米林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持续改善珞巴族群众生产生活的事迹,引起了很多人对我们援藏干部的关注。
好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房住
米林县有珞巴族群众1421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才召村是珞巴族集中居住的主要村庄。
自2001年厦门市对口支援米林以来,我们始终把改善珞巴族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持续不断的援藏,昔日贫困落后的珞巴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2009年南伊乡珞巴族群众人均收入达到了5700多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所有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通电、通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90%的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过去完全靠刻木结绳记事的珞巴族人民,现在有了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有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针对才召村珞巴族群众居住条件简陋、生活条件差的状况,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珞巴族群众的意见后,我们对才召村实施整村安居工程建设。南伊乡才召村的珞巴族群众迎来了从 “山洞”到民房、从民房到独具珞巴特色的“别墅”的二次变迁。
好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房住。由于历史原因,珞巴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与全县农牧民相比还是慢了一拍。才召村共有200多亩耕地,耕地少且地质条件差、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导致群众口粮无法自给,这是影响致富的主要因素。增加耕地成为解决口粮的有效途径。在才召附近有300多亩米林农场(系林芝地区直属国有企业)耕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直闲置。2007年9月,在反复论证和多方协调下,我们和福建省队决定投资180万元、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资金200多万元,实施才召村温饱工程。
口粮问题解决后,厦门市援藏干部积极扶持才召珞巴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帮助建立草莓种植基地、犏牛养殖基地,特色农牧业迅速兴起,年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00多元。争取福建省援藏队资金80多万元,修建了100多亩观光果园,为珞巴族群众栽上“摇钱树”。珞巴群众增收的门路越来越多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了。
保护民族文化让其源远流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由于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优秀文化传统均为世代以口相传,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正如珞巴族全国人大代表晓红所说的:“特别担心,怕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了。”这种担忧正是我们这些援藏干部所担忧的,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传承珞巴文化,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对达赖集团藏文化灭绝论的最有力回击,保护珞巴文化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艰辛的前期调研论证, 2008年初,在我的亲自组织下,整理、挖掘、保护珞巴文化工作全面启动,并安排援藏资金45万元用于保护珞巴族文化。同时,我还利用休假返厦的时间,虚心请教厦门大学的专家教授,寻求保护珞巴文化的最佳方案。因为珞巴族没有文字,编辑一本书籍来记录珞巴族历史、民间故事、生活习俗、族群关系等文化资源成为首要工作,随即组建了以珞巴族干部为主的资料收集和文字起草工作班子。经过历时1年多的努力,《大山民族—珞巴族社会文化今昔》在西藏自治区民委、厦门大学有关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即将面世,在珞巴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文化。如何把珞巴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珞巴族致富步伐、实现共同发展更为关键。结合米林县实际,县委政府决定明年5月份举办珞巴民俗文化旅游节。2009年米林县首次以市场化的方式举办了珞巴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上万人,珞巴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体育活动等民俗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珞巴玉米、土豆等产品品牌被大家熟悉,更为可喜的是促进了珞巴族群众观念的转变,珞巴族群众经商、参与运输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三年援藏时间很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为米林干点事,援藏才不留遗憾”。这是我经常向米林干部群众说的一句话,也是这样做的。三年来,我们惜时如金,把一天当作三天用,力争为米林的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多尽一份力,多作一点贡献。(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
采访地点 _ 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才召村
2007年7月,受组织选派,我到西藏米林县开展援藏工作并任县委书记。3年的援藏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自治区、地区各级领导和米林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持续改善珞巴族群众生产生活的事迹,引起了很多人对我们援藏干部的关注。
好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房住
米林县有珞巴族群众1421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才召村是珞巴族集中居住的主要村庄。
自2001年厦门市对口支援米林以来,我们始终把改善珞巴族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持续不断的援藏,昔日贫困落后的珞巴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2009年南伊乡珞巴族群众人均收入达到了5700多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所有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通电、通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90%的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过去完全靠刻木结绳记事的珞巴族人民,现在有了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有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针对才召村珞巴族群众居住条件简陋、生活条件差的状况,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珞巴族群众的意见后,我们对才召村实施整村安居工程建设。南伊乡才召村的珞巴族群众迎来了从 “山洞”到民房、从民房到独具珞巴特色的“别墅”的二次变迁。
好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房住。由于历史原因,珞巴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与全县农牧民相比还是慢了一拍。才召村共有200多亩耕地,耕地少且地质条件差、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导致群众口粮无法自给,这是影响致富的主要因素。增加耕地成为解决口粮的有效途径。在才召附近有300多亩米林农场(系林芝地区直属国有企业)耕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直闲置。2007年9月,在反复论证和多方协调下,我们和福建省队决定投资180万元、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资金200多万元,实施才召村温饱工程。
口粮问题解决后,厦门市援藏干部积极扶持才召珞巴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帮助建立草莓种植基地、犏牛养殖基地,特色农牧业迅速兴起,年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00多元。争取福建省援藏队资金80多万元,修建了100多亩观光果园,为珞巴族群众栽上“摇钱树”。珞巴群众增收的门路越来越多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了。
保护民族文化让其源远流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由于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优秀文化传统均为世代以口相传,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正如珞巴族全国人大代表晓红所说的:“特别担心,怕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了。”这种担忧正是我们这些援藏干部所担忧的,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传承珞巴文化,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对达赖集团藏文化灭绝论的最有力回击,保护珞巴文化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艰辛的前期调研论证, 2008年初,在我的亲自组织下,整理、挖掘、保护珞巴文化工作全面启动,并安排援藏资金45万元用于保护珞巴族文化。同时,我还利用休假返厦的时间,虚心请教厦门大学的专家教授,寻求保护珞巴文化的最佳方案。因为珞巴族没有文字,编辑一本书籍来记录珞巴族历史、民间故事、生活习俗、族群关系等文化资源成为首要工作,随即组建了以珞巴族干部为主的资料收集和文字起草工作班子。经过历时1年多的努力,《大山民族—珞巴族社会文化今昔》在西藏自治区民委、厦门大学有关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即将面世,在珞巴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文化。如何把珞巴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珞巴族致富步伐、实现共同发展更为关键。结合米林县实际,县委政府决定明年5月份举办珞巴民俗文化旅游节。2009年米林县首次以市场化的方式举办了珞巴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上万人,珞巴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体育活动等民俗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珞巴玉米、土豆等产品品牌被大家熟悉,更为可喜的是促进了珞巴族群众观念的转变,珞巴族群众经商、参与运输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三年援藏时间很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为米林干点事,援藏才不留遗憾”。这是我经常向米林干部群众说的一句话,也是这样做的。三年来,我们惜时如金,把一天当作三天用,力争为米林的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多尽一份力,多作一点贡献。(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