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时事政治在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时政教学,让“时政教育”贯穿高中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中学政治;时政教育;现状;必要性;注意问题
一、时政学习之现状
曾经一次集体阅卷中,发现一学生6道时政题错了5道,错误率达90%!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时政学习现状很不容乐观。可能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许多学生认为背书、做题都来不及,觉都不够睡,哪有闲功夫关心时政?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当今国际国内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概不知。
从教师层面说,有的教师对时事政策不闻不问,把时事政策教育置之度外,一切等到高三才来突击或是对时政一知半解,于是干脆不说。
二、学习时政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其生命力所在,把时政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理论和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现象,加强学习政治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是非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从应试角度看:
首先,从高考来说,时事政治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我们不难看出, 近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选择题中, 甚至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合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突出对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因而,高中政治课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外,要不断加强时事信息内容的注入。
其次,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笔试内容与时政有所结合,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为例,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联考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论述网瘾治疗方式;北大、香港大学等校联考涉及低碳、能源危机、哥本哈根会议、烟草税等。面试内容则与时政结合得非常紧密。同样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为例,北大试题涉及索马里海盗、气候变暖、中国外汇储备等;清华大学试题涉及哥本哈根会议、高房价、武广高铁等。可以看出,无论试题如何不同,高校希望招收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心怀祖国人民、拥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较高。这充分说明平时要注重学习时政,如此才能开阔胸襟,登高望远。
2.从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角度看,时政学习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概括能力,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大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透过时政这扇“窗口”不仅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3.从德育功能角度看,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求真理的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时政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自身一定要培养、保持对时政的兴趣。
事实上,有不少教师自身对时政也是敬而远之的,可能认为对学生讲时政无异于对牛弹琴,故而不愿意讲;也可能自己对某些时政不甚清楚,故而不敢多言。很难想象,教师从不讲时政,而学生却能主动学习、熟练掌握时政。
因此教师必须培养、保持对时政的兴趣。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师自己对时政提不起劲,又如何要求学生学好时政?教师对时政感兴趣,对时政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必然愿意与学生分享;教师能长期积累时政素材,辅以中肯、精妙的解读,学生必然愿意倾听。所以,时政教学的源头在教师,教师愿意讲、讲得好,学生就愿意听、愿意学、学得好。教师对时政的热情和敏感,能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学习时政的欲望。
其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參与时政,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则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
中学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一般不愿接受说教,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进行时政评述,使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会查寻有关资料,学会筛选、整理、归纳,并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并阐述。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关注社会,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去亲身体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索,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时政教学的效果。
总之,时政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有兴趣的支撑,要讲究合适的方法,要有师生的同心协力等。但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有决心:关心时事,情系天下;“悦”读时政,立志成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中学政治;时政教育;现状;必要性;注意问题
一、时政学习之现状
曾经一次集体阅卷中,发现一学生6道时政题错了5道,错误率达90%!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时政学习现状很不容乐观。可能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许多学生认为背书、做题都来不及,觉都不够睡,哪有闲功夫关心时政?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当今国际国内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概不知。
从教师层面说,有的教师对时事政策不闻不问,把时事政策教育置之度外,一切等到高三才来突击或是对时政一知半解,于是干脆不说。
二、学习时政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其生命力所在,把时政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理论和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现象,加强学习政治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是非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从应试角度看:
首先,从高考来说,时事政治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我们不难看出, 近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选择题中, 甚至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合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突出对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因而,高中政治课教学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外,要不断加强时事信息内容的注入。
其次,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笔试内容与时政有所结合,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为例,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联考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论述网瘾治疗方式;北大、香港大学等校联考涉及低碳、能源危机、哥本哈根会议、烟草税等。面试内容则与时政结合得非常紧密。同样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为例,北大试题涉及索马里海盗、气候变暖、中国外汇储备等;清华大学试题涉及哥本哈根会议、高房价、武广高铁等。可以看出,无论试题如何不同,高校希望招收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心怀祖国人民、拥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较高。这充分说明平时要注重学习时政,如此才能开阔胸襟,登高望远。
2.从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角度看,时政学习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概括能力,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大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透过时政这扇“窗口”不仅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3.从德育功能角度看,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求真理的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时政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自身一定要培养、保持对时政的兴趣。
事实上,有不少教师自身对时政也是敬而远之的,可能认为对学生讲时政无异于对牛弹琴,故而不愿意讲;也可能自己对某些时政不甚清楚,故而不敢多言。很难想象,教师从不讲时政,而学生却能主动学习、熟练掌握时政。
因此教师必须培养、保持对时政的兴趣。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师自己对时政提不起劲,又如何要求学生学好时政?教师对时政感兴趣,对时政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必然愿意与学生分享;教师能长期积累时政素材,辅以中肯、精妙的解读,学生必然愿意倾听。所以,时政教学的源头在教师,教师愿意讲、讲得好,学生就愿意听、愿意学、学得好。教师对时政的热情和敏感,能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学习时政的欲望。
其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參与时政,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则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
中学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一般不愿接受说教,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进行时政评述,使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会查寻有关资料,学会筛选、整理、归纳,并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并阐述。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关注社会,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去亲身体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索,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时政教学的效果。
总之,时政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有兴趣的支撑,要讲究合适的方法,要有师生的同心协力等。但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有决心:关心时事,情系天下;“悦”读时政,立志成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