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没有爆发英国内战,假如没有发生美国独立革命,假如爱尔兰没有分裂,假如英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假如希特勒没有进攻英国,假如希特勒战胜了苏联,假如苏联赢了冷战,假如肯尼迪没有遇刺,假如戈尔巴乔夫没有出现……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这些对人类进程产生极大影响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究竟是有规律可循,还是完全的偶然?
提出这一连串“假如”的,并不是痴人说梦的空想家,也不是无聊至极的意淫者,而是由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牛津大学研究员尼尔·弗格森领衔的九位西方知名历史学者。他们在合著《虚拟的历史》中,用严肃的考据与严谨的逻辑,对350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进行了重新推演,通过探究历史细节中的偶然性因素,揭示出历史原本可能拥有的别样面貌。
弗格森在序中特别阐明写作此书的理由:“我们(作者们)企图弄清过去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历史的必要,因为我们必须同样地重视当时人们在事实发生前考虑过的各种可能性,而且对它们的重视应当超过当时的人未曾想过会出现的那个结果。”
事实上,对于点滴的变化、微妙的差异如何引起戏剧性的巨大转折,民间多笃信不疑。那首把英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之役中的倾覆归咎于丢了颗钉子的西方民谚,就是由来已久的绝佳例子:
“丢了一颗铁钉,坏了一个铁蹄;
坏了一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名骑士;
伤了一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有识之士往往也对“偶然事件决定论”有着亲近感。爱德华·吉本在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里就认为,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是因为痛风发作才没能攻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丘吉尔相信,一代明君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在1920年被猴子咬伤受感染意外身亡,导致此前开疆辟土无往不利的希腊军队被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国民军重创,最后更以25万希腊人阵亡的惨败告终。
但是,更多的学者会对偶然性描摹出的“另一种历史”怀有反感乃至敌意。著名左翼历史学家E·P·汤普森将“反事实虚构”看作是“非历史的废话”而不予理会。有趣的是,汤普森的论敌“顽固的右翼”政治思想家迈克尔·奥克肖特也猛烈抨击反事实主义,认为想象事件可能会怎样发展只是“一个纯粹的神话,一种肆意过度的想象”,“让历史变得乱七八糟、处处疑点,而且完全是对历史的背弃”。想不到这竟然成为奥克肖特与汤普森能达成共识的少数观点之一。
这种反感和敌意可以上溯至1687年,当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真正的科学决定论宣告诞生。就像休谟所说,“每一个对象都在绝对命运的主宰下发生某种程度和方向的运动”,“自然法则”被无限上升为世界理性秩序的象征,在纸上纯理论计算正确预告了哈雷彗星的重现和海王星的轨道后,这种论调更是达致顶峰。
19世纪哲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有伟大的头脑都愿意和这种拉普拉斯式古典决定论的思潮相呼应。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张扬着唯物论对寻找事物发展“普遍原因”的自信;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构建的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和历史循环论相当近似;康德认为人类行为中意志的体现同样“由普遍自然法则来决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更是预设“理性是世界的主宰”,要把“意志的领域完全不受偶然性摆布”的信念带入历史。
但自然科学在现代取得的大量进步,又反过来对历史学中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对论、测不准原理、蝴蝶效应、多重宇宙理论……无不对机械论世界观露出嘲笑的表情。在科学范式更新转换的开放图景下,混沌理论终结了科学决定论,宣告了确定性的丧失。“没有哪段历史享有特权……历史有无数的可能性,它们都是有根有据的”,就像安德烈·莫洛亚或托马斯·卡莱尔所强调的那样,历史学家开始认识到,自己所要描述并加以科学测量的历史“是一种‘存在的混沌’,永远鲜活,永远在运动。”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如何在纷扰无常的“混沌”中走向全然不同的方向。如果查理一世避免了内战,剑桥郡伊利小镇上的乡绅克伦威尔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北美殖民地在1776年独立其实也含有不少非必然因素,而且如果英军实力更强大,北美民兵将不得不以更为系统严密的组织方式进行有效的回击,那么“因这场战争产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化很可能会相当不同,它将更加强调国家而非个人,更加强调义务而非权利”。至于“没有戈尔巴乔夫的1989年”,连作者马克·阿尔蒙德也坦承,“在现代历史中,没有重要事件比柏林围墙倒下更少让专家预测到”。一切都成为了博尔赫斯的吟咏:“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
其实,这种“如果怎样,又会如何”的提问方法,恰恰是了解历史事件重要性的最好工具。用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的话来说:“历史不仅仅是已发生的事,它是那些在诸多可能性中实际发生的事。”藉由此种发问、分析、推演的过程,历史家才有可能把历史事件的因果与逻辑厘清,也才有可能找到历史的关键点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赖以成名的“历史计量学”,也正是提出了类似的反事实问题:如果美国从不建造铁路,美国的经济增长又有何不同?
不过,尼尔·弗格森也提醒我们,必须注意区别有可能实现却没有实现的选择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选择。只有被历史考据证明确曾被时人考虑过的可能性,“我们才应该将其看成是合理的或可能发生的”,给予同等的重视。“只有当我们像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且面对尚未解决的诸多问题时,只有当我们看到那么多问题一起袭来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吸取到真正的教训”,休·特雷弗-罗珀的这番话,更是隐隐指出了历史学与决策科学中情景规划方法的相似之处。
在读历史时,我们必须避免某种全知全能式的小聪明、傲慢和过度自信。“只有持有强烈目的论才会对可能性的开放性设想进行谴责”,靠回避矛盾、肢解事实、刻意编排、删减史料得出来的史论更是不堪一击。当然,原本可能发生的未必更好,正在发生的也未必更坏,关键是首先应该把历史视为一种存在,然后才当作是呈现或表达。
不过,说到想象的大胆、细节的严密、文笔的酣畅、写实与迷幻的交融以及人性的复杂与闪光,在《1984》之外,我倒是推荐读者去读读英国作家罗伯特·哈里斯的名作《祖国》。“秘密一旦泄露,就像强酸一样,一路腐蚀到底”,谈论这些未曾发生的一切时,历史学的精度更高,但文学的力度或许更大。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证券分析师)
多位西方知名学者反思历史决定论与科学决定论,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和新颖的切入角度,考察350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中蕴含的各种可能性,假设和想象历史发展的另一种方向。在严谨细致的求证探索下,作者们梳理出潜藏在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背后的种种决定性与偶然性因素,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与验证当下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法则,努力回复历史的真正面貌。
《虚拟的历史》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著
译者:颜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一周书情
《红色账簿》
作者:马祥林
出 版 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4-1
相对弱小的在野党,如何打败了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不拿薪饷的军队,如何战胜了拿着薪饷的军队。全景展示中共革命史中的货币战争,揭秘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至1927年的“创业史”破译红色革命的财富密码。
《叫魂》
作者:(美)孔飞力
译者:陈兼,刘昶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4-1
中国千年帝制时代,乾隆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错地暗。本书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故事贩卖机》
作者:(美)斯蒂芬·金
译者:谢瑶玲,余国芳,赖慈云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2-1
“假如我将在黑暗中吻你,那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只因为你是我的爱。” 作者金,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
《东京散步》
作者:(法)夏福埃
译者:吴晓秋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个性画家离家6千英里,在东京居住了6个月,骑着一辆主妇型自行车,带着一把折叠椅,向城市的沥青路出发,开始了一段领略东京生活的独步征程。
提出这一连串“假如”的,并不是痴人说梦的空想家,也不是无聊至极的意淫者,而是由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牛津大学研究员尼尔·弗格森领衔的九位西方知名历史学者。他们在合著《虚拟的历史》中,用严肃的考据与严谨的逻辑,对350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进行了重新推演,通过探究历史细节中的偶然性因素,揭示出历史原本可能拥有的别样面貌。
弗格森在序中特别阐明写作此书的理由:“我们(作者们)企图弄清过去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历史的必要,因为我们必须同样地重视当时人们在事实发生前考虑过的各种可能性,而且对它们的重视应当超过当时的人未曾想过会出现的那个结果。”
事实上,对于点滴的变化、微妙的差异如何引起戏剧性的巨大转折,民间多笃信不疑。那首把英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之役中的倾覆归咎于丢了颗钉子的西方民谚,就是由来已久的绝佳例子:
“丢了一颗铁钉,坏了一个铁蹄;
坏了一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名骑士;
伤了一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有识之士往往也对“偶然事件决定论”有着亲近感。爱德华·吉本在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里就认为,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是因为痛风发作才没能攻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丘吉尔相信,一代明君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在1920年被猴子咬伤受感染意外身亡,导致此前开疆辟土无往不利的希腊军队被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国民军重创,最后更以25万希腊人阵亡的惨败告终。
但是,更多的学者会对偶然性描摹出的“另一种历史”怀有反感乃至敌意。著名左翼历史学家E·P·汤普森将“反事实虚构”看作是“非历史的废话”而不予理会。有趣的是,汤普森的论敌“顽固的右翼”政治思想家迈克尔·奥克肖特也猛烈抨击反事实主义,认为想象事件可能会怎样发展只是“一个纯粹的神话,一种肆意过度的想象”,“让历史变得乱七八糟、处处疑点,而且完全是对历史的背弃”。想不到这竟然成为奥克肖特与汤普森能达成共识的少数观点之一。
这种反感和敌意可以上溯至1687年,当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真正的科学决定论宣告诞生。就像休谟所说,“每一个对象都在绝对命运的主宰下发生某种程度和方向的运动”,“自然法则”被无限上升为世界理性秩序的象征,在纸上纯理论计算正确预告了哈雷彗星的重现和海王星的轨道后,这种论调更是达致顶峰。
19世纪哲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有伟大的头脑都愿意和这种拉普拉斯式古典决定论的思潮相呼应。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张扬着唯物论对寻找事物发展“普遍原因”的自信;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构建的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和历史循环论相当近似;康德认为人类行为中意志的体现同样“由普遍自然法则来决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更是预设“理性是世界的主宰”,要把“意志的领域完全不受偶然性摆布”的信念带入历史。
但自然科学在现代取得的大量进步,又反过来对历史学中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对论、测不准原理、蝴蝶效应、多重宇宙理论……无不对机械论世界观露出嘲笑的表情。在科学范式更新转换的开放图景下,混沌理论终结了科学决定论,宣告了确定性的丧失。“没有哪段历史享有特权……历史有无数的可能性,它们都是有根有据的”,就像安德烈·莫洛亚或托马斯·卡莱尔所强调的那样,历史学家开始认识到,自己所要描述并加以科学测量的历史“是一种‘存在的混沌’,永远鲜活,永远在运动。”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如何在纷扰无常的“混沌”中走向全然不同的方向。如果查理一世避免了内战,剑桥郡伊利小镇上的乡绅克伦威尔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北美殖民地在1776年独立其实也含有不少非必然因素,而且如果英军实力更强大,北美民兵将不得不以更为系统严密的组织方式进行有效的回击,那么“因这场战争产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化很可能会相当不同,它将更加强调国家而非个人,更加强调义务而非权利”。至于“没有戈尔巴乔夫的1989年”,连作者马克·阿尔蒙德也坦承,“在现代历史中,没有重要事件比柏林围墙倒下更少让专家预测到”。一切都成为了博尔赫斯的吟咏:“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
其实,这种“如果怎样,又会如何”的提问方法,恰恰是了解历史事件重要性的最好工具。用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的话来说:“历史不仅仅是已发生的事,它是那些在诸多可能性中实际发生的事。”藉由此种发问、分析、推演的过程,历史家才有可能把历史事件的因果与逻辑厘清,也才有可能找到历史的关键点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赖以成名的“历史计量学”,也正是提出了类似的反事实问题:如果美国从不建造铁路,美国的经济增长又有何不同?
不过,尼尔·弗格森也提醒我们,必须注意区别有可能实现却没有实现的选择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选择。只有被历史考据证明确曾被时人考虑过的可能性,“我们才应该将其看成是合理的或可能发生的”,给予同等的重视。“只有当我们像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且面对尚未解决的诸多问题时,只有当我们看到那么多问题一起袭来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吸取到真正的教训”,休·特雷弗-罗珀的这番话,更是隐隐指出了历史学与决策科学中情景规划方法的相似之处。
在读历史时,我们必须避免某种全知全能式的小聪明、傲慢和过度自信。“只有持有强烈目的论才会对可能性的开放性设想进行谴责”,靠回避矛盾、肢解事实、刻意编排、删减史料得出来的史论更是不堪一击。当然,原本可能发生的未必更好,正在发生的也未必更坏,关键是首先应该把历史视为一种存在,然后才当作是呈现或表达。
不过,说到想象的大胆、细节的严密、文笔的酣畅、写实与迷幻的交融以及人性的复杂与闪光,在《1984》之外,我倒是推荐读者去读读英国作家罗伯特·哈里斯的名作《祖国》。“秘密一旦泄露,就像强酸一样,一路腐蚀到底”,谈论这些未曾发生的一切时,历史学的精度更高,但文学的力度或许更大。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证券分析师)
多位西方知名学者反思历史决定论与科学决定论,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和新颖的切入角度,考察350年间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中蕴含的各种可能性,假设和想象历史发展的另一种方向。在严谨细致的求证探索下,作者们梳理出潜藏在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背后的种种决定性与偶然性因素,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与验证当下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法则,努力回复历史的真正面貌。
《虚拟的历史》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著
译者:颜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一周书情
《红色账簿》
作者:马祥林
出 版 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4-1
相对弱小的在野党,如何打败了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不拿薪饷的军队,如何战胜了拿着薪饷的军队。全景展示中共革命史中的货币战争,揭秘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至1927年的“创业史”破译红色革命的财富密码。
《叫魂》
作者:(美)孔飞力
译者:陈兼,刘昶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4-1
中国千年帝制时代,乾隆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错地暗。本书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故事贩卖机》
作者:(美)斯蒂芬·金
译者:谢瑶玲,余国芳,赖慈云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2-1
“假如我将在黑暗中吻你,那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只因为你是我的爱。” 作者金,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
《东京散步》
作者:(法)夏福埃
译者:吴晓秋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个性画家离家6千英里,在东京居住了6个月,骑着一辆主妇型自行车,带着一把折叠椅,向城市的沥青路出发,开始了一段领略东京生活的独步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