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关键词:机电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以操作岗位为主,既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又得有较硬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企业需求,现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实践,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有关探讨。
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向教学领域转化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职业学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技能竞赛给职业学校创造了机会与企业接触,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入手,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再根据企业需要,设计课程模块。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
中职学校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各行业所需企业的人才,最终使学生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所以学校对专业的设置就得和企业挂钩。在技能大赛中紧扣市场需求,密切关注企业的动向,再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口培养技术性的人才。因此,要实行校企合作,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将学校融入到企业中,将企业的理念和管理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合作。我校机电工程系近几年坚持与企业合作,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基地问题,而且让理论课教师接触到很多新技术、新设备,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3.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三、实施中高职衔接贯通
随着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牵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采用“3+2”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授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毕业后发放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聘。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在通过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技能大赛,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不同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实训内容,增强学生个性化的实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训。例如:机电工程系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钳工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电力拖动》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观看视频,再进行实践锻炼,对学生分阶段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五、借鑒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探索我国职业教学教学,引入“双元制”模式对职业教育改革,对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双元制”,即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它要求使实训者具备在某工作岗位上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实施工作假话和独立评估工作计划锁需要的各种能力。
六、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特制定我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1.改善资源应用的环境
(1)逐步改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等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分步添置更多的电脑及各种信息化教学软件等。
(2)建立校本资源库。要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积极开发校本资源,积极收集整理各组各级优质教学资源补充到学科教学资源库中,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科学分类。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站建设,使数字资源的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提高使用效率。
(3)做好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支持和资源的科学管理工作。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更加贴近学校教学实际的光盘资源,组建信息化资源网站,链接更多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2.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学校将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进程中,硬件、技术是基础,应用是目的,而教师是应用的载体和保障。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都是动态的,是由教师作为主导來实施的,所以首要任务是培养教师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将通过观摩一些带有先进性教学理念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示范课对他们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无形”到“有形”的启发。
(2)组织网络教研活动。规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上课和参与网络教研的必要次数,指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学会通过网络参与教研活动,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教研研讨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说课、网上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点评教学案例、解答教学问题、积累学科资料等,通过教师QQ群、电子答疑、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拓展教师合作交流的空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促进团队的共同提高。
(3)开展信息化教育专项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多媒体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根据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比如:电子备课、课件制作、电子教案设计、关于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教学反思或论文等),使教师的基本技能更加过硬,钻研、把握、设计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我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市级及市级以上的课件比赛。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方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希望全校职教战线的同志们,为把我校职业教育办成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教育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鲁道夫·普法伊费尔著,傅小芳译.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谢定生 龙筱刚
关键词:机电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以操作岗位为主,既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又得有较硬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企业需求,现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实践,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有关探讨。
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向教学领域转化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职业学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技能竞赛给职业学校创造了机会与企业接触,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入手,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再根据企业需要,设计课程模块。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
中职学校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各行业所需企业的人才,最终使学生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所以学校对专业的设置就得和企业挂钩。在技能大赛中紧扣市场需求,密切关注企业的动向,再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口培养技术性的人才。因此,要实行校企合作,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将学校融入到企业中,将企业的理念和管理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合作。我校机电工程系近几年坚持与企业合作,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基地问题,而且让理论课教师接触到很多新技术、新设备,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3.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三、实施中高职衔接贯通
随着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牵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采用“3+2”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授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毕业后发放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聘。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在通过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技能大赛,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不同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实训内容,增强学生个性化的实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训。例如:机电工程系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钳工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电力拖动》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观看视频,再进行实践锻炼,对学生分阶段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五、借鑒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探索我国职业教学教学,引入“双元制”模式对职业教育改革,对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双元制”,即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它要求使实训者具备在某工作岗位上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实施工作假话和独立评估工作计划锁需要的各种能力。
六、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特制定我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1.改善资源应用的环境
(1)逐步改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等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分步添置更多的电脑及各种信息化教学软件等。
(2)建立校本资源库。要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积极开发校本资源,积极收集整理各组各级优质教学资源补充到学科教学资源库中,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科学分类。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站建设,使数字资源的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提高使用效率。
(3)做好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支持和资源的科学管理工作。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更加贴近学校教学实际的光盘资源,组建信息化资源网站,链接更多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2.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学校将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进程中,硬件、技术是基础,应用是目的,而教师是应用的载体和保障。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都是动态的,是由教师作为主导來实施的,所以首要任务是培养教师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将通过观摩一些带有先进性教学理念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示范课对他们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无形”到“有形”的启发。
(2)组织网络教研活动。规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上课和参与网络教研的必要次数,指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学会通过网络参与教研活动,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教研研讨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说课、网上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点评教学案例、解答教学问题、积累学科资料等,通过教师QQ群、电子答疑、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拓展教师合作交流的空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促进团队的共同提高。
(3)开展信息化教育专项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多媒体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根据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比如:电子备课、课件制作、电子教案设计、关于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教学反思或论文等),使教师的基本技能更加过硬,钻研、把握、设计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我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市级及市级以上的课件比赛。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方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希望全校职教战线的同志们,为把我校职业教育办成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教育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鲁道夫·普法伊费尔著,傅小芳译.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谢定生 龙筱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