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c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认同感是个体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态度和行为。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是较理想。文章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因素分析研究,提出了增强他们职业认同感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职业认同感 农村中小学教师 民族地区 增强 思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们对教育职业的认同感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朝着社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来教师职业是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的职业,但在这个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行业里,教师们的职业认同感并不高。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显示,有大约有六成多的农村在职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做教师,这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更是不容乐观。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研究分析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各种因素,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感,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职业认同与教师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接受所从事职业的目标价值及社会职责,并能够用职业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职业认同是建立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并伴以一定的情感体验。只有个体在职业岗位上经过了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才能达到职业认同。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受学校内外和教师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古德森Goodson, I. F ,寇勒Cole, A. L.)。它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是个体对工作态度的情绪体验,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般与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待和评价呈正相关,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职责乃至职业规范、教学行为和工作环境等非常熟悉和认可的基础上形成的。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积极努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不断的教育实践经历,使得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认识的正确性,并把这种职业认同感作为自己行为的动力,形成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满腔热情和忘我执着的敬业精神。
  2.影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2.1 职业压力大,薪酬较低。
  整个社会对财富价值、专业价值认同的专一化,是社会价值认同的文化缩影。教育是公众最为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给予了教育高度的社会关注。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各种考核多、学生的升学率;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来自家庭、个人发展,子女教育、医疗的压力。甚至遭受不理智的学生或家长的谩骂和殴打等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再则,相对社会其他的行业,教师收入较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奖金福利基本没有。这些压力的增加,无疑会逐渐消磨对职业的认同感,而当他们知觉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平衡时,教育工作的热情就会慢慢的消退和衰竭,会加快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以至于降低对职业的认同感。
  2.2 办学条件和工作环境差。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比较少,教育信息技术使用频率较低。比如广西的壮族、仫佬族、京族、毛难族在我国是特有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途远,一些日常的教学条件难以保障。给国家和社会办学和学生上学的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教师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拿出部分资助学生。
  2.3 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不足。
  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每个教师也如此。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条件,人际交往圈子小,信息不通畅,加上工作压力大和薪酬收入低、福利待遇差等因素,觉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景暗淡。虽然他们转行的意愿并不强烈,但都渴望转入条件、环境更好的学校工作。因此,优秀教师流失现象较难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
  2.4 弱化自己的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一定程度影响教师的情绪、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较差的工作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的自我评价上,与城市学校相比普遍偏低,对自己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能力的评价也缺少自信,表现出教学效能感的弱化的状况。而且,他们还安于现状,不会自觉地去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甘心成为处于技艺层面的“教书匠” 。
  2.5 不正确的归因模式。
  归因是指个体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知觉和推断过程。教师对工作成败结果的正确归因,能够激发个体积极的工作动机。归因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结果的归因存在着稳定的倾向和个体差异。具有消极归因模式的教师,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出现归因偏差,加大了自己的压力。具有积极归因模式的教师,成功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外因的作用,失败时能客观分析原因,找到新的方向,减少压力,从而体验到内心的满足感,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3.增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3.1 提高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幸福感。
  社会对于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是教师工作动力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即高的社会支持度引起的职业倦怠感相应就低,反之亦然。因此,国家、社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予以关注,加大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力度(如增加教育投入,政策倾斜),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会使教师们体验和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获得职业幸福感,从而喜欢、认可和赞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形成内在的职业认同感。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社会途径。   3.2 改善工作情境,提高职业满意度。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社会期待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做的越来越好。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等因素,使他们从事着这个职业,却难对它说“我爱你”。因此,政府要为教师营造一种尊重的社会氛围,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能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他们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报酬与福利、个人的兴趣、发展的前景等方面感到满意,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乐趣,从而减少心理不平衡感,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最终稳定教师队伍。
  3.3 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教师群体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在进行评价管理时还应给教师一定的宽松环境,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应该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工作效能的做法,实行多元化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评价相统一,重视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评价,体现人文关怀,把他们从高压中解放出来,才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惩激励,关爱激励,信任激励等形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灵感。而自我激励是激励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每个教师都有追求自我成长和成就的需要,学校满足了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工作,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达到满足个人的需要。
  3.4 调整认知,自觉的职业认同。
  面对压力,教师自身也要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要正确合理评价自己,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实现,会引起紧张和压力。为自己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制定合适的职业目标,才能体验到目标达成过程的快乐,为喜爱并以从事教师职业而自豪,能够成功的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困境与压力,增强工作信心,对自己的教师职业能够从内心产生认同感。
  3.5 以专业发展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观念。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主流,教师的态度和观念因素,成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教师对专业发展不是那么迫切。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应该致力于教师的态度和观念的改变上,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校专业发展环境,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增强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教师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自觉地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还有利于提高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民族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 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3] 郑桂芳.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 [J].教师教育研究,2011.5.
  [4] 文萍.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生物新课程改革.对ATP这一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深入浅出、设计新颖,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 “ATP”一节 实践 效果  针对生物新课程改革,对ATP这一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深入浅出、设计新颖,充分体现了自
期刊
【摘要】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①情境迁移,唤醒学生情感积累;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③担当角色,激发兴趣移情入境;④范读激思,以情激发学生之情;⑤体态提示,调动多种感官激情;⑥抓提示语,体会人物心中之情;⑦揣摩比较,自悟词中蕴含之情。  【关键词】指导学生 有感情 朗读课文  古语说:“感人
期刊
【摘要】人的记忆品质不同,但也不是天生注定一成不变的。遗传的素质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特别是教育是起主要作用的。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记忆力 教学方法 不同阶段 形象记忆  人的记忆品质不同,但也不是天生注定一成不变的。遗传的素质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特别是教育是起主要作用的。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提
期刊
【摘要】语文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形式有概括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跟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中段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
期刊
【摘要】加强学法指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我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特殊的学习方法。①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法指导的前提;②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学法指导的关键;③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法指导的归宿。  【关键词】学法指导 学习兴趣 数学阅读能力 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断地加强。只要教师加以引导,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研究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更好。我们都知道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审题找准数量关系、做题中培养逻辑思维、辅助解题手段的巧妙运用、变式训练四个方面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方法 解题能力 应用  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解答应用题,不仅能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今后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小
期刊
【摘要】数学教师应当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抓住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充分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概括、抽象、内化,形成数学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提高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有实效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具体反映,是从数学的
期刊
【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双语教学 现状分析 相关对策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认字识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