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形式有概括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跟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中段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学段。概括是中年级语文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通过研究,学生初步掌握了概括段意能力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中段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 概括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是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中主要内容等策略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怎样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概括段意能力呢?
1.知道概括段意的要求
1.1 让学生知道概括段落大意要完整。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反复强调的就是概括的段意要完整,不要把内容遗漏。有些段落课文文字较长,但层次很清楚,不过,学生不容易把握住主要内容。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出层意,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层意概括出段意。
1.2 让学生知道概括段意要简要。 强调了完整,很多学生概括出的段意就变得冗长,罗嗦,做不到简明、扼要。怎样让学生把握住“简要”呢?在教学时,要采用比较选择。例如,让学生回答后,随机打出两种不同语句的段意,然后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孩子明白,概括段意时,要用简要的语言把主要内容交代清楚,交代完整,没有必要在段意中作详细的描绘。这样指导后,再让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试着写几段的段意,学生慢慢地也就会举一反三了。
2.交给概括段意的方法
2.1 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文章是一句句话组成的。在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理解句子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理解句子的能力。怎样才算读懂句子呢?基本要求有三点:懂得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语;了解句子中各部分的关系;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中所含的思想感情。
(1)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意思。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语只有一个或几个,这就是句子的关键(或重点)词语。我们如果能抓住它,剖析明白它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用缩句法理解句子意思。理解长句子就得用这种方法。句子一般由“谁(或什么)”和“做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构成,如果能通过分析结构,先抓住“主干”,剔去“枝叶”,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就能掌握句子的意思。例如,“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公交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爷爷;干什么——等待公交车。缩句后就成为:“老爷爷等待公交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2 抓过渡句理解段意。《赵州桥》就是老师们钟情的一篇课文。不是语文老师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多么的热爱,也不是《赵州桥》有多么的辉煌,主要就是《赵州桥》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清晰。比如《赵州桥》中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也是统领全篇的核心,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坚固的证据就是在永济河上架了有一千三百多年依然不跨;美观的证据就是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2.3 串连法(串连层意、句意、关键词)。该种方法适用于段中无重点句,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2.4 根据中心句归纳段意。如,松鼠就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总是在树枝上跑来跑去,互相追逐嬉戏,精巧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机警地转动着。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午如同搽过油,摸上去细腻而柔软。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它小巧玲珑,格外讨人喜欢。这段的段意一看就知道是“松鼠就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2.5 综合法。综合段意归并 一篇文章都由许多段落组成,我们可以通过概括段落大意,然后串联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文章段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段,一种是逻辑段。概括段落大意,指的是逻辑意义上的段落。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明晰作者写作顺序,找出分段依据,归纳出每段大意,然后把段意进行归并串联。在归并时,要对归纳的段意进行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意思的内容,句与句之间要用恰当的过渡词进行衔接,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3.效果与思考
3.1 效果。通过探究,学生初步掌握了五种概括段意能力的方法:摘句法、串连法、取舍法、缩句法、综合法。并且提高了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根据每期末,学生期中质量调研的卷面分析,学生就上能够按照五种概括段意能力的方法概括段意段意。概括能够“扼要”或“精简”,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3.2 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各年级段是依据总目标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低年级概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主要落实到口语交际中,即“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口语交际中“听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到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要求就上升为“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中高年级是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段。再看中、高年级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由此可见,中年级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万扣.《现代文阅读中概括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研究》,1999 年第 9 期.
[2] 徐廷坤.《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概括能力》《教研天地》,2001 年第 5 期.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 概括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是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中主要内容等策略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怎样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概括段意能力呢?
1.知道概括段意的要求
1.1 让学生知道概括段落大意要完整。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反复强调的就是概括的段意要完整,不要把内容遗漏。有些段落课文文字较长,但层次很清楚,不过,学生不容易把握住主要内容。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出层意,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层意概括出段意。
1.2 让学生知道概括段意要简要。 强调了完整,很多学生概括出的段意就变得冗长,罗嗦,做不到简明、扼要。怎样让学生把握住“简要”呢?在教学时,要采用比较选择。例如,让学生回答后,随机打出两种不同语句的段意,然后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孩子明白,概括段意时,要用简要的语言把主要内容交代清楚,交代完整,没有必要在段意中作详细的描绘。这样指导后,再让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试着写几段的段意,学生慢慢地也就会举一反三了。
2.交给概括段意的方法
2.1 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文章是一句句话组成的。在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理解句子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理解句子的能力。怎样才算读懂句子呢?基本要求有三点:懂得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语;了解句子中各部分的关系;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中所含的思想感情。
(1)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意思。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语只有一个或几个,这就是句子的关键(或重点)词语。我们如果能抓住它,剖析明白它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用缩句法理解句子意思。理解长句子就得用这种方法。句子一般由“谁(或什么)”和“做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构成,如果能通过分析结构,先抓住“主干”,剔去“枝叶”,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就能掌握句子的意思。例如,“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公交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爷爷;干什么——等待公交车。缩句后就成为:“老爷爷等待公交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2 抓过渡句理解段意。《赵州桥》就是老师们钟情的一篇课文。不是语文老师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多么的热爱,也不是《赵州桥》有多么的辉煌,主要就是《赵州桥》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清晰。比如《赵州桥》中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也是统领全篇的核心,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坚固的证据就是在永济河上架了有一千三百多年依然不跨;美观的证据就是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2.3 串连法(串连层意、句意、关键词)。该种方法适用于段中无重点句,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2.4 根据中心句归纳段意。如,松鼠就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总是在树枝上跑来跑去,互相追逐嬉戏,精巧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机警地转动着。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午如同搽过油,摸上去细腻而柔软。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它小巧玲珑,格外讨人喜欢。这段的段意一看就知道是“松鼠就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2.5 综合法。综合段意归并 一篇文章都由许多段落组成,我们可以通过概括段落大意,然后串联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文章段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段,一种是逻辑段。概括段落大意,指的是逻辑意义上的段落。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明晰作者写作顺序,找出分段依据,归纳出每段大意,然后把段意进行归并串联。在归并时,要对归纳的段意进行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意思的内容,句与句之间要用恰当的过渡词进行衔接,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3.效果与思考
3.1 效果。通过探究,学生初步掌握了五种概括段意能力的方法:摘句法、串连法、取舍法、缩句法、综合法。并且提高了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根据每期末,学生期中质量调研的卷面分析,学生就上能够按照五种概括段意能力的方法概括段意段意。概括能够“扼要”或“精简”,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3.2 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各年级段是依据总目标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低年级概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主要落实到口语交际中,即“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口语交际中“听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到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要求就上升为“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中高年级是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段。再看中、高年级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由此可见,中年级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万扣.《现代文阅读中概括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研究》,1999 年第 9 期.
[2] 徐廷坤.《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概括能力》《教研天地》,2001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