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圆融性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徽省地域舞剧在吸收了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民俗风情的滋养,将自身的文化社会功用不断扩大,逐步促进自身和城市文化发展走向圆融。
  关键词:地域舞剧  城市文化  民俗  舞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19-03
   安徽舞劇自1955年《刘海戏金蟾》的诞生步入了新纪元,半个世纪以来,安徽舞剧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促进着艺术研究领域中的“文”与“舞”两大命题的双向融合。随着文化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逐渐趋于圆融。安徽舞剧色彩丰富,以“红”“黄”色彩为主流。这种带有本土色彩,又具有民族和时代精神的舞剧,在与城市文化的共融中,为城市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与弘扬的作用。地域文化是安徽舞剧创作的重要源泉,旨在以地域文化资源为舞剧选材,在文化与舞剧的碰撞中,实现“文”与“舞”两种文化特质的交融。安徽舞剧的主要类型之一就是地域舞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地域舞剧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会加强群众地域文化自信,打造城市文化符号,促进城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带动民俗学发展,并通过舞旅融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上表明,地域舞剧在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一、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加强群众地域文化自信
   从文化学角度纵览安徽省的地域文化在舞剧中的体现,会发现安徽省整体文化自信态势可观,而各个城市的群众地域文化自信度则不尽相同。尤其体现在省会和部分长江以南区域的城市与皖北地区,相较而言,从舞剧对地域文化的发掘程度来说,前者发掘度较高。不论是何种艺术种类,都不能否认其在增强群众地域文化自信上的功用与价值。而舞剧作为舞蹈的高级表现形式,依托于地域文化的创作,在舞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对受众的心灵层面的冲击和引导作用尤为明显。所以地域舞剧的发展对于群众地域文化自信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回归到安徽地方舞剧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城市在逐步发掘舞剧的更多方面,使舞剧在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的城市舞剧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没有完全得到开发与利用,一旦对这些资源进行发掘创新,将会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比如亳州,一向以药都之称享誉全国,在文化艺术方面开发的空间较大。近年来亳州的哑舞剧“大班会”得到保护与开发,加之亳州市的宣传推广,使得亳州地区各界人士的地域文化自信大幅提高。2020年 1月,亳州学院音乐系召开了关于亳州传统舞剧“大班会”创演研座谈会,对“大班会”舞台复原与传统形式的差异性、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平衡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会议对哑舞剧继承、宣传、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从政府角度来说,亳州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有效地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哑舞剧“大班会”就在其中。2019年10月31日晚,在安徽省亳州剧院,演员表演了大型哑舞剧登楼子“大班会”《拉秦桧》,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大班会”深深植根于民间丰厚沃土,汇聚浓缩了浓郁的民俗元素,用貌似封建迷信的表现形式,寄托人们内心对现实的探究和诉求,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深深打动观众,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独特的亲和力。“大班会”舞剧中所传达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崇尚,对人性之恶进行鞭挞。在学界的研究,政府的保护,非遗的传承中,亳州的“大班会”有了很深的群众基础,在文化的潜意识作用里,让群众在对舞蹈的欣赏中,将自身与城市相交融,扩大舞蹈主题对自身心灵的浸润,从而将这种真善美化为自身对城市文化的印象,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城市文化在优秀传统精神中实现升华。安徽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舞剧代表作如《冬兰》,题材来源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事迹。山村姑娘冬兰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失去了爱人,失去了生命。编剧从细节出发,以舞传情,前后呼应。冬兰在面对敌人的压迫中,毅然盘起了发髻,这个动作既代表着她对姑娘时代的告别,也代表着一种坚定的决心。最后冬兰牺牲时,爱人大石解开了她的发髻,这一动作,将冬兰送回了曾经,而后一句妈妈,将冬兰的信念与热爱,一瞬间呈现在舞台上,实现了圆融,舞剧也在不同时空的交叉中走向了圆满。以安徽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舞剧,丰富了城市文化精神,融入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百折不挠、奋勇当先的精神元素。以此为基础打造的舞剧,既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又加强了群众地域文化自信,实现了文艺走向群众,群众拥抱文艺的和谐文化艺术氛围。
  二、民俗入舞—多元素助力城市文化发展
   地域型舞剧在选材上主要依托于地方历史型及人文型素材,当然,和人文型舞剧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这一点并无大碍。最终需要明白的是,历史事迹或是人文因素,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隐含在素材内的民俗文化很难去具体体现。在舞蹈表达和文学表达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即动作传达与语汇表达。安徽省的地域舞剧,在语汇表达上主要包含了地方方言和地方戏曲等语言要素。动作的传达除了特定的舞蹈动作外,还融入了非遗元素,比如黄梅戏和花鼓灯的舞蹈元素,展现了地域舞剧的身体美学。需要强调的是,回归到艺术鉴赏领域的“雅”与“俗”的论题。这里的“俗”,是民间风俗的建构因素,包含着民间文艺生活化的演变。安徽舞剧的一大特色在于能巧妙地将“雅”的艺术美在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实现圆融,这种“雅”主要指精神文化的追求与高洁的理想信念的折射。
   从民俗入舞的角度细化来说,安徽省的地域舞剧需要打磨“舞剧文学”,旨在发挥舞剧叙事性的文学价值,而文学价值里,能反映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就是民俗。所以安徽舞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关联到叙事性的表现时,比如地方的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等,为了更好地展现与还原特定时间背景的情况,可根据创作背景选择符合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将其编排进舞剧之中。比如彰显淮河流域风土人情的舞剧作品《摸花轿》,本土的情歌,本土的风俗,本土的表演形式,主题鲜明,叙述完整。这样的创作与编排使得地域舞剧在文学性和叙事性上更为严谨,也更贴合地域舞剧本身的内涵。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安徽的地域舞剧融合民俗要素,是拓展地域性民俗发展形态的表现。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必不可少且具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域舞剧提供养分,地域舞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宣传了城市文化,还激活了民俗文化,这里面时常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来,比如黄梅戏艺术、花鼓灯艺术、庐剧艺术等都在舞剧中得到了宣传与弘扬。在进入非遗后时代后,人们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了保护与传承,非遗融入地域舞剧是艺术文化提升自身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俺爷爷的花鼓灯》《玩灯人的婚礼》等。安徽地域舞剧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做到雅俗共赏,面向群众,要在安徽地域发展史中梳理民俗的发展脉络。地域舞剧所涉及的民俗文化要有历史,有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与舞蹈相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民俗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可以将其进行多种形式地演绎,但不可为了发展而刻意过度虚构。
   三、舞旅融合,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融性日益凸显。舞旅元素可以与城市文化达到融合发展。其主要优势在于,舞剧自身包含了原生态化、文学化的特质,再辅以叙事性的艺术传达,使人们在旅游中通过舞剧直观感受该城市的文化。
  舞旅融合是在探寻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这种实践依托于舞剧自身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精神价值内化,将身体语言外化,最终放置于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文化艺术的动态生成与表演。比如黄山的舞剧《徽韵》,在素材上,选择了黄山四季之景,融合七仙女的爱情传说,展现历经风雨后的“徽商”精神,更有反映国粹“京剧”是由“徽班进京”演变而来的真实史料故事。全剧共分五幕,在剧本的脉络中相互关联。通过宏观的背景渲染,运用舞蹈、现代徽剧、京剧、花鼓灯、杂技等多种表现手段。这种舞剧表演方式,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又能够通过富有舞台感染力的形式留住游客,使游客既能观景,又能观演,在旅游中感受不一样的城市文化传达方式。利用舞剧的形式,在舞台之上,形成城市的微观世界,展现城市的文化历史和民俗特色,用文化艺术丰富旅游内容,从而增加客源,提升旅游效益。这便是舞旅融合对于城市文化经济的促进作用。舞旅融合是必然趋势,是舞剧在现代社会提升自身价值多样性的方向。在安徽落实乡村振兴的路上,地域舞剧具有很大的潜力。从文化角度来说,地域舞剧可以展示地方历史与文化,起到宣传弘扬地方文化的效果;从经济角度来说,舞旅融合又可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振兴。
   四、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共融的反思
   在当前阶段,安徽的地域舞剧的精神文化与市场化已经趋于融合,舞旅融合即为该现象的映射。这种映射,回归到中国古典哲学的论题中,便是“度”的问题。安徽的地域舞剧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纵深化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阶段,地域舞剧对弘扬与宣传城市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舞剧创作的本心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避免剧本创作的功利性与过度市场化。舞剧中折射的城市文化应该是经得起历练、受得起打磨的文化。城市文化要具备凝聚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因为城市文化对群众的引导作用巨大,所以在地域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民俗并非低俗,仔细分辨筛选地域文化的优秀组成元素,和舞剧共融共生,成为文化引领的艺术精品。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曾在中国舞剧艺术研讨会中提出:中国舞剧的作品产量堪称世界第一,而在中国舞剧艺术如此快速的发展下,能为后人留下多少作品?这一提问无论安徽舞剧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体悟与反思。
   安徽的地域舞剧作品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巾帼英雄—《冬兰》,(凤阳)“小岗精神”时代印记—《厚土》,时代悲歌伶人绝唱—《徽班》,(金寨)革命远征筑梦之途—《立夏》,(马鞍山)梦回唐朝诗舞交融—《李白》等。这些舞剧都已成为时代的佳作,接下来安徽的地域舞剧能否在全国地域舞剧的浪潮中出精品,出特色,是亟需思考的。从剧本创作上来说,要勇于尝试,拓展新的表现形式;并且要积极探索地域性的舞蹈语言,比如中庸化的徽州舞蹈语言等都可以借鉴吸收。此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舞剧自身的价值追求。安徽省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给舞剧创作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避免过度量化,在精品化的同时,将价值追求内涵化深入化,初心与使命相结合,追求永恒的文学艺术价值,反映时代价值,从而使舞剧具备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性情的能力。可借鉴各省市优秀地域舞剧作品,如云南的《阿诗玛》《茶马古道》《云南映象》;北京的《情天恨海圆明园》;辽宁的《珍珠湖》《梅兰芳》;吉林的《人参女》《长白山天池的传说》《阿里郎·花》;黑龙江的《渤海公主》《乌苏里传歌》;广东的《星海·黄河》《虎门魂》;河南的《风中少林》等。这些舞剧成为城市文化的推广者、宣传者,将地方的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神话传说等用舞蹈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安徽省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圆融发展的同时,透视其中的薄弱环节会发现,舞剧编排的创新性有所缺失,舞剧理论批评不足,舞剧本体缺乏延伸性发展。随着安徽艺术学院的发展,以及安徽省其他艺术学校和各级的歌舞剧团的发展,为安徽省地域舞剧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动力与潜力。只有将安徽的地域舞剧在理论与实践上协调发展,补足短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功用,让城市发展与艺术文化圆融共生。
   五、结语
   安徽省地域舞剧伴随时代而发展,为安徽省的地域文化发展与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文化视域下舞剧的使命与担当。在安徽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趋于圆融的基础上,需要继续打造地域舞剧精品,做走进人民群众的艺术,将安徽的地域文化在舞剧中得以弘扬,助力安徽省整体的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源.安徽舞剧发展分期问题[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10-114.
  [2]许薇,刘海栋.当传统文化题材与剧院艺术生产成为CP——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J].舞蹈,2020(01).
  [3]龍源.安徽舞剧发展历程研究(1955—2018)[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
  [4]于平.中国舞剧发展格局的新想象[N].中国艺术报,2018-02-28(003).
  [5]罗斌.新中国舞剧及其精神[J].艺术评论,2011(01).
  [6]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舞蹈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促进舞蹈教育的同时,把思政教育渗透给学生。结合知识技能的讲授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完成教学的育人目标中,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如何促进红色舞蹈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材进行详细地解读,认真设计教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探讨将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
期刊
摘要:甘肃皮影艺术作为优秀地方文化的代表,囊括本地乡村社会特有的思维形态、审美取向、文化艺术,是陇上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也是中国优秀农耕文化一体多元化的重要构成。自2005年起甘肃各地皮影先后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以文化振兴乡村的态势逐渐形成,以环县为代表的皮影乡村振兴生态链也成为文化振兴的优势路径。本文以甘肃皮影音乐为切入,讨论皮影活态传承下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振兴战略,以期拓宽文化遗
期刊
摘要:校本课程应立足某校,多学科融合意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二者相结合开发出该校本课程,一改传统校本课程的“独脚”性,必然耳目一新。新在教学内容多元化、形式体现新视角、师生接触零基础、课堂呈现大容量上,这也正是该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所在。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 校本课程 多元化 新视角 零基础 大容量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094-03
期刊
摘要:拦路歌是侗族拦路时所唱的歌曲,以大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顶洞村拦路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文化生境、歌曲形式及音乐形态,对拦路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侗族 拦路歌 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12-04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以贵
期刊
摘要:易卜生是19世纪至今欧美剧坛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海上夫人》作为易卜生后期创作的作品代表了象征主义的戏剧风格,本文将对《海上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梨达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在象征主义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易卜生 《海上夫人》 象征主义 自由意志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01-04   易卜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探讨和渗透着自由
期刊
摘要:“乡愁”,一个柔情又具有文学色彩的字眼,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指人们对过去乡土文化的一种怀念之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难以言说的乡愁寄托到歌曲与电影之中,电影中的音乐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李叔同的作品《送别》,能够表达出离愁别绪与浓浓的乡愁,本文以时间为轴,分析《送别》在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让子弹飞》《厨子戏子痞子》《芳华》中不同场景的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指示,落实立德树人成为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常常与德育紧密联系,但常常与学科教学割裂。殊不知,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课程育人应当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环节和常态表现。本文通过对立德树人在音乐教学中“缘”与“路”的探究与论证。  关键词:立德树人 音乐教学 实施依据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唐代曹柔发明的减字谱是其特有的谱式,该谱式特点之一是无法记录精确的节奏,故产生了古琴曲无节奏的误解。笔者通过本文,简述一千多年以来的古琴谱节奏记录方式,用以体会古人心意。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古琴 减字谱 节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04-05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期刊
摘要:高校的美育教育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艺术普及效果显著。合唱艺术,由于其群众性强、参与度高、影响力广,在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高校艺术普及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本文以笔者工作的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学员队为案例,总结并探索合唱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美育教育 艺术普及 合唱 学员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爱”,作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追求,作为“五四”时期文艺界的积极主题,始终处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创作的中心位置,以期通过“爱的教育”实现他“美育”和“启蒙”的理想。在他看来,“爱”并非僵化的概念,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超越性的体现,是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精神力量。“黎锦晖笔下的‘爱’,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①虽已成共识,但“爱的内涵”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和内在思考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这个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