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引发的非暴力行动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处处皆有。但若想面对它,必须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地位最低微的人。”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是他的思想震撼了世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双臂也许瘦弱,但是他撑起了无数人的意志;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命不算轰轰烈烈,却取得了比轰轰烈烈更大的成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甘地。
  甘地(1869.10.2—1948.1.30),被尊称为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在早年时候就树立了非暴力不合作行动的思想,在南非领导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回到印度后,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lolent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当时是印度的一个土邦,今属古遮拉特邦管辖)的印度教家庭,他的全家都是印度教的虔诚信徒。他的父亲卡朗昌德·甘地,又叫卡巴·甘地,是当时的土邦首相,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十三岁时,甘地与和他同岁的加斯杜白成婚。1888年,也就是在他十九岁的时候,甘地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回国后,他取得了英帝国的律师资格。他试图在孟买作为律师工作。但是工作没有任何起色,甘地还因为常常在工作中看到一些无辜的佃农被压榨而感到痛苦。1893年4月,波尔班达有一家弥曼银行写信给他的哥哥,提出让甘地去南非帮助他们打官司的提议,计划时间不会超过一年,报酬也适中,于是甘地踏上了去南非的旅途。正是南非的经历,让甘地认识到了人和人之间的歧视,让他下定决心和这种不平等现象斗争终生。
  到达南非之后,甘地马上感觉到南非的人们对印度人有一种不礼貌的歧视,让他感到说不出的难受。他的同事在带他去法院的时候,法庭庭长竟然让他摘下头巾。他出于宗教习惯立刻拒绝了,并且离开了现场。之后同事向他解释为什么让印度人摘头巾,同事说,印度人在南非是被分成好几派的,在法庭上那些穿着伊斯兰教服装的人可以戴头巾,但是其他的印度人则要照例摘下头巾。甘地认为戴头巾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印度人如果被迫摘下头巾,无异于忍受了一场耻辱。于是他给报馆写了一封信谈论这件事,为他自己在法庭里戴头巾辩解。这个问题在报纸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则被描写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来客”。有人支持他,也有人严厉的批评他的冒昧。事实上自那之后他在旅非期间差不多一直戴着头巾。
  头巾事件过了不久,甘地作为律师代表被派往另一个城市,工作人员给了甘地头等舱车票。上火车之后本来一切正常,晚上九点左右,一个乘务员过来询问甘地是否需要改成卧铺,甘地说:“不要,我自己有铺盖。”乘务员便走了。可是跟着便未了一个乘客,从头到脚打量了甘地一番,他看着甘地是一个“有色人种”,便一脸不悦离去,但他很快带了一两个官员回来,面对甘地,他们什么都不说,这时候又未了另一个官员对甘地说:“跟我未,你必须到别的车厢里去。”
  “可是我有一张头等舱车票啊。”甘地辩解说。
  “那不算数,”另一个反驳道,“我告诉你,你必须到别的车厢里去。”
  “我告诉你,他们在杜尔班就准许我坐这个车厢的,我一定要坐到目的地。”
  “不行,”那个官员说道,“你必须离开这个车厢,不然我只好叫警察推你出去。”
  “好,你去叫吧,我绝对不能自动出去。”
  警察果然未了,他拉着甘地的手,把他推出去,他的行李也被扔了出来,他不肯坐到别的车厢里去,火车也就开走了。他到候车室里面坐着,手里带着他的提包,其它的行李放在远处,由铁路当局负责保管。
  当时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开始想到他的职责,“我是应该为自己的权利进行斗争呢,或者干脆回印度?我现在所遭受的痛苦还是表面的,只不过是种族歧视的一种沉重的病症罢了。如果可能的话,我要设法把这病症根除,哪怕因此要遭受一些痛苦,我所寻求的神学不过是要把种族偏见加以消除罢了”。
  于是他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在之后的时间中致力于消除对于印度人种族歧视的公民权利运动,他根据印度教教义和哲学深意,采取非暴力的运动形式进行抗议和游说。在此期间他吃了不少苦头,过程也十分曲折,但是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他秉承着一颗为权利平等而奋斗的心,在南非的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14年,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
  在南非的岁月是甘地作为一个社会政治活动家的形成时期。此时公民不服从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术开始形成。
  好像是一种习惯,说起印度,就会想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会想到甘地。他似乎总是那样的形象出现,身着白衣,光头,戴着一副圆眼镜,目光矍铄而明亮,脸上的笑容亲切而包容。这样一个平和的形象内心中竟然蕴藏着如此之大的力量,去战斗,去抗议,去带领人民争取权利,争取独立。而正是源于南非经历中遭受的这些歧视,在南非进行的这些公民权利运动,为这位平和宽容亲切又充满力量的“圣雄”甘地之后在印度的斗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1. Chardonnay(霞多丽):全球最受欢迎的白葡萄品种。它属于早熟、容易栽培、稳定性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产量品种,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凡表现,但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寒冷地区如夏普利区和香槟区,它的口感为高果酸、冰冷的矿石味道;而在美国加州和澳洲,它则有热带水果的浓香、柔顺的口感;此外陈放之后成熟的白葡萄酒如Le Montrachet、CortonCharlemagn
吕克·雅克是法国的著名导演,热衷于野生动物题材,代表作品有《狐狸和我》,还有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帝企鹅日记》。最近很偶然地看了这部久负盛名的纪录长片。《帝企鹅日记》史诗般地记录了帝企鹅种族的生死轮回,直观而生动地揭示了群体间的友爱和礼仪形式如何维持族类的生存。帝企鹅为了种族的延续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爱的执着和坚忍以及对群体秩序的忠诚,通过动人的画面得到完美的展现。  影片一开始,在轻盈亮丽的乐
挑战不可能  《挑战不可能》是中央电视台举全台之力重磅推出的超大型项目,通过一个个普通的选手,在舞台上进行超越常人极限的挑战,展示平凡生命的极致表现。节目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的一次探索之旅,是对生命潜能的开掘。它从人类最原始的“勇敢”出发,展现人们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而非仅仅单纯展示奇技和极限本身。  在2015年8月9日播出的节目中,44岁的意大利女潜水员克里斯蒂娜·泽纳托表演的“60秒鲨鱼催眠
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家公司为盲人朋友们研制了一款通过舌部的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高科技设备。它包括一副装有摄像头的眼镜,一个带有400个电极、像棒棒糖一样的口含设备。当使用者将口含设备放入嘴中时,摄像头将周围的情况按照不同的等级通过电流刺激舌部,使用户能够通过信号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位置等。这样可以让视力障碍者过上更加独立、品质更好的生活。当然,这只是对传统工具如拐杖、导盲犬等的一种辅助设备,目前并
我想要帮助每一个人,犹太人、非犹太人、黑人、白人。我们要彼此帮助。人类就应该那样。我们要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悲惨的。我们不要彼此憎恨。在这个世界中,地球家园是富有的,它能养育每个人。生活可以是自由且美丽的,但是我们迷路了。贪婪毒害了人的灵魂,并用憎恨阻隔了世界,一步步让我们走向血腥。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快了,但是又在封闭我们自己。工业时代只留给我们欲望。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愤世嫉俗,我们的聪明让我们冷酷无情
2018年2月15日,以叙说水俣病真相的小说《苦海净土》而闻名的作家石牟礼道子的追悼会在东京举行。约千人在她的遗像前默哀,表达对她的哀思。被作家池泽夏树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第一杰作”的《苦海净土》一书,不断再版,已然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石牟礼道子1927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天草郡宫河内——其父承包道路建设工程之地,“道子”这个名字就来源于预祝道路完工的祈愿。出生3个月后她便随父母移居至当时
《创世记》记载了古希伯来民族成长过程中的四代族长的生平故事。始祖亚伯拉罕为上帝献子以撒、以撒迎娶利百加、以扫为换取双胞胎弟弟雅各的一碗红豆汤让出长子权、雅各更名以色列,生子十二个,由此衍生出以色列十二支派……其中雅各第十一子约瑟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成长、成功故事,占据《圣经·创世记》后半部,“约瑟的故事”甚至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成长故事”。其中最具色诱与抗拒情节的“约瑟与波提乏之妻”成为约瑟抗拒诱
海牙邮电博物馆位于基伊街82号。它的前身是荷兰邮政总局于1952年创办的邮政博物馆,1998年改为邮电博物馆。它的更名,说明该馆的收藏品与展览内容由过去单营的邮政寄递、邮政金融、报刊发行与集邮业务这四大模块的馆藏展品扩展至使用有线电、无线电、电磁、光纤以及卫星发射等技术设备进行电讯通信活动的电信馆藏展品。也就是说,如今这家邮电专业博物馆将曾经分离为邮政与电讯这两大社会服务行业的各种业务重新综合成为
枪是世界武器库中的宠儿,尤其是特种枪,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特种枪”。是指那些为特殊用途设计、具有特别功能的枪。在特殊的战场上,它们使单兵的作战效能产生了质的飞跃,因而它们也格外引人关注。    毒伞枪    毒伞枪是供间谍用来暗杀的一种兵器。因为一些西方国家的男子,出门喜欢拿把伞作装饰,显得很有风度,所以这种枪的外形与普通雨伞相似,可以麻痹目标人物的警惕,掩护间谍的暗杀行动,令人防不胜
《洛奇》(《Rocky》)是一部电影,也是一段人生。在电影与人生的交织中,缔造了光影和现实的传奇。当我闭上眼睛,一幕幕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  美国有一座东部城市叫做费城,如果你询问当地人,“费城的标志人物是谁”,你可能会听到一个答案是艾弗森(原费城76人队队员),但是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奇”,一个从电影里走出的“真实”的人。  《洛奇》是一部系列电影,总共有六部,从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