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说高房价加剧贫富分化,当然可以举出类似“泥瓦匠,住草房”的例子:农民工进城是进城了,可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你关注过吗?我知道南美、南非、东南亚的贫民区,都是政府通路、通电、通水,由进城农民自己搭建的。国内的农民工自己搭搭试试?拆你没商量。看到大地震后能为灾民组装起那么多活动板房,我感动之余又想到,要是各个城市平时也能为进城农民工装点板房多好!因为,这事看来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想到或不愿做。为啥没想到或不愿做?没同情心呗。反正30年来,老看着工地上农民工们全部家当一个蛇皮袋子扛来扛去,拖儿带女地寄住在工棚或未完工的楼框里,比群租的“蚁族”还不如。对此,我一直看不下去,还没有见多不怪地变得麻木。一听到有人说廉价劳动力就应该如此廉价,还说这正是咱们的优势,我就误以为冷空气又南下了——说话人那口凉气,吹得我脊背凉飕飕的。金字塔我没登过,长城登过数次。作为奴隶劳动的两大遗产,我对这两个工程敬畏有加:为什么?因为“奴隶的劳动是最昂贵的劳动”!斯密说这话的良知,隔了上百年,我都能感到其暖意。这话包含的成本核算,隔了上百年都够我盘算。
但说“泥瓦匠,住草房”的表象,不如说高房价的实质。实质就是“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原本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房地产,反倒阻遏了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进程。不要说进城农民买不起房,中低收入的市民也买不起房了。不要说中低收入的市民买不起房,高收入的白领都买不起房了,房地产还不真的成了少数“有钱人的游戏”(黄孟复语)?老实说,如果房地产真的成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发生器”,成了阻遏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那么,它也就真的成了经济机体的毒瘤、癌肿,成了中看不中吃的金橘——广厦千万间,却不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金橘可称为国内的圣诞树。每年春节买金橘来扮靓门面的年俗,快从岭南传染至全国了。你还别说,对于拜金主义加攀比面子的人来说,金橘还真是个画饼充饥的好道具:硕果满树,似乎收获满树金灿灿的金豆子甚至金元宝到家了,感觉这一年下来,真没白干哇!然而,这年俗我干过一回再也不干了。为什么?因为搬回家一看,原来满树硕果全是被铁丝和尼龙线编造出来的,架空出来的。成语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的就是用来装面子的金橘。不信你尝尝,金橘全是酸苦涩麻的。
同样,经历了昙花一现的海南楼市泡沫以后,我再也不喜欢拿房地产装点门面的经济了。在我看来,今天的房地产就有点像中看不中吃的金橘,甚至,一定程度上快成为装点门面的道具了。
2010年回宁夏,发现高速公路边的农户全都建起了坡顶起脊瓦房,崭新锃亮的红瓦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让人不得不悦目于新农村的面貌一新!但我知道西北农产一向低廉,农民一向贫苦,不能不怀疑沿路哪来这么多新瓦房?一问,亲友果然苦笑出来:唉!你别光看房顶,看看墙面就知道了——原来,那些土坯墙或砖墙依旧,只是平顶旧房上架空起一个铁架假顶!这算什么?这不跟北京楼房的“平改坡”一个干法吗?为好看而造假!又岂止北京,广州有“红屋顶”,上海有“欧风镇”,这两年许多地方不全都这么有样学样地装点门面吗?房地产的一花独放,是不是被人当成了面子工程?
关于宁夏的假屋顶,亲友苦笑说,那是政府发补贴给农户的,要求公路沿线的农户必须搭建。但农户宁愿不要补贴,也不愿架这个假屋顶!为什么?我不解。唉,你又不是不知道,“房平能赛跑”,是咱们西北农房千百年来的长处,就为房顶上能晒粮哇。房顶架成坡型,粮食往哪儿晒?哦!我恍然大悟,原来强逼农民牺牲利益架空房顶,就是中看不中用的金橘。专供高速路沿線客人能看到的新农村,差不多是个“波将金村庄”!什么叫“波将金村庄”?就是中看不中用的村庄。波将金是俄罗斯凯瑟琳女皇的首席大臣。1787年女皇巡视全国时,每到一地,波将金都要提前到达去安排一番。怎么安排?就是装点门面,或油漆一新,或遮蔽一空,让那些贫穷凄凉的村庄看上去繁荣昌盛一些。这些装饰一新的虚假村庄,就叫“波将金村庄”。克鲁格曼举这个例子,是比喻上个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就是“波将金经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爆发了金融危机。
我反复思忖过“一花怒放百花残”的国内房地产:为什么财富走火入魔地独独膨胀于盖房子、买房子?想来想去,结论只能是一个:因为没有创造力,财富就只能寄托于房子。试想,穷尽一个农民一生的最大创造力,不过就是盖房子。俗语说:你要想一天不安省,就请客;若要一年不安省,盖房子;要想一辈子都不安省呢?讨小老婆!盖房子,显然是个居中的选择。为什么人生价值仅在一套房子上?因为我们守土重迁且不假外力,骨子里始终还是个农民。不惜罄尽毕生财富买套房子,不仅源于我们保守,源于我们务实,还源于我们对于财富的想像力有限,更由于我们的创造力阙如——实在创造不出能拿得出手的商品来——既缺乏美国式科学,又缺乏日本式技术,也缺乏欧洲式艺术。当然了,作为消费者,个人的住房梦怎么执著都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国家,靠房地产称雄国际市场的先例,尚未有过。作为一个民族,如果用没有创造难度的高楼大厦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甚至民族自豪感,是不是显得浅薄了一点?老实说,谁也不希望国内房地产业变成“波将金经济”。变成“波将金经济”,就变成了外表靓丽,成绩显赫但内里不实惠,惠民不多,变成了城市面貌一新,但居民受益不多。举一线城市为例吧。北京摊大饼似的摊到六环外的楼盘,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对交通苦不堪言;车号一直限行,买车不能随意开,变成了低获益/高成本。
上海陆家嘴空置过半的摩天楼群,给人以视觉刺激,也给人以囊中羞涩、门前止步的消费落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地观光客一饱眼福但不明就里,不知道这群尽看却未尽用的摩天楼底下,埋藏着数额惊天的借贷、负债与坏账、亏空。广州、深圳一再飙升的房价,不但令当地人怨声载道,回乡置业的香港人都望而却步。房价推的比天还高,小白领买不起也租不起了,只好群租在一个小房里受罪。这事要搁在香港,议员在立法局就指着鼻子找官员究责了,官员也得寻求民意谅解:“让你们受苦了。请原谅,马上会有措施改进。”可在内地好像没人问责,没人道歉。
说房地产金橘般中看不中吃,不仅是指高房价挤压消费,使民众攒钱攒得不敢花钱,还指这种大拆大建大行其道,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压也很严重。什么是实体经济?用克鲁格曼的原话说,就是“就业、工资与生产”——就业难不难?工资涨没涨?供给足不足?这才是民众受益于经济增长的真实体验。就业如果越来越难,工资如果不涨,物价如果越涨越高,那么,别说住房、医疗、教育会变得供给不足、保障不足了,就连水、电、油、气的供给都快供给不足了、保障不足了,那还了得?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就业、工资与生产”都是支撑经济大厦的主框架,房地产能撑起这个主框架吗?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 作者:杨连宁)
说高房价加剧贫富分化,当然可以举出类似“泥瓦匠,住草房”的例子:农民工进城是进城了,可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你关注过吗?我知道南美、南非、东南亚的贫民区,都是政府通路、通电、通水,由进城农民自己搭建的。国内的农民工自己搭搭试试?拆你没商量。看到大地震后能为灾民组装起那么多活动板房,我感动之余又想到,要是各个城市平时也能为进城农民工装点板房多好!因为,这事看来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想到或不愿做。为啥没想到或不愿做?没同情心呗。反正30年来,老看着工地上农民工们全部家当一个蛇皮袋子扛来扛去,拖儿带女地寄住在工棚或未完工的楼框里,比群租的“蚁族”还不如。对此,我一直看不下去,还没有见多不怪地变得麻木。一听到有人说廉价劳动力就应该如此廉价,还说这正是咱们的优势,我就误以为冷空气又南下了——说话人那口凉气,吹得我脊背凉飕飕的。金字塔我没登过,长城登过数次。作为奴隶劳动的两大遗产,我对这两个工程敬畏有加:为什么?因为“奴隶的劳动是最昂贵的劳动”!斯密说这话的良知,隔了上百年,我都能感到其暖意。这话包含的成本核算,隔了上百年都够我盘算。
但说“泥瓦匠,住草房”的表象,不如说高房价的实质。实质就是“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原本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房地产,反倒阻遏了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进程。不要说进城农民买不起房,中低收入的市民也买不起房了。不要说中低收入的市民买不起房,高收入的白领都买不起房了,房地产还不真的成了少数“有钱人的游戏”(黄孟复语)?老实说,如果房地产真的成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发生器”,成了阻遏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那么,它也就真的成了经济机体的毒瘤、癌肿,成了中看不中吃的金橘——广厦千万间,却不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金橘可称为国内的圣诞树。每年春节买金橘来扮靓门面的年俗,快从岭南传染至全国了。你还别说,对于拜金主义加攀比面子的人来说,金橘还真是个画饼充饥的好道具:硕果满树,似乎收获满树金灿灿的金豆子甚至金元宝到家了,感觉这一年下来,真没白干哇!然而,这年俗我干过一回再也不干了。为什么?因为搬回家一看,原来满树硕果全是被铁丝和尼龙线编造出来的,架空出来的。成语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的就是用来装面子的金橘。不信你尝尝,金橘全是酸苦涩麻的。
同样,经历了昙花一现的海南楼市泡沫以后,我再也不喜欢拿房地产装点门面的经济了。在我看来,今天的房地产就有点像中看不中吃的金橘,甚至,一定程度上快成为装点门面的道具了。
2010年回宁夏,发现高速公路边的农户全都建起了坡顶起脊瓦房,崭新锃亮的红瓦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让人不得不悦目于新农村的面貌一新!但我知道西北农产一向低廉,农民一向贫苦,不能不怀疑沿路哪来这么多新瓦房?一问,亲友果然苦笑出来:唉!你别光看房顶,看看墙面就知道了——原来,那些土坯墙或砖墙依旧,只是平顶旧房上架空起一个铁架假顶!这算什么?这不跟北京楼房的“平改坡”一个干法吗?为好看而造假!又岂止北京,广州有“红屋顶”,上海有“欧风镇”,这两年许多地方不全都这么有样学样地装点门面吗?房地产的一花独放,是不是被人当成了面子工程?
关于宁夏的假屋顶,亲友苦笑说,那是政府发补贴给农户的,要求公路沿线的农户必须搭建。但农户宁愿不要补贴,也不愿架这个假屋顶!为什么?我不解。唉,你又不是不知道,“房平能赛跑”,是咱们西北农房千百年来的长处,就为房顶上能晒粮哇。房顶架成坡型,粮食往哪儿晒?哦!我恍然大悟,原来强逼农民牺牲利益架空房顶,就是中看不中用的金橘。专供高速路沿線客人能看到的新农村,差不多是个“波将金村庄”!什么叫“波将金村庄”?就是中看不中用的村庄。波将金是俄罗斯凯瑟琳女皇的首席大臣。1787年女皇巡视全国时,每到一地,波将金都要提前到达去安排一番。怎么安排?就是装点门面,或油漆一新,或遮蔽一空,让那些贫穷凄凉的村庄看上去繁荣昌盛一些。这些装饰一新的虚假村庄,就叫“波将金村庄”。克鲁格曼举这个例子,是比喻上个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就是“波将金经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爆发了金融危机。
我反复思忖过“一花怒放百花残”的国内房地产:为什么财富走火入魔地独独膨胀于盖房子、买房子?想来想去,结论只能是一个:因为没有创造力,财富就只能寄托于房子。试想,穷尽一个农民一生的最大创造力,不过就是盖房子。俗语说:你要想一天不安省,就请客;若要一年不安省,盖房子;要想一辈子都不安省呢?讨小老婆!盖房子,显然是个居中的选择。为什么人生价值仅在一套房子上?因为我们守土重迁且不假外力,骨子里始终还是个农民。不惜罄尽毕生财富买套房子,不仅源于我们保守,源于我们务实,还源于我们对于财富的想像力有限,更由于我们的创造力阙如——实在创造不出能拿得出手的商品来——既缺乏美国式科学,又缺乏日本式技术,也缺乏欧洲式艺术。当然了,作为消费者,个人的住房梦怎么执著都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国家,靠房地产称雄国际市场的先例,尚未有过。作为一个民族,如果用没有创造难度的高楼大厦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甚至民族自豪感,是不是显得浅薄了一点?老实说,谁也不希望国内房地产业变成“波将金经济”。变成“波将金经济”,就变成了外表靓丽,成绩显赫但内里不实惠,惠民不多,变成了城市面貌一新,但居民受益不多。举一线城市为例吧。北京摊大饼似的摊到六环外的楼盘,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对交通苦不堪言;车号一直限行,买车不能随意开,变成了低获益/高成本。
上海陆家嘴空置过半的摩天楼群,给人以视觉刺激,也给人以囊中羞涩、门前止步的消费落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地观光客一饱眼福但不明就里,不知道这群尽看却未尽用的摩天楼底下,埋藏着数额惊天的借贷、负债与坏账、亏空。广州、深圳一再飙升的房价,不但令当地人怨声载道,回乡置业的香港人都望而却步。房价推的比天还高,小白领买不起也租不起了,只好群租在一个小房里受罪。这事要搁在香港,议员在立法局就指着鼻子找官员究责了,官员也得寻求民意谅解:“让你们受苦了。请原谅,马上会有措施改进。”可在内地好像没人问责,没人道歉。
说房地产金橘般中看不中吃,不仅是指高房价挤压消费,使民众攒钱攒得不敢花钱,还指这种大拆大建大行其道,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压也很严重。什么是实体经济?用克鲁格曼的原话说,就是“就业、工资与生产”——就业难不难?工资涨没涨?供给足不足?这才是民众受益于经济增长的真实体验。就业如果越来越难,工资如果不涨,物价如果越涨越高,那么,别说住房、医疗、教育会变得供给不足、保障不足了,就连水、电、油、气的供给都快供给不足了、保障不足了,那还了得?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就业、工资与生产”都是支撑经济大厦的主框架,房地产能撑起这个主框架吗?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 作者:杨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