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方式来说,教材中的单篇阅读已不能满足学生获取完整文本信息的需求。教育者在备课教学时,需要立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界共识,展开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探索。教师要结合学校特色以多样化方式展开阅读教学指导,把握整本书阅读的导学技巧。文章针对七年级学情,深入分析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培养现状,结合此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发展特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朝花夕拾》;鲁迅;核心素养
一、 引言
《朝花夕拾》这部作品集,与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一样,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集。不同于前面两部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性文学,《朝花夕拾》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朝花比喻早年的经历和生活,夕拾便是到了中年才回忆和记叙这些内容。这本书讲述人生社会,以超脱凌厉的中年视角和天真烂漫的童年眼光相结合,两种视角打造出一种既富于理性而又充满温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切过往的回忆便多了一分温情,多了一分理性。
二、 《朝花夕拾》阅读意义简述
少年时代展开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不在于背诵多少华美辞藻、习得作者多高深的立意,或是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再者,书籍的阅读并不是真的无迹可寻,阅读过程中人脑总会封存一些东西。等读者再次接受到有关的新知识时,旧的知识便会被激活,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读者形成更加深刻的见解。
《朝花夕拾》一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欢乐时光、少年奔波之旅,还写到青年的求学经历。此书不仅是作者成长历程的回忆记录,还有作者由成长期间的种种社会现象引发的一些现实思考。比如,对阿长妈妈的爱敬之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仇猫背后的隐喻,每一篇章的结尾,都以成人视角作出了说明,亦可看作是作者对幼时难以明了的情感作出的解答。《朝花夕拾》取自生活,大量批判社会现实,不管是从散文艺术性讲,还是从针砭时弊角度看,其中都有很多至今仍然不过时的观点。鲁迅先生的幽默表达、
思想方式,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在今天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历久弥新。因此,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要保持思维活络。
三、 《朝花夕拾》阅读教学指导四步走
《朝花夕拾》是一部描写自然本性的集子,鲁迅先生在平淡叙述中暗含褒贬,这与作者写的其他小说和杂文不同。此集子采用现实主义的写法,描写真实的历史中存在过的人和事。这些小故事是作者的回忆与感想,作者现实与理想和谐地串联在一起。正是因为人吃了智慧果失去了自然本性,上帝才把人逐出伊甸园。理解了《朝花夕拾》里的自然本性,才能真正理解“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然而文与文之间未以人物或情节为联系纽带,仅以主人公视角为轴,记录成长岁月的所见、所闻、所思,每一篇都可独立阅读。学生需要在整体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借助自主化阅读与互动讨论形式,结合生活体验,在教师立路标、给方法的引导下,获得丰富的素材与充分的空间去训练高阶思维能力,获得个人独特的文字体验。
(一)以教学文本为依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教学导读,带领学生从作者笔下跨越时空,与经典对话,向先贤学习,感知世间千情万物,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引导学生于《朝花夕拾》中捡拾一个时代的记忆,回顾鲁迅先生的一段成长史。初次接触此书,或许学生还有些陌生,教师可以整理学生所接触过的鲁迅名言,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信息,再次认识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以往语文学习中获取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既有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章目,获悉本书全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为部编版,教师也可加入相似文章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作为一本由十篇不同的故事写成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比起鲁迅的其他作品,更加易于七年級学生展开阅读。学生在展开阅读时,亦无需按照顺序。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比较直白易懂且有意思的篇目,让学生逐渐适应鲁迅先生文笔和叙事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顺畅地展开整本书阅读。鲁迅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相较他的小说和杂文来说,叙述方式更加偏向一种“闲话”风。作者以说故事的形式讲述人生经历,描绘社会风情,整体氛围自然亲切。
(二)补充资料背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鲁迅先生在回忆往事的同时,以夹议夹叙的行文方式,表现出对人生更迭、社会改革等现象的深刻感悟。虽然这本散文集记录的是鲁迅先生成长期间的小故事,但是文本叙述采用古文与白话文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异于现代语言的表述,无疑是学生了解鲁迅思想的拦路虎。特别是《狗·猫·鼠》这篇文章,对学生的文学常识与历史背景有较高要求,知晓此文章创作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读懂鲁迅先生运笔构词时很多称呼方式的真实意义。
从时代背景看,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值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主张用白话文写作,现代文章写作体系还不健全,那时作家的文章难免有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之处。现代汉语语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阅读时不习惯是正常的。当然,文字叙述、表达上对于文章观点的表述和情感的传达影响不大。教师或许可以通过想象引导与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想象自己是在和一个有方言口音的长辈聊天,让学生熟悉鲁迅的文风,他们就能很快进入到鲁迅的写作之中。学生熟悉了鲁迅的行文方式之后,甚至会觉得这种表述也相当的有感染力,便能更加轻松地走进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
比如,《狗·猫·鼠》的文章架构充分向读者展现了鲁迅博古通今的知识结构和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学生要想了解其中词语所蕴含的深意,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前给学生介绍补充读物,如钱理群所写的《鲁迅作品细读》,并向学生强调鲁迅在书中写的引言和序言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充分了解鲁迅的思想。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现权力,以各类与阅读文本相关的逸闻趣事为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索欲,才能使学生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解决阅读不流畅、内容读不懂、情感难以揣摩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跟着鲁迅一会儿在动物王国,一会儿是人禽不分的远古遨游,这种兴之所至的表达方式,内涵极其丰富,真真正正地让学生乘兴而归。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品读思想情感
关于鲁迅其人及其作品的讲解,不仅要说他伟大的一面,严肃的一面,还要讲讲他有趣的一面;除了解说他批判的文风,也应该讲讲作者其人到底如何,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科书中走出来,打破刻板印象,从多角度认识伟人,从生活角度感知大师人生轨迹。学生对鲁迅没什么“好印象”,大多因那标志性的“一”字胡与严肃神情,堪称教科书级“不苟言笑”。如何能让学生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放松地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成长故事?鲁迅以笔为矛,笔锋犀利地批判着旧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但在每笔经历的叙述中也不失细腻柔情。他诚然像一个战士一样,紧握手中的笔杆,挥洒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但他私下里也是一个可爱好玩的人。
以“旧事重提”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朝花夕拾》散文集里的他,富有惊人的想象力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字里行间跳跃着他有趣的灵魂,给学生讲了一个又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想法天马行空、精力充沛的初中生,正是好奇、好动的年龄,以一个有趣的“同龄人”为切入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多个侧面。
比如,他在《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篇中写到他幼时常常缠着阿长讲鬼故事,喜欢看带图画的《山海经》,还会笑夫子讲课时的摇头晃脑,等等。这些行为均类似寻常孩童极具好奇心、爱看漫画书等,活泼有趣,甚至调皮捣蛋。教师可以选取此内容启发学生,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趣事,从而拉近学生与书籍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这些小故事、小人物,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对书籍角色与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认识。这样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鲁迅先生亲切且有趣的立体形象,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他的相关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亦能为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开始,作文课要求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的两个要素是观察事物与组织材料。如果没有观察事物,就不知道记叙文该写什么内容,准备什么素材。如果没有组织材料,就写不出作文要求的字数,也掌握不好作文的结构。《朝花夕拾》便可看作是记叙文的参考范文,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写记叙文的思路。
(四)代入自身情感,助力学生反思升华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于排挤压力下选择潜居时完成的,童年回忆以纸墨香气帮助鲁迅先生有效地调节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排解无人理解的孤寂苦闷。这本散文集中出现最多的字是“人”和“血”。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时代下,这些回忆性的小故事于细节之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鲁迅将旧时代的冰冷迂腐诉诸笔下,两种笔触的鲜明对比使得作者批判与怀念情绪交织,社会的冷酷亦跃然纸上。《朝花夕拾》能拥有极强的感染力便是得益于此,作者不经意间着少量笔墨适时且有力地抨击那些腐朽残余,再以幼时趣事的美好温暖打动人心,强烈的落差使读者更加珍视当下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与解读文学作品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亦是不同的。品读文学作品不受硬性标准的限制,情感的表达或直接或间接。无论是对封建残余的痛恨,还是对故园故人的怀念,情感体验无所谓高下之别,并不是说读者从《朝花夕拾》只能读到童年乐趣就过于浅薄。真正去读懂一个作家字里行间的情感是由学生个人经历和阅历所决定的,強行解读的导学效果不一定能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但也并不是说学生可以完全以个人的体会去读文学作品。教师不妨给学生更多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去全面认识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关注鲁迅成长的环境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鲁迅思想感情达成层次渐进的理解。学生以此为基础,结合生活体验与童年趣事,去体会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欢乐、在父亲病重时的忧思,可以与鲁迅在思想情感层面达成共鸣。也可以第一视角展开阅读,随着故事进展,代入“我”进行情感体验,感受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意外之喜。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忆起身边那些宠爱自己的长辈们给予礼物时的感受,追忆细节处的融融暖意。《朝花夕拾》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小情大爱之间,彰显着它的光辉灿烂,永垂不朽。
四、 结语
在《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借助鲁迅笔下文字,唤醒自身对儿时趣事的回忆,看一看那些他们来时的路,或许能更清楚未来的路。新旧知识的结合,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养分。教师培养学生展开长篇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以问题导读法促进学生展开思维训练,让学生主动进行资料搜集与探究情感,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段乐春,朱奕晴.《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同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59-65.
[2]周艳.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名著阅读推进策略:以《朝花夕拾》为例[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20(4):7-9.
[3]张彦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新课程,2020(19):6-7.
[4]万亚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批注”指导策略: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9(12):28-31.
作者简介:杨玲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西屏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朝花夕拾》;鲁迅;核心素养
一、 引言
《朝花夕拾》这部作品集,与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一样,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集。不同于前面两部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性文学,《朝花夕拾》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朝花比喻早年的经历和生活,夕拾便是到了中年才回忆和记叙这些内容。这本书讲述人生社会,以超脱凌厉的中年视角和天真烂漫的童年眼光相结合,两种视角打造出一种既富于理性而又充满温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切过往的回忆便多了一分温情,多了一分理性。
二、 《朝花夕拾》阅读意义简述
少年时代展开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不在于背诵多少华美辞藻、习得作者多高深的立意,或是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再者,书籍的阅读并不是真的无迹可寻,阅读过程中人脑总会封存一些东西。等读者再次接受到有关的新知识时,旧的知识便会被激活,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读者形成更加深刻的见解。
《朝花夕拾》一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欢乐时光、少年奔波之旅,还写到青年的求学经历。此书不仅是作者成长历程的回忆记录,还有作者由成长期间的种种社会现象引发的一些现实思考。比如,对阿长妈妈的爱敬之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仇猫背后的隐喻,每一篇章的结尾,都以成人视角作出了说明,亦可看作是作者对幼时难以明了的情感作出的解答。《朝花夕拾》取自生活,大量批判社会现实,不管是从散文艺术性讲,还是从针砭时弊角度看,其中都有很多至今仍然不过时的观点。鲁迅先生的幽默表达、
思想方式,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在今天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历久弥新。因此,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要保持思维活络。
三、 《朝花夕拾》阅读教学指导四步走
《朝花夕拾》是一部描写自然本性的集子,鲁迅先生在平淡叙述中暗含褒贬,这与作者写的其他小说和杂文不同。此集子采用现实主义的写法,描写真实的历史中存在过的人和事。这些小故事是作者的回忆与感想,作者现实与理想和谐地串联在一起。正是因为人吃了智慧果失去了自然本性,上帝才把人逐出伊甸园。理解了《朝花夕拾》里的自然本性,才能真正理解“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然而文与文之间未以人物或情节为联系纽带,仅以主人公视角为轴,记录成长岁月的所见、所闻、所思,每一篇都可独立阅读。学生需要在整体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借助自主化阅读与互动讨论形式,结合生活体验,在教师立路标、给方法的引导下,获得丰富的素材与充分的空间去训练高阶思维能力,获得个人独特的文字体验。
(一)以教学文本为依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教学导读,带领学生从作者笔下跨越时空,与经典对话,向先贤学习,感知世间千情万物,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引导学生于《朝花夕拾》中捡拾一个时代的记忆,回顾鲁迅先生的一段成长史。初次接触此书,或许学生还有些陌生,教师可以整理学生所接触过的鲁迅名言,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信息,再次认识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以往语文学习中获取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既有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章目,获悉本书全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为部编版,教师也可加入相似文章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作为一本由十篇不同的故事写成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比起鲁迅的其他作品,更加易于七年級学生展开阅读。学生在展开阅读时,亦无需按照顺序。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比较直白易懂且有意思的篇目,让学生逐渐适应鲁迅先生文笔和叙事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顺畅地展开整本书阅读。鲁迅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相较他的小说和杂文来说,叙述方式更加偏向一种“闲话”风。作者以说故事的形式讲述人生经历,描绘社会风情,整体氛围自然亲切。
(二)补充资料背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鲁迅先生在回忆往事的同时,以夹议夹叙的行文方式,表现出对人生更迭、社会改革等现象的深刻感悟。虽然这本散文集记录的是鲁迅先生成长期间的小故事,但是文本叙述采用古文与白话文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异于现代语言的表述,无疑是学生了解鲁迅思想的拦路虎。特别是《狗·猫·鼠》这篇文章,对学生的文学常识与历史背景有较高要求,知晓此文章创作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读懂鲁迅先生运笔构词时很多称呼方式的真实意义。
从时代背景看,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值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主张用白话文写作,现代文章写作体系还不健全,那时作家的文章难免有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之处。现代汉语语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阅读时不习惯是正常的。当然,文字叙述、表达上对于文章观点的表述和情感的传达影响不大。教师或许可以通过想象引导与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想象自己是在和一个有方言口音的长辈聊天,让学生熟悉鲁迅的文风,他们就能很快进入到鲁迅的写作之中。学生熟悉了鲁迅的行文方式之后,甚至会觉得这种表述也相当的有感染力,便能更加轻松地走进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
比如,《狗·猫·鼠》的文章架构充分向读者展现了鲁迅博古通今的知识结构和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学生要想了解其中词语所蕴含的深意,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前给学生介绍补充读物,如钱理群所写的《鲁迅作品细读》,并向学生强调鲁迅在书中写的引言和序言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充分了解鲁迅的思想。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现权力,以各类与阅读文本相关的逸闻趣事为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索欲,才能使学生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解决阅读不流畅、内容读不懂、情感难以揣摩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跟着鲁迅一会儿在动物王国,一会儿是人禽不分的远古遨游,这种兴之所至的表达方式,内涵极其丰富,真真正正地让学生乘兴而归。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品读思想情感
关于鲁迅其人及其作品的讲解,不仅要说他伟大的一面,严肃的一面,还要讲讲他有趣的一面;除了解说他批判的文风,也应该讲讲作者其人到底如何,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科书中走出来,打破刻板印象,从多角度认识伟人,从生活角度感知大师人生轨迹。学生对鲁迅没什么“好印象”,大多因那标志性的“一”字胡与严肃神情,堪称教科书级“不苟言笑”。如何能让学生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放松地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成长故事?鲁迅以笔为矛,笔锋犀利地批判着旧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但在每笔经历的叙述中也不失细腻柔情。他诚然像一个战士一样,紧握手中的笔杆,挥洒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但他私下里也是一个可爱好玩的人。
以“旧事重提”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朝花夕拾》散文集里的他,富有惊人的想象力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字里行间跳跃着他有趣的灵魂,给学生讲了一个又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想法天马行空、精力充沛的初中生,正是好奇、好动的年龄,以一个有趣的“同龄人”为切入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多个侧面。
比如,他在《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篇中写到他幼时常常缠着阿长讲鬼故事,喜欢看带图画的《山海经》,还会笑夫子讲课时的摇头晃脑,等等。这些行为均类似寻常孩童极具好奇心、爱看漫画书等,活泼有趣,甚至调皮捣蛋。教师可以选取此内容启发学生,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趣事,从而拉近学生与书籍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这些小故事、小人物,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对书籍角色与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认识。这样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鲁迅先生亲切且有趣的立体形象,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他的相关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亦能为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开始,作文课要求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的两个要素是观察事物与组织材料。如果没有观察事物,就不知道记叙文该写什么内容,准备什么素材。如果没有组织材料,就写不出作文要求的字数,也掌握不好作文的结构。《朝花夕拾》便可看作是记叙文的参考范文,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写记叙文的思路。
(四)代入自身情感,助力学生反思升华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于排挤压力下选择潜居时完成的,童年回忆以纸墨香气帮助鲁迅先生有效地调节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排解无人理解的孤寂苦闷。这本散文集中出现最多的字是“人”和“血”。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时代下,这些回忆性的小故事于细节之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鲁迅将旧时代的冰冷迂腐诉诸笔下,两种笔触的鲜明对比使得作者批判与怀念情绪交织,社会的冷酷亦跃然纸上。《朝花夕拾》能拥有极强的感染力便是得益于此,作者不经意间着少量笔墨适时且有力地抨击那些腐朽残余,再以幼时趣事的美好温暖打动人心,强烈的落差使读者更加珍视当下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与解读文学作品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亦是不同的。品读文学作品不受硬性标准的限制,情感的表达或直接或间接。无论是对封建残余的痛恨,还是对故园故人的怀念,情感体验无所谓高下之别,并不是说读者从《朝花夕拾》只能读到童年乐趣就过于浅薄。真正去读懂一个作家字里行间的情感是由学生个人经历和阅历所决定的,強行解读的导学效果不一定能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但也并不是说学生可以完全以个人的体会去读文学作品。教师不妨给学生更多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去全面认识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关注鲁迅成长的环境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鲁迅思想感情达成层次渐进的理解。学生以此为基础,结合生活体验与童年趣事,去体会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欢乐、在父亲病重时的忧思,可以与鲁迅在思想情感层面达成共鸣。也可以第一视角展开阅读,随着故事进展,代入“我”进行情感体验,感受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意外之喜。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忆起身边那些宠爱自己的长辈们给予礼物时的感受,追忆细节处的融融暖意。《朝花夕拾》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小情大爱之间,彰显着它的光辉灿烂,永垂不朽。
四、 结语
在《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借助鲁迅笔下文字,唤醒自身对儿时趣事的回忆,看一看那些他们来时的路,或许能更清楚未来的路。新旧知识的结合,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养分。教师培养学生展开长篇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以问题导读法促进学生展开思维训练,让学生主动进行资料搜集与探究情感,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段乐春,朱奕晴.《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同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59-65.
[2]周艳.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名著阅读推进策略:以《朝花夕拾》为例[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20(4):7-9.
[3]张彦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新课程,2020(19):6-7.
[4]万亚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批注”指导策略: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9(12):28-31.
作者简介:杨玲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西屏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