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 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 (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3 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4 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 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 (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3 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4 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