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代士子凭借读书走上仕宦之途,向以参加科举取士为主要途径。彼时教育机制远非今朝可比,承担儿童启蒙教育的,多由私人设立的学塾完成。此类学塾在明清时期较为普遍,大抵由有钱人家开设,延聘西宾教授本族及庶出子弟。另有部分义学或义塾,则由地方或个人捐资设立,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因为机会难得,一般寒门子弟能辨字识数就已经不错了,很难有人可以通过童试进入县学继续深造,进而参加乡试、会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士子凭借读书走上仕宦之途,向以参加科举取士为主要途径。彼时教育机制远非今朝可比,承担儿童启蒙教育的,多由私人设立的学塾完成。此类学塾在明清时期较为普遍,大抵由有钱人家开设,延聘西宾教授本族及庶出子弟。另有部分义学或义塾,则由地方或个人捐资设立,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因为机会难得,一般寒门子弟能辨字识数就已经不错了,很难有人可以通过童试进入县学继续深造,进而参加乡试、会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位于平和县崎岭乡的祥和楼,却在清朝乾隆年间演绎了一段曾天凤、曾文粹“父子登闱午子科”的佳话,震撼了当时的平和全县,一时广为传诵。
清道光版《平和县志》载,曾天凤,乾隆甲午科举人。又据《武城平和曾氏族谱》记载,曾天凤“静选三子,名便,字冲云,号桐轩,乡进士、大桃知县,例赠文林郎”。循谱查证可知,曾天凤生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卒于清嘉庆康申年(1800),享寿73岁,为武城曾氏70派、平和曾氏第14世公。曾天凤好读诗书,博通经文,为当时平和县精通古文诗赋的四大才子之一,参加乡试得中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五经中式五十一名举人。
曾天凤育有五子,第三子曾文粹,字肖玉,号润斋,生于清乾隆壬申年(1752),卒于清道光壬辰年(1832),享寿81岁。曾文粹才学更胜乃父,28岁得中清乾隆五十四年(1780)庚子科五经中式举人,与曾天凤中举仅时隔六载。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无疑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一时荣誉加身,风光无限。
据曾氏家族史料记载,曾天凤父子不但读书有成,更因“善于料理先业,课子孙,家道丰享”,名、利双收之际,乃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在崎岭天湖堂山后觅得风水宝地,举资修建规模浩大的圆形双环土楼“祥和楼”。工程历时三载,至清乾隆丁未年落成之时,工于书法的曾文粹挥毫题下楼名,待欲撰写楼联,曾天凤上前阻止说:“仙人曾托梦于我说,祥和楼气象端严,楼联须本邑状元之才方可题写。”状元之才可遇而不可求,放眼漳州本邑,古今也仅得长泰林震一人,故而祥和楼之楼门两侧石柱始终留白,迄今未能镌刻楼联。
因曾天凤为甲午科举人,曾文粹为庚子科举人,两科各取“午”“子”一字,故而有了“父子登闱午子科”之佳话(另,曾天凤五子、文粹之弟文锐亦学有所成,取得“岁进士”之名份;文锐之子麟祥更于清同治六年受闽浙总督左宗棠保奏而“恩授五品衔”,此为题外话)。往前追溯,曾天凤先祖、平和曾氏七世公曾璋(字德尚,号石溪,人称“石溪公”,向一代大儒王守仁倡设平和县的曾敦立之孙),因屡次“平贼寇有功”,曾任南京兵马司指挥使之职,后转任广东肇庆府通判、广州知事诸职,官至五品。因此典故,后人赠予祥和楼一副对联曰:“祖宗拜爵二千石,父子登闱午子科”,以兹颂扬祖辈功德(注:“二千石”为汉官秩名,又为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此联如今犹悬于祥和楼内中厅正堂。
科举之途难于上青天,纵使士子如过江之鲫般挤破了头,真正能鱼跃龙门者也是凤毛麟角,难怪《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竟然得了失心疯。然而得中举人,充其量也只是一只脚迈进了仕途之门,并不代表就能真正为官。曾天凤、曾文粹父子中举之后,曾先后参加六年一度的“大挑”选拔,曾天凤因体貌魁伟被录为一等“大挑知县”。另据《曾氏族谱》记载,曾文粹中举之后,也曾获得过出任县令的机会,但他“以入官作吏所苦,惟明辞不赴命”,后因“宪召殷勤”,勉强于清道光四年赴任南安教谕一职,至清道光九年离任,已是78岁高龄。曾天凤、曾文粹父子不但才智過人,为人处世兼具仁爱大义,持己待人堪为儒林风范;曾文粹于南安教谕任上,更博得“桃李春风”之美名。
其他文献
我是昨天夜里才来的这个小海岛。在波涛声中,舟车劳顿被涤濯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场充满海声的大梦。我醒来时,朋友已经走了,昨天晚上我们在城里吃饭时,我临时起意要到岛上住一些天,他自然没有二话,连夜送我上岛,早上则不知何时离开,他要赶回城里上班的,这海边的石厝是他的家,十多年前我就来过一次了,那时他父母亲还在,后来还来过几次,主要是看烧王船、妈祖出巡的民俗表演。朋友每年都要回家小住,所以尽管平时家里没人
父亲走了,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初春时节。他走得那样的匆忙,来不及与我见上最后一面。无尽的嘱托,浓缩在平静的脸上。他深信,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再也不用浪费财物,拖累儿女。 清理父亲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且不说贵重物品,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在衣柜里,那件挂得整整齐齐、洗得干干净净的风衣,便是他认为最豪华的“奢侈品”。这是十二年前,我儿子在北京读书时买回来送给他的。非到“受不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互联网的诞生,提前实现了地球村这一概念。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而是彼此拿着智能手机忘情地相向而坐。 网络二十几年,回首走过的路程,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1993年,夫君花了近万元,托人从深圳带回一台386的第一代电脑。我气得和他大吵一顿,先斩后奏是他的风格,不经商量带回的一件高科技产品,让我无所适从。那个时期,私人拥有电脑毕竟还在少数,即便是单位的电脑也只是方
小时候贪吃。那时候的零食多种多样,杨梅干、橄榄、话梅之类的东西品种繁多——记忆里那些小小的蟹壳,圆圆的如蜗牛状的、长条形的、小型贝壳状的……它们有的可以用手掰开吃,有的则须用石头砸开才能品尝到美味。虽说现在小孩的零食更是多种多样,但是能吃到这样的“海味”零食恐怕只有那个时候生长在海边贪吃的我了。 贪吃必然得想方设法找大人要钱。当时只要几分钱就可以买到这些美味。堂妹比我更贪吃,我们两个“馋虫”经常
赏花、爱花,是漳州人的生活情趣。行走在路上、街头或巷子,蓦地一阵清香扑鼻,那一定是有些人家的什么花开了,香气在窗口或阳台上浮动,清风把若有若无的香气朝你送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乐于用鲜花作为家庭摆设,把花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漳州人对花的情怀,其实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花卉产业的基础。 由于漳州有独特的对台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老百姓这种赏花、爱花、种花的“花事”,做成了“情牵两岸
第一次知道木棉,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十分优美的句子,因生在中部桐柏山麓,未见木棉,想应十分高大……橡树倒是常见,家乡称作橡子树、栎树,粗黑的皮,伟岸挺拔,薪炭生火主要靠它,开花结果的就叫橡树(果称橡子,壳称橡碗,可药用),家门前就有一棵,
春和景明,和风暖阳,午后的铜砵村一片安宁祥和。我习惯性地信步到村东头的怀乡亭前。“怀乡亭”三个字出自我的手笔,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卧石上,殷红如血。大石后面的榕树郁郁葱葱,遮住了树后的怀乡亭,但遮不住六十九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我抬头南望,恍惚中,往事如在眼前。那一年我刚好出生在这个村庄,我的一生从此与这个村庄与这段历史有了血浓于水的牵连。 年龄渐长,我从父母和乡邻的口口相传中,了解了那段历史
有朋友问我,你要去科岭吗?我在脑中搜索半天,不知道何意。科岭,这是地名吗,与我的生活显然从未交集过。朋友说,在南靖县。啊,南靖,一个布满土楼的神奇之地,那么科岭肯定也有土楼,定然也会有我向往的碧水绕孤村的悠然,一下子,陌生之地,俨然近在咫尺。 第二天,经过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峰回路转,我们便踏上了科岭这片位于南靖西北部的红土地。下车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夜色的黑正一点点吞噬着小山村,加上电路检修导致停
在东山岛风光旖旎的风动石景区里,关帝庙(也称武庙)以其秀美、古朴、典雅、肃穆闻名海内外,它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位列全国五大关庙,是台湾全省诸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地处东南沿海,岛上百姓崇拜关帝的文化习俗有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成因。据我所知,有关东山关帝及关帝庙的论著、歌、诗、典故及介绍除古人论述以外,单单现代的文本就已琳琅满目,如陈汉波先生的《东山与台湾关帝文化缘系小考》,有刘小龙先生的
闽南的冬,静默,明丽。秋到冬的弧线轻轻滑过…… 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冷得刺骨,一切与严冬有关的词可圈可点,各色保暖服,使人在寒冬中颓废了遭遇寒流的本体抵抗力。冬天的滋味偶尔在这块温暖的土地上播撒冷冷的气息,年轻人上半身是哈尔滨的冬天,下半截穿着肉色光滑的裤袜子像是闽南的春天,单单从视觉上很难超越冬天的暗示,有点踌躇与迷茫。再冷些吧,闽南就是闽南,冷,不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也不像珠穆朗玛峰,不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