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与弊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王昌元演奏古筝曲《战台风》(1975年版)为例,以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为标准,分析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与弊,进而探讨习琴者应该如何利用经典范本进行音乐表演学习。
  【关键词】经典范本;音乐表演学习;《战台风》;利与弊
  在音乐演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跟随专业教师学习作品的演绎,还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录音材料打交道。那么,在林林总总的录音之中,哪些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哪些又是需要我们防范甚至避免聆听的(或者在习琴者现阶段不建议聆听模仿的)呢?这里的界定有何标准?经典范本的录音或录像对音乐演奏有何借鉴作用,又有何弊端?我们应如何妥善地加以利用?
  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古筝曲《战台风》的录音为例,试论经典范本对音乐演奏学习的借鉴作用和弊端。
  一、经典范本的基本概念
  据张前《音乐美学基础》(1990,北京,P189)之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好的音乐表演应具备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在哈佛大学作为诺顿诗学客座教授所讲的《音乐诗学六讲》之六。《音乐表演》中对演绎的论述:“演绎者不能等同于执行者,演绎者在遵循某些特定规矩的基础上,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将音乐中隐形的元素表现出来”,我们大致可以将经典范本界定为两种:
  一是作曲家自己演奏或指挥、指导的录音,或在作曲家的授意下制作的音像版本。比如EMI众多历史录音中的精品,“Composerin person”系列录音等。
  二是演奏技术纯熟,对作品理解透彻,广泛得到接受的录音版本,尤其是作曲家生活的时期尚无录音技术的作品的演绎。如“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留声机”大奖等权威录音品评机构推荐的优秀录音。比如,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作品,卡拉扬指挥的布鲁克纳交响曲,海汀克、伯恩斯坦、甚至布列兹指挥的马勒交响曲,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富特文格勒在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录音。
  二、《战台风》原创演奏者及作品介绍
  《战台风》是王昌元创作于1965年的一首古筝曲,全曲共分五段:
  第一段,引子,以欢快的节奏刻画码头工人的劳动场面。接着在渐强的“扣摇”演奏技法下,台风呼啸着奔腾而至。
  第二段,在强烈的扫摇声中,左右手在琴码两侧反向刮奏,在协和与不协和的音响之间描摹台风的肆虐与疯狂!
  第三段,“勾抹”、“双抹”等快速点弹技法与“扫摇”技法的结合,使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乐曲节奏由疏渐密,伴奏由简至繁,并且通过音区变化等手法烘托出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绘出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
  第四段,一段宽广、舒展如歌的单音旋律由“摇指”贯穿始终,唱出了雨过天晴后的喜悦心情。音乐情绪刚柔并济,速度对比强烈而又适度。
  第五段,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王昌元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古筝演奏家,浙江筝派传人王巽之教授之女。而《战台风》恰为王昌元所作。因而由王昌元演奏的《战台风》可以说是古筝学习的经典范本。
  除此版本以外,王中山先生演奏的版本也因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而堪称范本。本文将以此二版本为基础,论述经典范本与演奏学习之间的关系。
  三、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处
  (一)经典范本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真实性在于由作曲家演奏并录音,充分展示出原谱的内涵,真实地表达了作曲家自己的意图,对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掌握音乐作品真实性的经典范本。经典范本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其创造性不仅忠实地再现原作,更通过二度创作对原作进行丰富和补充是音乐表演学习者不可多得的范例。经典范本中速度、力度及音乐形象情绪的把握,特殊技法的运用表现了“战台风”的真实“场景”。
  (二)经典范本充分体现历史性
  1975年版《战台风》是接近“文革”后期的演出版本。适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表现了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气势。乐器及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演奏《战台风》提供了物质基础。当时古筝演奏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王昌元老师创作并演奏了《战台风》,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使古筝这古老的乐器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战台风》中的技巧,只是一种技术多段的重复,旋律进行当中快速技巧的演奏,还有待于新的发展。
  (三)经典范本展示出原创演奏者高超的技巧性
  王昌元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所用的是浙江筝派传统演奏技巧,在继承传统筝法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不仅沿用了传统浙江筝派特有的扫摇、长摇等技法,还创造性的使用了扣摇、扫弦、轮抹等技法,充分展示了原创演奏者高超的技巧。
  四、经典范本给音乐表演学习带来的弊端
  (一)经典范本可能扼杀音乐表演学习者的创造性
  由于对经典范本过分的模仿,演奏者在演奏时可能会缺乏传造性。古筝演奏是非常需要创造性的,它不是机械的模仿。其他乐器亦然。一首古筝乐曲演奏的成功与否,它的艺术价值如何,演奏者的创造力的表现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音乐演奏学习者与原创演奏者有着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因而对筝曲《战台风》也有着不同的演绎和理解方式。   每位习琴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而古筝演奏,又分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因此,如果习琴者忽视了自身师承的基础而盲目模仿王昌元先生的范本,就可能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
  (二)经典范本可能无法体现习琴者时代审美和最新研究成果
  经典范本可能只代表了录音制作时期的历史性,就像1975年版的《战台风》所反映的是文革时期人们的一种精神面貌以及当时的演奏技巧发展水平。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对《战台风》的理解应更加丰富和更具有时代特征。
  古筝技法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衍变和发展,轮指、左手戴义甲的运用;悬摇在古筝演奏中的用运,其音色最统一,演奏最方便快捷,多指摇和左手摇指;“快速指序”技术的运用,“走位三指摇”等技法的运用,开拓了古筝艺术演奏的新领域。对于新的技术,我们应加以利用和学习,不应仅局限于经典范本。
  时代审美及古筝音乐表演的趋势是旋律织体丰富化,特殊音响的多样化,取音能力运指速度提高和视觉效果新颖化。
  这些都是经典范本所不能体现的。因而习琴者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经典范本。
  (三)盲目模仿经典范本的危害
  因为习琴者自身技术的限制,盲目模仿经典范本,不仅不能完好地表现作品,而且会使自己技巧的不足之处显露无遗。技巧性是影响作品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比如《战台风》的第四乐段,右手完全是扫摇弹奏。这里所表现的是工人们彻底战胜了原来的畏惧,奋勇与台风以及台风所带来的倾盆大雨搏斗的情景。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更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码头工人们自发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去。在处理这一乐段时,左手的小抓若没有力度,就表现不出出台风带来的电闪雷鸣。右手的扫摇要按照节拍本身固定的强弱规律来处理,突出强弱音的区别。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塑造工人阶级那种顶天立地的英雄群体形象。左手扫音要清晰有力,左右手的配合要协调一致,才能让人体会到码头工人们在雷雨交加、狂风怒号的恶劣天气中奋力拼搏保护国家财产的动人场面。
  因此,盲目模仿经典范本,不努力练习基本功和深入体会作品本身内涵,对于音乐演奏学习者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五.如何利用经典范本
  (一)练琴与听录音前后问题
  音乐演奏学习者必须在足够熟悉曲目之后,即基本可以背谱演奏后,才能去听经典范本。录音只不过是一个参考,没弹熟就听录音往往会导致我们去模仿录音,从而盲目追求速度和演奏家的特定处理,并失去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演奏《战台风》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更需要在有一定的练习基础后再去接触录音录像材料。
  (二)有所取合地对待经典范本
  音乐演奏学习者需要认真聆听并学习经典范本,但也应该明白经典范本并不是我们学习的一切。如上所述,《战台风》除了作曲家王昌元演奏的版本堪称范本以外,王中山的演奏也被认为是经典录音。然而,在王中山的录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筝演奏技法上的进步,演奏姿势和对“放松”、左手义甲等方面的发展。“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死板地遵循某一个经典范本,那么就可能会拘泥于过时的时代性或僵化性的错误。
  (三)开阔知识、了解音乐学最新研究成果。
  在欣赏学习经典范本的同时,音乐学习者也应该开阔自己的眼界,深入学习作曲理论,提高音乐分析能力,了解音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比如,在演绎中国音乐作品之时,我们可能会过于拘泥于中国音乐中“标题性”因素。然而,如果习琴者扩大知识面,更多地了解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间的关系,了解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的知识,再与中国音乐美学理念相结合,辩证地看待中国音乐中无处不在的标题性,那么在作品演绎的层次上,将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六、结语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得以明晰,经典范本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是演绎者在遵循某些特定规矩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将音乐中隐形的元素表现出来的范例。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范本,既要从中学到作曲家或演奏大师演绎的精髓,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依据自己的演奏技巧水平,合理地借鉴模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范本用活用好。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何找到技术、形式、情感、内容间通渡的法则,如何通过情感培养为舞蹈输入鲜活的动力,达到“形与心”、“情与技”的统一,如何打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情感教学的理论实践要津,是本文所着力进行的一次尝试。  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现状入手,将情感理论、情感教学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进行了系统性的探寻,力求为情感教学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得以持续深入的展开,提供一次富有意义的
期刊
摘要:科学运用“多重证据法”,应该是在多学科知识鉴定史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借鉴不同的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来说,因为其音乐本体丢失的客观现实,所以不能只重视单一的文献史料,而是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鉴别,更重要的是,在鉴别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料相互考证,运用多重证据法,作全面彻底的分析研究,以保证音乐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
期刊
【摘要】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长河里,李斯特是一位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钢琴艺术的发展领域做了杰出的贡献。《爱之梦》是李斯特标题性音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作品在技巧的运用、音乐的处理变化以及情绪的表达上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李斯特;标题性音乐;《爱之梦》;交响诗  一、李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斯特是继古典主义音乐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之王”。他的音乐演奏风格狂
期刊
【摘要】2009年11月17日,东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刘影和仇华松创编的舞蹈《生命的空间》代表东莞舞协长安音乐舞蹈分会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在角逐中脱颖而出,获作品创编三等奖。这是国家级舞蹈艺术领域的最高赛事,大赛的参赛团队和选手都来自全国舞蹈界的精英院校和专业院团,可谓是强手云集的巅峰对决,《生命的空间》能获奖说明了艺术水平之高。文章对《生命的空间》之内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舞
期刊
【摘要】舒伯特作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唱。文章就其代表作《魔王》的演唱和钢琴演奏的要点进行阐述。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演奏在音乐表演中隶属于室内乐范畴。  【关键词】舒伯特;《魔王》;室内乐;钢琴演奏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少年时即显示出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期刊
【摘要】黄安伦(1949-)是一位现代中国作曲家,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后跟随陈紫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经验。1980年出国留学,1986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后定居于加拿大,努力参与华人圣乐创作。由于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特别敬仰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先辈作曲家,并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巴赫因素。《托卡塔,圣咏与赋格》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文章将对这部作品中的巴赫因素进行初
期刊
【摘要】前奏鸣曲式是古典奏鸣曲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演进环节,由上海音乐学院邹彦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文中首次提出。前奏鸣曲式在学术界还属于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章试图通过对海顿这位在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及其《第十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述前奏鸣曲式的美学意义以及分析其社会内涵。  【关键词】前奏鸣曲式;邹彦;奏鸣曲式;海顿;第十交响曲;美学意义;
期刊
【摘要】巴托克《小宇宙》是一本优秀的钢琴教材,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进入到20世纪音乐领域,感受20世纪音乐的特点。其中的第72首《龙舞》短小精悍,可视为20世纪多调性音乐写作的典范。文章试图从音的走向上来“解密”《龙舞》在调性设置上的奥秘,进而在写作多调性音乐时能够多一种可以运用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多重调性;双持续音;调性布局;调性统一  巴托克(1881~1945)匈牙利人,是20世纪具有
期刊
【摘要】西班牙钢琴音乐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不仅是伊比利亚半岛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在世界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拟就探讨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钢琴音乐;西班牙;民族乐派;伊比利亚;阿尔贝尼兹;弗拉明科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钢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时期和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现
期刊
【摘要】宛梆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在明末清初陕西同州梆子传入豫西南地区与当地民歌、小调、说唱等民间音乐结合形成的一个稀有戏曲剧种,比京剧、豫剧、曲剧、越调更为古老。它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滋养,至今依然散发着浓郁的戏曲艺术气息,被学者认为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早期生态标本,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宛梆唱腔激昂,声腔豪放,女声唱腔高八度使用呕音花腔,声音娓婉清亮,堪称一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