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半岛的迷人画卷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q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班牙钢琴音乐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不仅是伊比利亚半岛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在世界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拟就探讨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钢琴音乐;西班牙;民族乐派;伊比利亚;阿尔贝尼兹;弗拉明科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钢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时期和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现代音乐时期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作为欧洲钢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钢琴音乐在各主要时期都对欧洲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诞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具有西班牙民族风情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对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以及作曲技法、作曲理念等领域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桑坦德帕罗玛·德·欧西亚国际钢琴比赛、巴塞罗那玛利亚·卡拉尔斯国际钢琴比赛、哈恩国际钢琴比赛以及瓦伦西亚伊图尔比国际钢琴比赛等都把西班牙钢琴作品列为比赛的规定曲目,作为对选手演奏技巧、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音乐理解、乐感等方面全面考察的试金石,能否正确地诠释这些作品,成为选手在比赛中能否晋级的关键。2013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举行的第十四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一位意大利选手就大胆地选用了十八世纪西班牙作曲家索勒神父的两首奏鸣曲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文化部鼓励参加的国际一、二类钢琴赛事中,西班牙的钢琴比赛就占有四席,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下面就对各时期西班牙钢琴音乐的代表作进行详细分析。
  安东尼奥·索勒(Antonio Soler,1729~1783)西班牙作曲家、管风琴家、僧侣,意大利羽管键琴家多米尼科·斯卡拉蒂的弟子。6岁起就学于蒙塞拉特,曾任列里达当地的唱诗班乐长。1752年出家为僧,1753年以管风琴师身份进入艾斯科里阿尔修道院,著有羽管键琴奏鸣曲100多首。这些奏鸣曲是巴洛克时期西班牙钢琴音乐的珍宝。作为斯卡拉蒂的弟子,他继承了斯卡拉蒂的单乐章主调奏鸣曲风格,并融入西班牙弗拉明科音乐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西班牙巴洛克钢琴音乐风格。这些奏鸣曲以轻快摇曳的节奏、华丽的装饰性和即兴性、丰富的和声色彩转换、快速的手指跑动技巧闻名于世,与同时期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的德奥复调键盘音乐严谨与宏伟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的一些奏鸣曲具有早期奏鸣曲式的雏形,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海顿最终确立奏鸣曲式奠定了基础。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索勒奏鸣曲的风格进行分析:
  一、调性与记谱法
  以索勒的c小调奏鸣曲为例(参见笔者主编的《索勒钢琴奏鸣曲选》以下简称《曲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P.21页),拍号标记前的调号只有降B音和降E音两个调号,而c小调的第三个标志性调号降A音却缺失,降A音在曲中是以临时记号的形式反复出现的。值得注意的是,海顿的早期作品C大调奏鸣曲Hob.XVI/I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的c小调三声中部TRIO部分,也是以两个调号的形式呈现,而降A音同样是作为临时记号。这在早期奏鸣曲中是一个罕见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西方音乐记谱法的发展轨迹。
  二、Internal pedal point,即和声进行中不变的重复演奏的持续音部分
  这种效果就像钢琴的延音踏板效果一样。以索勒的d小调奏鸣曲(见《曲选》P.17页)为例,第28~37小节,和声是在b小调和它的属和弦以及重属导七和弦之间不断切换,升F音作为和弦的共同音持续出现,一直保持不变,这就是Internal pedalpoint。这种键盘音乐风格不仅深深影响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还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李斯特的钢琴音乐织体写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海顿著名的狂飙时期代表作c小调奏鸣曲Hob.XVI/20为例,第三乐章呈示部的第27~30小节,展开部的核心展开部分(第97~118小节),以及再现部的第129~133小节,都大量地使用了Internal pedal point的效果,来表现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这是西班牙键盘音乐风格对古典时期作品烙下的深深印记。
  肖邦夜曲0p.32之2的中段也用到了Internal pedal point的效果。肖邦在乐曲的中段用这种手法刻画了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诗意的缠绵悱恻发展为暴风雨般的热情。在他晚期的代表作《幻想波兰舞曲》的尾声部分,同样采用了Internal pedal point的手法,一气呵成,形成无比壮丽的高潮。乐曲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展现了钢琴诗人高贵的内心与波兰民族最坚定的信念,充满了生命与力量的光辉。李斯特在他1863年创作的《西班牙狂想曲》中,也用到了Intermal pedal point的创作技法。此曲以西班牙民族素材为基础,按《匈牙利狂想曲》的原则创作而成,所使用的素材是作曲家1844年秋至第二年春在伊比利亚半岛旅行演奏期间搜集而来。在乐曲的第74~97小节,李斯特用该技法创作了一段柔美的富有表情的升c小调三连音间奏,作为两段坚定有力的主题变奏之间的过渡。李斯特的浪漫气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中最具原创性的段落之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说,Internal pedal point创作手法是巴洛克时期西班牙键盘音乐中最具西班牙民族色彩的复调音乐成分,与同时代作曲家巴赫在键盘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延留音、先现音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西班牙吉他音乐的影响
  斯卡拉蒂和索勒奏鸣曲中最负盛名的同音换指技巧来源于吉他的弹奏法,即用手指连续拨弹单音旋律。这些技巧性的段落是在模仿吉他的音响效果,带给人们一种安达露西亚风味的忧伤情怀。在和声方面,斯卡拉蒂和索勒常用吉他空弦的四度音程代替三度音程的和声,并大量采用西班牙民间音乐的音阶,形成一种流动、空灵的色彩,成为斯卡拉蒂和索勒奏鸣曲的一大特色。   四、西班牙舞曲风格的影响
  热情多变的节奏,是安达露西亚音乐的精髓,也是索勒奏鸣曲的特征。索勒采用了西班牙各地的舞曲作为素材,西班牙的民间音乐是索勒奏鸣曲的创作源泉。在这些来源中,对索勒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几个西班牙民间舞曲类型有布雷利亚斯舞曲(Bulerias,一种活泼的弗拉明科舞曲)、撒埃塔舞曲(Saeta),波莱罗舞曲(Bolero)和霍塔舞曲(Jota)。这些著名的西班牙舞曲不仅深深影响了斯卡拉蒂和索勒奏鸣曲的创作,还对后世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肖邦1833年创作的一首华丽的波莱罗舞曲Op.19就是一首具有浓郁西班牙风格的舞曲。乐曲的主体部分建立在左手强烈的三拍子波莱罗舞曲节奏之上并贯穿全曲。肖邦将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和转调融入到这首波莱罗舞曲中,首次将这一西班牙民间舞曲体裁发展为大型的音乐会演奏用曲,为二十世纪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拉威尔的那首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波莱罗舞曲》开创了先河。
  有一支16世纪西班牙福利亚舞曲(La Fdia)的旋律风靡了整整几个世纪,被许多作曲家用作变奏曲的固定低音主题。这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有柯雷利(Corelli,1653~1713)1700年创作的小提琴曲《福利亚调》和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李斯特的这首《西班牙狂想曲》是根据西班牙的福利亚舞曲(LaFdia)和阿拉贡地区的霍塔舞曲(Jota Aragonesa)所作的一首具有辉煌演奏效果的西班牙风格作品。乐曲由互为对照的两部分构成。在华丽的开场之后,从低声部转入这支深沉而忧郁的福利亚主题,建立在升c小调上。随后的7个变奏,音乐逐渐变得热情、活泼,李斯特将这支古老的西班牙旋律所蕴含的内在力量完全揭示出来。强烈的附点节奏、坚定的八度断奏,将我们带回了中世纪的西班牙。骑士们骑着战马,英姿飒爽地在草原上驰骋,我们仿佛听到了马蹄声。自由插入的两个段落,充满了西班牙的浪漫与豪情,像男主人公深情地倾诉。乐曲第二部分是活泼、明快的霍塔舞曲,建立在D大调上,与第一部分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霍塔是西班牙狂热的民间舞曲,阿拉贡是该舞曲的发祥地,在西班牙东部。李斯特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音和装饰性变奏来模仿响板、铃鼓等西班牙民族乐器,展现这一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中段(第166~213小节)描绘了一位忧郁的吉普赛女郎,妩媚而多姿。
  二十世纪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他晚期创作的《柯雷利主题变奏曲》Op.42中,也引用了这支古老的福利亚舞曲旋律作为变奏曲主题,d小调。全曲由主题、加间奏和尾奏的二十段变奏组成。拉赫玛尼诺夫赋予了这个主题全新的情感与色彩,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亘古不变的爱情故事。第4变奏,行板的舞曲速度,仿佛把我们带回了这个故事发生的遥远的古代,朦胧中一位少女翩翩起舞。第5变奏,拉赫玛尼诺夫使用了五声音阶,颇有东方进行曲风格的色彩。在一段华丽的间奏之后,进入第14、15变奏,降D大调如歌的行板。这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最煽情的篇章之一,左手的三连音宛如潺潺流水,伴随着右手这支柔美的旋律,轻声歌唱。第17变奏,这支旋律在左手欢快的舞曲节拍陪衬下,在d小调钢琴高音区再次出现,给人留下难忘印象。乐曲在第18~20变奏达到管弦乐般壮丽的高潮。
  二十世纪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也是一位西班牙音乐的狂热推崇者。他的前奏曲《阿尔汉勃拉的大门》就是以中世纪西班牙格拉纳达地方摩尔族诸王的宫殿命名,显示了德彪西对西班牙音乐的迷恋。“维诺之门”是宫门的名称,当时曾有以此门为图案的纪念邮票,德彪西便根据这枚邮票而谱曲。乐曲采用缓慢的哈巴涅拉舞曲速度,作曲家在曲首指示“具有极度强烈与温柔优雅的鲜明对比”。在左手哈巴涅拉舞曲节奏的基础上,德彪西用印象派特有的细腻手法描绘了古维诺之门的神秘。中段突然在ff的力度层次上转向降B大调,将西班牙哈巴涅拉舞曲的摇曳与激情完全展示出来,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古维诺之门的传说。
  德彪西创作于1903年的《版画集》第二首《格拉纳达之夜》也是西班牙风格的作品。乐曲以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写成,从钢琴最低的升C音开始,在略显空洞的左手和声陪衬下,勾勒出西班牙格拉纳达夜晚街巷酒肆的慵懒气氛和随着吉他、响板起舞的西班牙舞娘婀娜的舞姿,描绘了南国夜景迷人的风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和德·法雅为代表的西班牙民族乐派作曲家直接继承了十九世纪作曲家肖邦、李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将热情、浪漫而又富于诗意的描绘融入高超技巧性的段落中,结合西班牙传统的弗拉明科音乐舞蹈风格,开创了西班牙钢琴音乐的黄金时期。这些作品织体复杂、技术艰深,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色彩,是对演奏者技术、音乐和作品风格把握的全面考察,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占有重要份量,是浪漫派钢琴作品的经典曲目。
  阿尔贝尼兹于1905~1909年间完成的四卷共十二首《伊比利亚》组曲被誉为西班牙钢琴音乐的奠基石,是作曲家晚年的巅峰之作。阿尔贝尼兹二十岁时遇到李斯特,并追随他去魏玛、布拉格等地。李斯特高超的钢琴技术和炫技的演奏风格深深影响了阿尔贝尼兹,奠定了他创作《伊比利亚》的技术基础。如第三首《塞维尔的圣诞节》中双手快速交替八度段落,明显是受到李斯特的影响。
  1883年,阿尔贝尼兹有幸遇到西班牙音乐学家佩德雷尔,后者鼓励他创作真正西班牙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奠定了他创作中鲜明的西班牙民族色彩。十二首《伊比利亚》组曲几乎全部是依据不同的西班牙民间舞曲为原本进行创作的。
  第一首《回忆》是依据西班牙古老的方丹果舞曲形式写成。方丹果是一种用手响板和吉他伴奏,边唱边跳的民族舞曲。第二首《港口》则采用波罗、布雷利亚斯和基塔纳三种西班牙民间舞曲写成,描绘了瓜达尔河口圣玛利亚港热闹繁忙的景象,极其生动地展示了西班牙舞娘一波波挑逗性的舞姿。第三首《塞维尔的圣诞节》中段采用了平静的撒挨塔舞曲的旋律,犹如一首圣洁的赞美诗。   第四首《隆达纳舞曲》,是隆达地方的舞曲,古方丹果舞曲的变体,特征是6/8拍与3/4拍交替出现。乐曲忧郁而伤感,我们仿佛听到了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看到一群中亚商队穿过茫茫戈壁。中段的旋律来自运货的脚夫、架骡车的车夫唱的曲调。第五首《阿美里亚》以西班牙南部港口命名,采用塔朗达舞曲节奏写成。第六首《特里安纳》以塞维尔城郊的一个吉普赛区命名。作曲家采用弗拉明科舞曲为原本,以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的曲调写下了这首狂想曲风格的乐曲。曲中忧伤的旋律、西班牙双步舞跳动的节奏和斗牛士之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套组曲中最常被演奏的一首。
  第七首《阿巴欣》采用布雷利亚斯舞曲节奏写成。阿巴欣是格拉纳达郊外一座位于阿尔汉勃拉宫殿后方山丘上的古城。德彪西曾盛赞此曲的优美。第八首《波罗调》以安达露西亚地区波罗舞曲为素材。全曲以吉他手法伴奏,第二拍突然的重音节奏型将乐曲引向悲泣的高潮。第九首《拉瓦别斯》描绘了马德里繁华的景色,取材于时尚的拉美舞曲秋拉斯。
  第十首《马拉加》描绘的是西班牙南部位于地中海的港口城市马拉加。优美的马拉加民谣“马拉戈里亚”与方丹果舞曲悠扬的旋律交替出现,连续的自由转调使乐曲极富魅力。第十一首《黑勒斯》以索勒阿斯舞曲(Soleares)写成。黑勒斯是西班牙南部一个酿酒闻名的小镇,这里有许多阿拉伯摩尔风格的建筑,曲中绚烂的装饰音如同阿拉伯建筑上的绝美花纹。
  1893年阿尔贝尼兹迁居巴黎,与法国音乐家福列、德彪西等成为挚友,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可以说,印象派音乐的出现,是晚年的李斯特、阿尔贝尼兹和德彪西、拉威尔等人共同推动的结果。我们在《伊比利亚》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如《塞维尔的圣诞节》平静的尾声部分,显然与德彪西《意象集》第二卷中的《月落荒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与西班牙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有自由贸易协定,西班牙弗拉明科音乐舞蹈常用的一些器材,如响板和绣花丝巾都源自中国。阿尔贝尼兹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与西班牙民族音乐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如《塞维尔的圣诞节》和《黑勒斯》。
  格拉纳多斯依据十八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的画作《玛哈与玛霍之爱》所作的六首钢琴组曲《戈雅之画》是他本人的最高杰作,也是西班牙钢琴音乐的又一经典。格拉那多斯自己曾说:“我为戈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色彩调配深深着迷。他笔下人物的争执、爱的细语,还有缝上装饰扣的黑色天鹅绒、丝质花边衬托出的玫瑰般的脸颊、纤细的柳腰、珍珠般的玉手、乌黑发际插着的茉莉花……这一切的一切,都把我带入另一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然而,真正吸引格拉纳多斯的,并不仅仅是戈雅画作中浪漫的一面。画中所隐含的阴暗的宿命感,纯美中隐隐的悲剧与死亡的气息,更深深震撼着作曲家的心灵。曲集中《情话》《坎蒂尔的方丹果》《叹惜,玛哈与夜莺》都是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世界名曲。曲集第五首《叙事诗<爱与死>》描述了玛霍决斗失败,玛哈紧紧依偎在他身边的场景。这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悲剧音乐,也是这套曲集中最动人的篇章。在爱人的臂弯里,玛霍与玛哈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如在痛苦中感受到幸福一般”,玛霍静静地离开人世,最后深沉的钟声敲响。
  费德里科·蒙波(Frederic Mompou,1893~1987),西班牙印象派作曲家、二十世纪西班牙音乐巨匠。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世界上最浪漫的旋律。他的每首短小的作品都是用心灵精巧编织起来的音诗。他是一位“寂静”的音乐大师。演奏他的作品尤其需要注重触键的细腻、踏板的巧妙运用、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对钢琴音色、音响效果的敏锐把握和丰富想象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听到大自然的鸟鸣声,这显然是受梅西安的传世巨著《鸟鸣集》的影响。他还在作品中融入中国的五声音阶,更使其增添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美。这些构成了蒙波独特的和声语汇,他的作品就像一个个短小凝固的音乐瞬间,在这一刹那,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
  西班牙钢琴音乐是西班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就像伊比利亚半岛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会是展示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与演奏者自身赋予音乐作品价值的一种传递方式,本文将以广西艺术学院二胡硕士研究生王晓君与殷微微两场音乐会为对象,浅谈二胡音乐会中乐曲的选择以及影响音乐会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音乐会;胡琴;现代;传统;风格  在一场音乐会开演的同时他们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乐器,还要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双重享受,而在这之前要满足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保证好自己的心态。过硬的心理素质能使演奏
期刊
摘要:本文以音乐形态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词句为单位,依据腔句概念进行剖析,分析我国著名编剧、导演杨兰春编创的豫剧名作《朝阳沟》选段“咱俩说说知心话”,以细致的形态技术分析来阐述该段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关键词:朝阳沟;二八板;音乐分析  《朝阳沟》是当代豫剧的经典之作,其主题音调是选用豫东调“二八板”的旋律并吸收豫西调的“二八板”的素材融为一体,孕育出来了崭新的音调,贯串到全局的核心情节的唱
期刊
摘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何找到技术、形式、情感、内容间通渡的法则,如何通过情感培养为舞蹈输入鲜活的动力,达到“形与心”、“情与技”的统一,如何打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情感教学的理论实践要津,是本文所着力进行的一次尝试。  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现状入手,将情感理论、情感教学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进行了系统性的探寻,力求为情感教学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得以持续深入的展开,提供一次富有意义的
期刊
摘要:科学运用“多重证据法”,应该是在多学科知识鉴定史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借鉴不同的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来说,因为其音乐本体丢失的客观现实,所以不能只重视单一的文献史料,而是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鉴别,更重要的是,在鉴别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料相互考证,运用多重证据法,作全面彻底的分析研究,以保证音乐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
期刊
【摘要】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长河里,李斯特是一位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钢琴艺术的发展领域做了杰出的贡献。《爱之梦》是李斯特标题性音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作品在技巧的运用、音乐的处理变化以及情绪的表达上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李斯特;标题性音乐;《爱之梦》;交响诗  一、李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斯特是继古典主义音乐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之王”。他的音乐演奏风格狂
期刊
【摘要】2009年11月17日,东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刘影和仇华松创编的舞蹈《生命的空间》代表东莞舞协长安音乐舞蹈分会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在角逐中脱颖而出,获作品创编三等奖。这是国家级舞蹈艺术领域的最高赛事,大赛的参赛团队和选手都来自全国舞蹈界的精英院校和专业院团,可谓是强手云集的巅峰对决,《生命的空间》能获奖说明了艺术水平之高。文章对《生命的空间》之内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舞
期刊
【摘要】舒伯特作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唱。文章就其代表作《魔王》的演唱和钢琴演奏的要点进行阐述。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演奏在音乐表演中隶属于室内乐范畴。  【关键词】舒伯特;《魔王》;室内乐;钢琴演奏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少年时即显示出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期刊
【摘要】黄安伦(1949-)是一位现代中国作曲家,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后跟随陈紫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经验。1980年出国留学,1986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后定居于加拿大,努力参与华人圣乐创作。由于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特别敬仰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先辈作曲家,并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巴赫因素。《托卡塔,圣咏与赋格》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文章将对这部作品中的巴赫因素进行初
期刊
【摘要】前奏鸣曲式是古典奏鸣曲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演进环节,由上海音乐学院邹彦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文中首次提出。前奏鸣曲式在学术界还属于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章试图通过对海顿这位在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及其《第十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述前奏鸣曲式的美学意义以及分析其社会内涵。  【关键词】前奏鸣曲式;邹彦;奏鸣曲式;海顿;第十交响曲;美学意义;
期刊
【摘要】巴托克《小宇宙》是一本优秀的钢琴教材,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进入到20世纪音乐领域,感受20世纪音乐的特点。其中的第72首《龙舞》短小精悍,可视为20世纪多调性音乐写作的典范。文章试图从音的走向上来“解密”《龙舞》在调性设置上的奥秘,进而在写作多调性音乐时能够多一种可以运用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多重调性;双持续音;调性布局;调性统一  巴托克(1881~1945)匈牙利人,是20世纪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