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120多年的教育之路,承载5万多学子的执著追求,南京市金陵中学始终坚持人文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百年金中,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永葆少年精神。因为金中人深知: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学校,是没有发展的学校。只有教育的创新,才能激活学生创造的潜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课程:教育创新的主阵地
课程结构决定着人的素质结构,课程内容决定着人的素质内涵,课程体系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更多有特长学生,涌现更多的特色教师和特色课程,是金陵中学教育创新的核心目标。
1932年以前,金陵中学开设的课程都是自选教材,选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教材,除国文和中国历史外,几乎都是英文原版教材。1936年金中毕业、后来长期从事英文翻译和英语教师工作的张兆锟校友在《别具一格的英语教学》回忆录中谈道:“就教材而言,当时初一学生连字母都未认清,即开始学《泰西五十轶事》……到了初二,又换了一本《泰西三十轶事》……初三年级又换上一本《天方夜谭》,有的段落必须背诵。高一开始就读《格里佛游记》,高二是用一本《世界短篇小说选》。高三年级读英国‘太史公’Macaaulay写的《约翰逊行述记》,外加一份《密勒氏评论周报》……”
这种课程自主意识被金中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自主开发、设置了大量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如:1984年,学校开始在高一开设计算机必修课;1985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开设英语口语必修课;1989年以来,构建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劳技课、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在内的五大课程体系;1993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000年2月,先于新课程改革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8年,开设心肺复苏急救训练、心理急救等课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高中课程体系——被誉为“英国金牌课程体系”及“世界高等教育通行证”的剑桥高中课程(A-Level)……同时,近十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60余门学术类选修课程、30余门活动类选修课程(社团活动),以学年为周期,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能分别选修两门学术类课程和两门活动类课程。
在众多校本课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2000年和2001年,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先后在金陵中学召开了研究性学习现场会,《人民教育》等报刊介绍了学校研究性学习经验,《中国教育报》把学校誉为全国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先行者和“一面旗帜”,著名教育学家鲁洁教授在为学校《激活创造的潜能》、《拓展创造的天地》两本专集作序中写道:“在现今的中国,当人们还正在到处寻觅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之路在何方时,金陵中学的师生们却以他们已经走出的稳健步伐向我们展示出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当人们尚在反思、检讨中国学校课堂的沉闷与僵化时,金陵中学的师生们却已经透过反思而构思出学校教育新的蓝图。”
课堂:唤醒潜能的催化剂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施展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下,许多中学的课堂似乎缺少了必要的生命活力,当效率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时,当好奇心总是无法充分得到满足时,当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泾渭分明时,学生的头脑已无异于知识的存储器。金陵中学要实现“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把学生从残酷的分数竞争和压抑的课堂中唤醒。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空间。金中的课堂从来都是生动和互动的,从来不乏风采和精彩。据1935年高中毕业、后经清华留学英国剑桥、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陈舜礼校友回忆:“化学教师王实铭花了好大的力气制造煤气,供应化学实验。生物教师创设实验室,用鸽子做标本,老师把生物教活了。我放暑假回宁波老家,还带来大大小小的海鱼到学校来做标本。”
如今,虽然面对高考的压力,金陵中学的课堂依然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灵感。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李惠娟在讲《铁与生命力》一课时,在市场上购买了一种抗贫血药,通过对这种药中Fe2 的检测及药物相互作用原理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推测、自主设计、相互探讨、动手体验、合作分享,不断发现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并真正感悟到生命健康与化学的紧密联系。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曾高度评价李老师的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一种启迪。”
金中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例如:生物教研组组织学生对玄武湖公园的生物和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关注环境中的生物的意识;带领学生观摩中山植物研究所的“无土栽培”和“园艺花卉”;组织学生对紫金山地区进行生物种群调查,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物理教研组开展“头脑风暴”训练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
在连续多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电教组、劳技组的老师带领学生获得的团体奖名次和人数均列全省各校之首,并多次荣获大赛学校团体一等奖第一名。同时,李申杰、章准平、谢臻达、金达飞、王珂、华演、王同晖、董智捷、周辰等一批“校园科技之星”脱颖而出,争相闪耀。如:王珂同学成为美国微软公司认定的电脑专家;华演同学的创新项目“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参加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荣获专项奖一等奖,国际小行星命名组织以“华演”命名了一颗小行星;王冉同学凭借“双区域液晶显示”工程学发明项目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201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创新实验”优秀学校。
活动:激活创造的大舞台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的重要渠道。创新教育离不开课外活动这一大舞台。金陵中学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课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指导,从物质保障到时间安排,一一都给予充分的关注。
早在汇文书院时期,学生课外活动团体就有基督教青年会、文学会、体育会等。如:1906年,书院的文学会的大学堂以下的同学,分为Alpha与Beta二组。前者取名“木铎会”,后者取名“醒石会”。文学会经常举行演说及辩论比赛,优胜者校方予以奖励。
金陵大学附中时期,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常设机构,派教师专职负责。在《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规程中》明确规定,要组织中西论文比赛、英语演说竞赛、中西书法比赛、摄影比赛、音乐会、长短途旅行、野外会餐等。1933年,成立中文演辩学会、英文演辩学会、英文会话研究会、金石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国画研究会、西画研究会、摄影研究会等新学会23个,以期学生兴趣与个性得以适当发展,不致感觉偏枯。
目前,学校主题活动形成了以科技节、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为四大主题的系列活动,每一主题每两年举办一次,让每一位金中学子在校期间都能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精深和文化艺术的魅力。
金陵中学还有一个闻名全市的传统特色活动——美食节。每年的12月31日,全校所有的班级都会在校园主干道上出摊,每个摊位上卖的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美食。新鲜的原料与做法、新颖的造型与搭配、新奇的名称与营销……美食节已经成为每一个金中学生的创意舞台。
以“体验百行生活,理解劳动甘苦,懂得感恩奉献,规划美好人生”为主题的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获得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在内心深处受到感动与震撼。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所在岗位做一份贡献,服务社会,锻炼才干,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几年来,金陵中学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单位已达数百个,并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金陵中学学生职业体验基地。
金陵中学还充分利用在宁高校、研究所较多的优势,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建立“金陵中学科技创新基地”,聘请了一大批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学者长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辅导员。2010年10月,学校与南京大学共同策划的“准博士培养站”正式开启,由南京大学7位长江学者、近20位博导、教授,与从金陵中学高一年级遴选出来的42名优秀学子结对牵手,共同制定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准博士学习生涯规划。这是中学与大学联手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与高校培养有机衔接的绿色通道,积极尝试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科学培养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
(邹正,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
课程:教育创新的主阵地
课程结构决定着人的素质结构,课程内容决定着人的素质内涵,课程体系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更多有特长学生,涌现更多的特色教师和特色课程,是金陵中学教育创新的核心目标。
1932年以前,金陵中学开设的课程都是自选教材,选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教材,除国文和中国历史外,几乎都是英文原版教材。1936年金中毕业、后来长期从事英文翻译和英语教师工作的张兆锟校友在《别具一格的英语教学》回忆录中谈道:“就教材而言,当时初一学生连字母都未认清,即开始学《泰西五十轶事》……到了初二,又换了一本《泰西三十轶事》……初三年级又换上一本《天方夜谭》,有的段落必须背诵。高一开始就读《格里佛游记》,高二是用一本《世界短篇小说选》。高三年级读英国‘太史公’Macaaulay写的《约翰逊行述记》,外加一份《密勒氏评论周报》……”
这种课程自主意识被金中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自主开发、设置了大量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如:1984年,学校开始在高一开设计算机必修课;1985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开设英语口语必修课;1989年以来,构建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劳技课、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在内的五大课程体系;1993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000年2月,先于新课程改革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8年,开设心肺复苏急救训练、心理急救等课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高中课程体系——被誉为“英国金牌课程体系”及“世界高等教育通行证”的剑桥高中课程(A-Level)……同时,近十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60余门学术类选修课程、30余门活动类选修课程(社团活动),以学年为周期,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能分别选修两门学术类课程和两门活动类课程。
在众多校本课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2000年和2001年,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先后在金陵中学召开了研究性学习现场会,《人民教育》等报刊介绍了学校研究性学习经验,《中国教育报》把学校誉为全国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先行者和“一面旗帜”,著名教育学家鲁洁教授在为学校《激活创造的潜能》、《拓展创造的天地》两本专集作序中写道:“在现今的中国,当人们还正在到处寻觅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之路在何方时,金陵中学的师生们却以他们已经走出的稳健步伐向我们展示出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当人们尚在反思、检讨中国学校课堂的沉闷与僵化时,金陵中学的师生们却已经透过反思而构思出学校教育新的蓝图。”
课堂:唤醒潜能的催化剂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施展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下,许多中学的课堂似乎缺少了必要的生命活力,当效率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时,当好奇心总是无法充分得到满足时,当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泾渭分明时,学生的头脑已无异于知识的存储器。金陵中学要实现“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把学生从残酷的分数竞争和压抑的课堂中唤醒。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空间。金中的课堂从来都是生动和互动的,从来不乏风采和精彩。据1935年高中毕业、后经清华留学英国剑桥、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陈舜礼校友回忆:“化学教师王实铭花了好大的力气制造煤气,供应化学实验。生物教师创设实验室,用鸽子做标本,老师把生物教活了。我放暑假回宁波老家,还带来大大小小的海鱼到学校来做标本。”
如今,虽然面对高考的压力,金陵中学的课堂依然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灵感。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李惠娟在讲《铁与生命力》一课时,在市场上购买了一种抗贫血药,通过对这种药中Fe2 的检测及药物相互作用原理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推测、自主设计、相互探讨、动手体验、合作分享,不断发现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并真正感悟到生命健康与化学的紧密联系。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曾高度评价李老师的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一种启迪。”
金中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例如:生物教研组组织学生对玄武湖公园的生物和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关注环境中的生物的意识;带领学生观摩中山植物研究所的“无土栽培”和“园艺花卉”;组织学生对紫金山地区进行生物种群调查,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物理教研组开展“头脑风暴”训练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
在连续多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电教组、劳技组的老师带领学生获得的团体奖名次和人数均列全省各校之首,并多次荣获大赛学校团体一等奖第一名。同时,李申杰、章准平、谢臻达、金达飞、王珂、华演、王同晖、董智捷、周辰等一批“校园科技之星”脱颖而出,争相闪耀。如:王珂同学成为美国微软公司认定的电脑专家;华演同学的创新项目“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参加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荣获专项奖一等奖,国际小行星命名组织以“华演”命名了一颗小行星;王冉同学凭借“双区域液晶显示”工程学发明项目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201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创新实验”优秀学校。
活动:激活创造的大舞台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的重要渠道。创新教育离不开课外活动这一大舞台。金陵中学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课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指导,从物质保障到时间安排,一一都给予充分的关注。
早在汇文书院时期,学生课外活动团体就有基督教青年会、文学会、体育会等。如:1906年,书院的文学会的大学堂以下的同学,分为Alpha与Beta二组。前者取名“木铎会”,后者取名“醒石会”。文学会经常举行演说及辩论比赛,优胜者校方予以奖励。
金陵大学附中时期,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常设机构,派教师专职负责。在《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规程中》明确规定,要组织中西论文比赛、英语演说竞赛、中西书法比赛、摄影比赛、音乐会、长短途旅行、野外会餐等。1933年,成立中文演辩学会、英文演辩学会、英文会话研究会、金石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国画研究会、西画研究会、摄影研究会等新学会23个,以期学生兴趣与个性得以适当发展,不致感觉偏枯。
目前,学校主题活动形成了以科技节、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为四大主题的系列活动,每一主题每两年举办一次,让每一位金中学子在校期间都能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精深和文化艺术的魅力。
金陵中学还有一个闻名全市的传统特色活动——美食节。每年的12月31日,全校所有的班级都会在校园主干道上出摊,每个摊位上卖的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美食。新鲜的原料与做法、新颖的造型与搭配、新奇的名称与营销……美食节已经成为每一个金中学生的创意舞台。
以“体验百行生活,理解劳动甘苦,懂得感恩奉献,规划美好人生”为主题的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获得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在内心深处受到感动与震撼。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所在岗位做一份贡献,服务社会,锻炼才干,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几年来,金陵中学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单位已达数百个,并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金陵中学学生职业体验基地。
金陵中学还充分利用在宁高校、研究所较多的优势,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建立“金陵中学科技创新基地”,聘请了一大批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学者长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辅导员。2010年10月,学校与南京大学共同策划的“准博士培养站”正式开启,由南京大学7位长江学者、近20位博导、教授,与从金陵中学高一年级遴选出来的42名优秀学子结对牵手,共同制定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准博士学习生涯规划。这是中学与大学联手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与高校培养有机衔接的绿色通道,积极尝试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科学培养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
(邹正,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