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的表情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bei1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康艺术展在澳门举行,作为粉丝理应前去捧场,然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陆康十年如一日,一贯轻松自然的笑容,他凭这种表情在上海和其他地方交游,建立了超越他以往数倍数量的朋友,让他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表情是说明书,是语言和意思,也是一种推销,就看你懂不懂。运用恰当其价值无以估算。陆康赢得多少朋友的欢喜,他的智慧、幽默、敏感、经验、仁厚总是通过起伏的转折,带有广东腔的尾音悠慢的特别味道表达出来。上海人阅人无数,自以为是,碰上陆康这样一种淡定、沉着和亲切的表情,有几人知道这张脸的背后有多少江湖?一高兴,放松戒备已然中招。
  出身经历造就一个人的特性、趣味。陆康,苏州人,名门之后,自小在名人堆里转,见过了丰子恺、关良、沈尹默、俞振飞、刘海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丰采。十六岁从业安持老人陈巨来,后又移居澳门,应澳门旅游司委派连续十七年游历欧洲,进入皇室写中国字给各国宫廷政要,欧洲高鼻子男女排长队索要其字,Chinese陆总是一身长衫,一管长毫,有求必应,一方面推广澳门旅游,更主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像中世纪基督传道士的布道。
  记忆里,年幼的陆康随祖父见丰老前辈,丰老那银白胡须真叫美髯公;见俞振飞手捧茶杯敬人,那姿势完完全全是昆剧中的经典动作;富民路上他与巨来师正穿过马路,一辆三轮车驶过,车上贺天健老人回过头来向他们打招呼,贺老前辈脸上有颗痣被小小年纪的陆康看清楚了。
  陆兄知识杂。澳门虽然地方不大,人人兢业做事讲规矩,说话简洁明白,轻声轻语,温文尔雅,许多意思不明而明。在上海或上海以外的内陆随便使用点澳门经验,已经玩得非常转了。陆康常常一高兴,敞开他愉快的心得。
  陆康收集民国旧家具,讲究造型的贵气,哪怕爬过手的不是问题,要紧的是气息。他的家中他亲手布置,情趣呈现,他的地处虹桥的家,许多时尚报刊拍了照去刊登出来:一个单身男人优雅的居所。近来一些宣扬小资的媒体时常挑起话题,什么“最后的小开”,“最后的老克腊”,登出照片身穿吊带裤的老者出身名门,是当年时尚的追逐者。曾几何时早已被革掉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大气尚未喘出,生活在忧虑的困境,还谈什么克腊不克腊?陆康倒真是跟优雅生活方式的链接从未中断的克勒。
  一个男人单身,可以全世界走动,精神长期放松,口袋里随便可以摸几钿,入世出世,理性感性把握有度,耳根没有女人吵,泡把澡在混堂(现今叫桑拿浴)里睡到天明,没有电话追着叫“死回来!”,多么自由悠然的条件,多么令人羡慕的写意生活,有这样的前提才拥有其贵、其闲无比的表情,三辈子努力,能追能换吗?
  康兄和我探讨一个严峻的问题,人生赌一铺,玩大还是玩小?保守的办法在家呆着,选择玩大就背井离乡。原来我们漂泊,四海为家,已经冒险,算是玩大了。陆康在澳门一呆就二十年,而我在珠海、深圳十二年之久,他回上海,我跟着他回来。如今他在上海,我在北京,在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城市某处潜伏下来,我们遥相呼应,低调地作出调整,只要一出门,活得怎样,表情瞒不住,已经告诉了人。
  人问“陆康是谁?”我答“陆澹安孙子”,又问“陆澹安是谁?”,答“南社巨子!”又问“南社是什么?”又答“南社是早年著名的学术社团,柳亚子是社长”再问“柳是什么人?”我继续耐心回答“柳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老师”。话说到这儿事情已经大了,再问就拎不清了。
  其实,陆康是书法金石家,传统书法自小就练,临遍所有五六十年代世面上能见到的帖本碑拓,有次在我耳旁悄悄告戒写字要“宁方勿圆”,我便若有所悟。可是大家看见的陆兄是圆外方内,圆就是通达、江湖,方是肚子里一本账,有原则不糊涂。
  陆康曾学中医,记得住无数药名、配方,还能替人把脉,分析,讲许多道理,圈内有记得其名,聘其为中国中医大学客座教授。他的篆刻,承近代元朱文第一人的安持老人遗风,圆润妥贴,精到之极无与伦比,有人不服提出来还有谁更好,我说“你再去看看”。
  一个人有点学问,有点手艺,五洲四海漂泊过,有性情,能表述,豪饮之后不发酒疯,朋友安全,这样有趣的人已算珍稀。我不去说陆康的书法和图章,而讲了这许多题外话,或许有人会怪我搭错筋,实在,一个人的有趣难道不比其作品更重要吗?所谓书法篆刻作品也就是艺术家的才情传达借助的媒介。
  表情只要不功利,不献媚,有时候疲倦了敷衍一下,也是允许的。关键是对面的朋友也交付出他的表情——愉悦,友情便可以持续长久。
其他文献
这位80岁的老太太,望上去仿佛六旬之人,言语温婉,举止细腻。我们这些比她年轻了近半个世纪的女人,跟她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饮食,那种感觉是,这桌子上唯一的淑女是那老太太,其它的统统不能算是女人。老太太温存,我们粗犷;老太太慢悠悠,我们急吼吼;老太太细嚼慢咽,我们狼吞虎咽;老太太享受,我们不懂。一张桌子上流淌而过的岁月风尘,让我们叹为观止,而至少有一种东西,是再也不会被风蚀的,这种好东西,叫做“女人味”。
期刊
大学寝室里的聊天是方言杂烩的盛宴。我记得当年最开胃的一道小菜是讨论那种冬日街头随处可见、瞥一眼就心生暖意的小吃。“我最爱吃烤地瓜了。”山东同学喜滋滋地说。  “哦,我们那里叫煨番薯。”广东妹在终于弄明白那是什么东西以后,恍然大悟。我也跟  着笑,用上海话告诉她们,从小,我只知道把这甜甜软软的玩意唤作“烘山芋”。  烤地瓜,煨番薯,烘山芋,九个字里没有一个重复,构词形式却高度一致;偶尔交汇,仿佛看见
期刊
“百度百科”上舒悦的“词条”有几处讹误,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员等名头都是莫须有的。在本刊专访他时,在座的市剧协秘书长沈伟民先生递给他一张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的入会申请表,舒悦笑着接纳。那些莫须有的头衔既然被百度“想当然”地赋予了,大概也正说明在观众心里,他有那个资格和实力。  胖得可爱,瘦得精神  采访约在贵都酒店咖啡厅,见到舒悦本尊最直观的感受是上海阿婆的珠圆玉润不见了!虽然电
期刊
从前出国演出那是了不得的大事,能让你出国,就是对你艺术水准的高度认可。出国这事似乎多多少少和外交沾边,外交无小事,你倘若不是德才兼备,很可能言行豁边,你一豁边,不就坏了大事?  那年代出国机会少,能够轮到者,自然非佼佼者莫属。不像现在,阿狗阿猫随便出国,鱼龙混杂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能够自由出境,绝对是社会进步;但此出国和彼出国功能不同——你自费旅游不负传播国粹的使命,不关俺事;但是一旦重任压身,事
期刊
李银河博士一度很郁闷,她原本想为大众谋幸福,为各种另类的上床——多角恋、婚外恋、同性恋、换妻、性派对……呼吁从制度上取消约束,从道德上得到宽容。但是,公众似乎并不买她的账,从普通百姓到她的同行,很大一部分人都在攻击她。李银河无奈地辩解说:我不会那样做,我是在为你们争取权利。在李银河的委屈郁闷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愤懑——先驱要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反动,还有人民群众的愚昧。好在
期刊
·近30年来中国超常和超速的发展,导致流行的一些西方理论正在不断地被证伪  ·西方经典理论与中国发展现实互相矛盾,需要建立在特殊的中国体制与文化论证基点上的“中国特殊论”来解决  ·经典理论被证伪代表了社会进步,也预示新理论诞生  ·“美国例外论”成功地解释了美国式的道路,而如果中国发展能够持续成功,“中国特殊论”也会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西方经典难以解释中国现实    近30年来中国超常和超速
期刊
本刊的“走进领馆”专栏转眼已经一年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我们在这里想一并对所有支持本栏目的读者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过去的十几个月里,我们陆续访问了驻上海的各大领事馆,得到了各领事馆的大力配合,也希望在这里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走进领馆    去年夏天,在刘主编的大力倡导下,本刊开设了“走进领馆”栏目(后更名为“领馆世界”)。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是加拿大总领事家庭,由于我们正好是加中协会的
期刊
没开车,坐地铁到陕西南路站,出来是淮海中路。每想起小辰光,父亲星期天带我逛街,每走十步就会碰到熟人,又要叫叔叫阿姨伯伯的,盖因我父亲最早的工作就是淮海路华诚药房的,后来调去卢湾区百货批发公司,当年这一条淮海路还没有巴黎婚纱、巴黎春天、百盛之类,有的是长春食品、蝶来照相馆这些店,更多是小百货商场和商摊,而这些店家的货都要从卢百批进,故而我父亲等于认识这条街所有的小商贩,可是走几步就要叫人我总觉得烦。
期刊
上海年轻女子的洋气不再多说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老年人的洋气。  我最熟悉的老舅妈,她从《老娘舅》一直演到《老娘舅的儿孙们》,十余年的辰光应该不算太短,但从她的脸上我几乎觉察不出岁月流淌的痕迹。更令我心服的是,除了极少数意外情形,作为一名家庭主妇的她,无论出现在厨房、卧室或是客厅,更不用说外出的访客,头发均是一丝不乱,衣服有板有眼,从不乱穿。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体现。  但同样是情景喜剧,
期刊
老里巴早格计划时代,上海人是吃不到大带鱼的。即使凭票供应的小带鱼,也要排几小时的队才能买到。所以,张家阿婆晚饭后,来到鱼摊头放了个破篮子,里面再放块砖,算是排队了。即此,也已经排在了二十位了。  上海的冬天,和北方的有所不同。因近了海,这风带着潮气吹来,有种彻骨的寒冷。又因上海的燃料一直是紧乏的,普通人家也就没有什么取暖设备。所以北方来的人总是不习惯上海的冬天,尽管上海冬天的温度远没有北方的低。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