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亦可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检查知识的提问,讲授新知识的提问及巩固新知识的提问等,提问方式不同,起到的作用不同;当然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问题的设计也就不同。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并掌握它,这是教师们长期以来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本人认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本人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思维
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是个体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只有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课堂提问是启动学生内部活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必然激发学生去思考,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寻找科学、准确的答案。比如:必修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教学时,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这两个装置的目的是什么?
(2)第一个锥形瓶加NaOH的目的是什么?
(3)有氧和无氧两个装置中都用了澄清石灰水,它们的作用一样吗?
(4)一个化学反应有没发生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发散思维,分析、归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避免老师满堂灌,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知识。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它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激发学生思维。
2.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以班级为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既使学生个体思维有了目的性,又使学生群体思维活动有了中心内容,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还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着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启发和诱导,使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共同争论、探讨,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种分析问题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比如在选修三专题四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中,本人大胆布置了社会热点问题:代孕,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其中一方代表正方,另一方则代表反方,各选出一个组长,让他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辩论赛,最后由老师对双方进行点评,老师还可适时地陈述自己恰当的观点,一次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无形之中就达成了。这次课堂上每个班的正反双方都通过集体的力量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一字一句,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一锤定音,宛如是一个个辩论家。他们争得脸红耳,难分难解,当本组的成员辩得精彩之时随即就会响起一阵雷鸣般地掌声,时不时有叫“好”之声,每一个同学都百分之百投入,再也不会出现上课走神或是打瞌睡的现象,直到下课他们都意犹未尽……这种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思想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3.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思维
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它有别于以往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课型。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之一,是教师一个人讲,全体学生坐着听,而学生是否听了,听懂理解了没有,是否跟着教师积极地思考问题,教师却不清楚,所以很容易造成乏味的课堂,教师辛苦,学生更累,久而久之教师课堂魅力就会丧失,学生自然就不会喜欢你的课堂,当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围绕学习目标提问,教师不断提出各种带启发性的问题,因材提问,不断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绷着一股弦,不容易也不敢走神,而且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评价,答的好的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争论,有思维,当然对知识容易理解也记得更牢。当然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查,对学生是否进行积极思考具有督促和检查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种类和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有检查旧知识的提问,有讲授新知识的提问,有巩固新知识的提问等等。由于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问题的设计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1.讲授新知识过程中的提问及设计
讲新课过程中的提问,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开支脑筋进行思考,弄懂、弄明白所学的新知识、新内容。讲授新知识时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是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侧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灵活的迁移能力。例如讲根的渗透吸水原理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给农作物上的肥多了会发生烧苗现象?”“为什么盐碱地里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等问题,这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来分析问题,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根的渗透吸水原理。二是要有定向作用:所谓定向作用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有制约作用。因为课堂不是茶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处于漫无边际的状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导向作用,思维活动要围绕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比如讲到生物的遗传时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语,说明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朝生物的遗传方向思考。三是要有反馈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反映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态和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困难及尚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使讲课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当堂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比如,在讲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这一节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下面这个图,然后逐渐提出以下问题: ①这是什么方式分裂图解?
②这是哪一个分裂?哪一时期?
③图中有几个染色体?几个染色单体?
④图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它们是哪些?
⑤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它们是哪些?
⑥在形成配子时哪些染色体必须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
⑦不同对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可能性?一个这样的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通过这个图及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比如第⑦个问题,一个这样的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对这个问题用图来详细解释,学生才能理解。
当然,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设计的问题可起到破坏原有的心理平衡,造成新的不平衡,从而达到潜伏动机的目的。比如讲食物链时,提问学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在生物学方面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回答是捕食关系,如果教师再反问一下,学生就会在心理面反问自己,看来刚才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必须认真思考一下。这种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此外课堂提问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要有梯度性,否则太容易或太难就没有价值。
2.检查旧知识,巩固新知识的提问及设计
检查已学过的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往往在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检查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在讲授新课后提出问题,用以巩固当堂学习的知识。教师对复习检查的问题设计,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它的作用只能使学生对已学过的旧知识的把握停留在机械重复和记忆的水平上。比如:在复习基因分离规律时,我出这样一道题:“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问:⑴哪一个是显性性状,哪一个是隐性性状?请写出这三只羊的基因型并说明确定三只羊基因型的理由。⑵若这对白羊交配,产下2只黑羊和1只白羊,是否符合分离规律?⑶绘出其遗传图解。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基因的分离规律,从而为讲解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打下基础。实施这种设计,教师必须对本科全部中学教材,特别是所教年级教材的全部知识内容的掌握达到纯熟的程度。教师要做到,在讲教材前几课时,为教材后几课内容打下基础;讲教材后几课内容时,又以前几课的知识为基础,把整本教材溶为一体,使新旧知识之间交相辉映。
教师对巩固新知识的提问也不能简单了事,否则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注重灵活。问题要有针对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对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有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已学过的新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才最有实效,才能达到真正的巩固。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丁尔升《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并掌握它,这是教师们长期以来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本人认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本人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思维
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是个体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只有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课堂提问是启动学生内部活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必然激发学生去思考,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寻找科学、准确的答案。比如:必修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教学时,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这两个装置的目的是什么?
(2)第一个锥形瓶加NaOH的目的是什么?
(3)有氧和无氧两个装置中都用了澄清石灰水,它们的作用一样吗?
(4)一个化学反应有没发生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发散思维,分析、归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避免老师满堂灌,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知识。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它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激发学生思维。
2.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以班级为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既使学生个体思维有了目的性,又使学生群体思维活动有了中心内容,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还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着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启发和诱导,使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共同争论、探讨,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种分析问题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比如在选修三专题四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中,本人大胆布置了社会热点问题:代孕,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其中一方代表正方,另一方则代表反方,各选出一个组长,让他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辩论赛,最后由老师对双方进行点评,老师还可适时地陈述自己恰当的观点,一次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无形之中就达成了。这次课堂上每个班的正反双方都通过集体的力量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一字一句,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一锤定音,宛如是一个个辩论家。他们争得脸红耳,难分难解,当本组的成员辩得精彩之时随即就会响起一阵雷鸣般地掌声,时不时有叫“好”之声,每一个同学都百分之百投入,再也不会出现上课走神或是打瞌睡的现象,直到下课他们都意犹未尽……这种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思想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3.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思维
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它有别于以往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课型。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之一,是教师一个人讲,全体学生坐着听,而学生是否听了,听懂理解了没有,是否跟着教师积极地思考问题,教师却不清楚,所以很容易造成乏味的课堂,教师辛苦,学生更累,久而久之教师课堂魅力就会丧失,学生自然就不会喜欢你的课堂,当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围绕学习目标提问,教师不断提出各种带启发性的问题,因材提问,不断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绷着一股弦,不容易也不敢走神,而且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评价,答的好的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争论,有思维,当然对知识容易理解也记得更牢。当然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查,对学生是否进行积极思考具有督促和检查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种类和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有检查旧知识的提问,有讲授新知识的提问,有巩固新知识的提问等等。由于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问题的设计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1.讲授新知识过程中的提问及设计
讲新课过程中的提问,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开支脑筋进行思考,弄懂、弄明白所学的新知识、新内容。讲授新知识时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是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侧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灵活的迁移能力。例如讲根的渗透吸水原理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给农作物上的肥多了会发生烧苗现象?”“为什么盐碱地里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等问题,这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来分析问题,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根的渗透吸水原理。二是要有定向作用:所谓定向作用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有制约作用。因为课堂不是茶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处于漫无边际的状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导向作用,思维活动要围绕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比如讲到生物的遗传时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语,说明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朝生物的遗传方向思考。三是要有反馈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反映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态和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困难及尚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使讲课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当堂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比如,在讲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这一节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下面这个图,然后逐渐提出以下问题: ①这是什么方式分裂图解?
②这是哪一个分裂?哪一时期?
③图中有几个染色体?几个染色单体?
④图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它们是哪些?
⑤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它们是哪些?
⑥在形成配子时哪些染色体必须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
⑦不同对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可能性?一个这样的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通过这个图及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比如第⑦个问题,一个这样的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对这个问题用图来详细解释,学生才能理解。
当然,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设计的问题可起到破坏原有的心理平衡,造成新的不平衡,从而达到潜伏动机的目的。比如讲食物链时,提问学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在生物学方面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回答是捕食关系,如果教师再反问一下,学生就会在心理面反问自己,看来刚才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必须认真思考一下。这种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此外课堂提问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要有梯度性,否则太容易或太难就没有价值。
2.检查旧知识,巩固新知识的提问及设计
检查已学过的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往往在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检查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在讲授新课后提出问题,用以巩固当堂学习的知识。教师对复习检查的问题设计,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它的作用只能使学生对已学过的旧知识的把握停留在机械重复和记忆的水平上。比如:在复习基因分离规律时,我出这样一道题:“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问:⑴哪一个是显性性状,哪一个是隐性性状?请写出这三只羊的基因型并说明确定三只羊基因型的理由。⑵若这对白羊交配,产下2只黑羊和1只白羊,是否符合分离规律?⑶绘出其遗传图解。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基因的分离规律,从而为讲解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打下基础。实施这种设计,教师必须对本科全部中学教材,特别是所教年级教材的全部知识内容的掌握达到纯熟的程度。教师要做到,在讲教材前几课时,为教材后几课内容打下基础;讲教材后几课内容时,又以前几课的知识为基础,把整本教材溶为一体,使新旧知识之间交相辉映。
教师对巩固新知识的提问也不能简单了事,否则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注重灵活。问题要有针对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对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有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已学过的新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才最有实效,才能达到真正的巩固。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丁尔升《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