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问题”作为关键的问题导学法是以“导”为中心,以“学”为目的,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课堂教学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7-02
  前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做悉心全面的分析,找出其中的教学因素,相应问题特别加以关注并巧妙地设置,以“问题”为关键,以“导”为中心,以“学”为目的,通过问题有效地与教材的目标和内容衔接,保证问题能博取初中生的眼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发展、启迪他们的抽象思维,进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一)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落实课改的理念
  纵观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史,学生的思维或多或少地被教师牵着走,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角。《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一种数学学习能力的是“问题导学”。教师的“设问导学”实质是一个“引路图”,让迷路者获得“地图”,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开放的思考并引领学生的学习,形成“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性,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纵观对比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导学,可以引发学生思维风暴,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师生之间和谐地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作为课堂中的设计者与引领者,如何组织课堂——活而不乱;如何激活课堂——动员全员参与;如何点拨到位——突破重难点,是对老师极大挑战。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一)借助活动,把问题设置“小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单调、枯燥、抽象。心理学家认为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正所谓“智慧出于手指尖”,只有动手尝试了,才容易接受。所以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动手操作,如在《圆周角》一节时,可抛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
  (1)已知圆O,作它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2)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3)动手量出圆周角、圆心角的度数,得到什么结论?
  (4)再任意画一个圆周角,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通过上述用心设计的活动,很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和情感投入,学生已经能理解圆周角的结论了,而且很准确地用语言表达了,这时老师提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证明?课堂很自然引入了课题,学生进了设计的“圈套”, 知识形成很流畅,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因材施教,把问题设置“分层化”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的差异,出现“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差异,数学课堂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将问题分为全班必做的基础题;中等层次学生必做的中档题;较高层次学生必做的攻关题。如在《勾股定理》小结课上,为了解学生对“勾股定理”掌握程度,我给学习中下层次的学生出的问题: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斜边长是 ;给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出的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x,斜边长为x+1,则x= ;给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8的直角三角形中,第三边长x= ;通过分层次提出问题,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各有所得。
  (三)联系实际,把问题设置“生活化”
  在开展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引入数学新知识点,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能更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 调动他们的探究热情,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加深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同时还可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通过合作探究来找出数学的规律,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中,教师以实际生活问题作为创设情景,小刚家里有个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花园,由于改造需求,需要将一条边减少2米,另一条边增加2米,那么改造后的花园面积是多少?学生们可得出算式:(a+2)(a-2),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怎么才能快速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学生很快想出了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得出:(a+2)×(a-2)=a2-22。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所提的第一问,是为了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第二问,就直奔主题了,问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学生没有发挥计算和思考能力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可能毫不费力地解答出来,但是学生可能无法明确解题的核心思路,教师需要通过第二个问题来使其明确实际例题中的核心解题思路。此外,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导学是保证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入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接着,通过已有的实例观察归纳公式,针对计算的过程提问,希望得到诸如"有两项互为相反数的项"相乘的答案。本课时我改变学生对课本的依赖,一开始不使用课本的“留白”,采用如下的形式与问题: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 -b) (3)(-x+2y)(-x-2y)
  例2计算:(1)1002×998 (2)(m+3)(m-3)-(m-2)(m+4)   例1第1小题(可否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运算)这可看作哪两个数的平方差?师生共同完成并板书示范。
  例2怎样地进行计算可以更加的简便?(能用上平方差公式吗?平方差公式中的a,b,分别对应是哪两数?分析而不写),要求学生比较例1中三小题间的异同,理解例题所表现的内容特点,在发现异同中实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思考易错点是什么?
  (四)确定目标,把问题设置“梯度化”
  想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水平,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大纲,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并且由浅入深,以此来保证问题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时,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0页例2进行改编:
  如图,圆O是△ABC 的内切圆,和BC、AB、CA分别相切于F、D、E
  1.若∠DOF为120度,∠EOF为150度,那么△ABC各个角的度数是什么?
  2.如果AB=9,BC=24,AC=25,求内切圆的半径
  3.如果AB=9,BC=14,AC=13,求AD,CE,BF的长
  变式1:如果BC=m,AC=n,AB=k,求AD,CE,BF的长
  变式2:如果∠A=Rt∠,AC=b,BC=a,AB=c,求内切圆的半径
  变式3:有一个内切圆半径是r,且周长是1的△ABC,求△ABC的面积。
  教师通过改编题目,进而设计出了几个相互联系,由浅入深的导学问题,后面问题以前面问题为前提,前面问题为后面问题做铺垫,带领学生对问题的层层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通过多种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分的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结合在一起,有益于知识点的形成、归纳、应用与拓展,确保了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心灵发展的桥梁。教师采用有效的问题导学法,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架设师生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00页例2
  [3]赵振玲.对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3
其他文献
目前纳米材料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铝塑料管中的应用情况.
制备了含氧化铝胶体和高分子粘接体的多孔复合膜,研究了异丙醇铝木解形成溶胶的条件,讨论了影响熔胶的粒径和最终复合膜有效孔径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条件,制备了平均孔径为2.86nm
(本刊讯记者张雷)12月14日,由凯德置地组织的志愿者们约40余人,对禅城凯德联滘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进行了探访。据悉,凯德置地华南区每年都会不定期对学校进行回访。今年的回访,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应学生年龄段的心理以及接受能力的需要,使数学教育在广大学生范围内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及提升。本文,我结合自己在布置批改作业的时候的一些心得,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供广大同行借鉴使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作业 布置 批改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26-01  一、初
【摘要】普通物理学作为高校理工科必修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不容动摇,但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各院系分配的学时在减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物理学在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物理学 理工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57-02  普通物理学是高等院校理
【摘要】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增加针对性、信息的承载量以及增加思维的开放度等几个方面出发,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创设 情境 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0-0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阐述铝塑复合管的特性,并通过试验方法解决了常用铝塑复合管管径选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