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是我校自主开发的一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这是我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挖掘地方性课程资源,将活动资源课程化的又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活动的开发思路
基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理解,根据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四项原则,我们以开放创新的思路,首先对活动背景及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学情分析:
理念先进:我校一贯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内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对外博采各地众长,先后有英国、香港、新加坡及国内不少同行到访交流。其中,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全完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全完二小”)希望和我校建立持久互助的关系,并进行多层面的教学交流。
地域优势:我校地处顺德中心城区,与香港仅两小时车(航)程;粤港两地,血脉传承,语言相通。香港特殊的地域资源既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性,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地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良好的大环境对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本土特色:顺德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南国丝都、李小龙纪念馆、顺德美食等。多开展接地气的学习活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及责任。同时,也可使香港的学生对顺德的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加深了解。
课程的实施现状: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常态化教学,使家长和学生对课程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了学校的贯彻落实、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就有了推手、有了动力、有了基础。
选题目的:为了让我校学生拓展视野,亲身感受顺德香港两地的文化特色与课堂学习,我们准备与“全完二小”缔结姊妹学校,开展两地师生持续通讯及交流互访活动,并进行观课、文化学术交流、科技探究等活动,持续发展双方互利互助的优势。从课程的高度,全方位发掘本课题内在的活动价值,为开发有校本特色的新的活动资源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子。
二、活动的设计理念
1.选题——体现整体性。《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实践活动在选题上突出了整体性的特点,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顺港两地正处在“一国两制”的地缘,由于乡里乡亲的血脉,以前一直有割不断的往来,改革开放后,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如火如荼。为了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视野,学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对以上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特色的整合发掘。
2.实施——注重实践性。在具体操作上,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通过网络平台与香港少年结对子,激发进一步交流的愿望。然后有目的、有方法地体验过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基于已有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知识,使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3.评价——具有多元性。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表现,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元性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不同环节中不同的想法和努力,只要是对学生的认知、学识或能力的积累有帮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程中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规定统一答案,使孩子在宽松、赏识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4.过程——关注生成性。虽然在活动开展之前,两地已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新的主题也会不断生成。比如,开始的计划里并没有校园环境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这两个内容。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他们以为学校校园基本上大同小异,学生生活就是学习,至于环境布置对人的影响,课程设置对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是没有感知的。当两地互访后,学生有了新的感觉,于是,有人提出了新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又根据新的生成目标组成小组,进行课程设置的对比和校园环境的探究。新生成的学习主题使活动更富有成效。
5.指导——突出自主性。这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方法及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老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分歧、碰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多分析思考,多对比尝试,培养他们随机应变和善于探究、合理择优的能力。
三、活动的具体内容
1.在征得家长支持和同意的基础上,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在五年级选出40人,成立一个综合实践专项活动组来开展这项活动。
2.以两校特色为话题,在双方学生未见面时,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互相了解对方学校的基本概况及校园生活。并在平台讨论区里发表看法,互相交流,增进友谊。
3.“全完二小”学生组成顺德游学团初访:通过参观清晖园、李小龙纪念馆、考察南国丝都,了解顺德的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加强对乡土风情的认识,提升香港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归属感及国民身份的认同;参观我校校园,与我校学生共上书法课、版画课。
4.我校学生组成香港游学团回访:通过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感受同宗同源、血脉传承的亲情;到诺亚方舟生命公园体验生命、友谊的可贵,学会珍爱自己、珍爱地球;参观“全完二小”校园,与“全完二小”学生共上英语课、科技课。
5.通过网上反馈,对第一阶段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为两地姊妹学校今后开展多层面教学交流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活动的实施效果
其实,游学形式早已有之。但当我们尝试把游学形式进行课程化的提升,并组成一个学习团队进行有计划、有指导的活动时,活动的意义便凸显出来。从各小组完成的不同课题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创编能力又有了提高。同学们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了用对比的方法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初浅的分析。通过接触两地文化,懂得了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懂得了团结协作、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比如: “两校课程设置”调查组的同学以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安排进行列表对比后,做出了以下分析:其实两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因为“全完二小”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他们设有圣经课,引导学生感受基督大爱。我校比“全完二小”多设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说明我们很注重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运用。
“两校概况调查小组”的调查结论是:虽然两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模有所不同,但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人们有信仰的自由,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包容和尊重地域文化,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两地课堂特色”小组(一)的探究报告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认为,两地课堂相比,香港的学习形式轻松、活泼,注重实践和感知,我们的课堂多一分安静和思考,注重打基础。香港的学生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强,我们的学生勤学好问,求知欲望强。看来顺港两地的课堂是各有特色,各有风采;小组(二)的探究报告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认为,严有严的好处,宽有宽的好处,两地课堂,各有千秋。两地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都爱上英语课。
“校园环境探究组”的同学们以新颖的幻灯片形式,图文并茂地完成了他们的探究报告,先是以图片对比的形式,呈现出两校环境的特色,然后总结出两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所面积不大的学校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布置得很有特色。2.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嘉信西山”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出严谨条理的淑女绅士;“全完二小”致力创设温馨仁爱的环境,努力使学生身、心、灵三方面都得到发展。
由于我们在活动中注重了良好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之后,不仅在综合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也收获不小。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赞扬。《珠江商报》也专版刊登了同学们的访港见闻和感想。
五、活动中有待改进的环节
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进行跨地学习交流,经验不足,在设计学习方案时偏于理想化。比如在两校都有计算机室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我们设计了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学习的环节,还安排了超级管理员跟进。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网络对话这一环节开展的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指导不够,对学生过早放手。二是学生目的性不强,加上列好的问题由于网速较慢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做完自我介绍后,就把时间放在等对方回答上,等得耐心和兴趣都没有了。三是管理员其它工作较多,不能及时充实学习资料和上传学生作业。由于可供分享的新东西较少,渐渐地学生就少有登陆了。
其实,我们都认识到网络对跨地学习交流的优越性。今后,我们将加强教研,多想办法,真正用好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
六、活动综述
纵观活动全程,我们首先坚持了新课标的引领,遵循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课程离不开资源,资源必须联系课程”。《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我校进一步探究课程与资源“互动”关系的又一次有探索意义的教学实践,这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文斌: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年第5期 第28页
一、活动的开发思路
基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理解,根据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四项原则,我们以开放创新的思路,首先对活动背景及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学情分析:
理念先进:我校一贯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内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对外博采各地众长,先后有英国、香港、新加坡及国内不少同行到访交流。其中,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全完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全完二小”)希望和我校建立持久互助的关系,并进行多层面的教学交流。
地域优势:我校地处顺德中心城区,与香港仅两小时车(航)程;粤港两地,血脉传承,语言相通。香港特殊的地域资源既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性,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地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良好的大环境对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本土特色:顺德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南国丝都、李小龙纪念馆、顺德美食等。多开展接地气的学习活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及责任。同时,也可使香港的学生对顺德的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加深了解。
课程的实施现状: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常态化教学,使家长和学生对课程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了学校的贯彻落实、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就有了推手、有了动力、有了基础。
选题目的:为了让我校学生拓展视野,亲身感受顺德香港两地的文化特色与课堂学习,我们准备与“全完二小”缔结姊妹学校,开展两地师生持续通讯及交流互访活动,并进行观课、文化学术交流、科技探究等活动,持续发展双方互利互助的优势。从课程的高度,全方位发掘本课题内在的活动价值,为开发有校本特色的新的活动资源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子。
二、活动的设计理念
1.选题——体现整体性。《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实践活动在选题上突出了整体性的特点,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顺港两地正处在“一国两制”的地缘,由于乡里乡亲的血脉,以前一直有割不断的往来,改革开放后,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如火如荼。为了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视野,学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对以上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特色的整合发掘。
2.实施——注重实践性。在具体操作上,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通过网络平台与香港少年结对子,激发进一步交流的愿望。然后有目的、有方法地体验过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基于已有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知识,使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3.评价——具有多元性。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表现,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元性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不同环节中不同的想法和努力,只要是对学生的认知、学识或能力的积累有帮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程中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规定统一答案,使孩子在宽松、赏识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4.过程——关注生成性。虽然在活动开展之前,两地已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新的主题也会不断生成。比如,开始的计划里并没有校园环境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这两个内容。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他们以为学校校园基本上大同小异,学生生活就是学习,至于环境布置对人的影响,课程设置对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是没有感知的。当两地互访后,学生有了新的感觉,于是,有人提出了新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又根据新的生成目标组成小组,进行课程设置的对比和校园环境的探究。新生成的学习主题使活动更富有成效。
5.指导——突出自主性。这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方法及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老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分歧、碰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多分析思考,多对比尝试,培养他们随机应变和善于探究、合理择优的能力。
三、活动的具体内容
1.在征得家长支持和同意的基础上,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在五年级选出40人,成立一个综合实践专项活动组来开展这项活动。
2.以两校特色为话题,在双方学生未见面时,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互相了解对方学校的基本概况及校园生活。并在平台讨论区里发表看法,互相交流,增进友谊。
3.“全完二小”学生组成顺德游学团初访:通过参观清晖园、李小龙纪念馆、考察南国丝都,了解顺德的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加强对乡土风情的认识,提升香港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归属感及国民身份的认同;参观我校校园,与我校学生共上书法课、版画课。
4.我校学生组成香港游学团回访:通过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感受同宗同源、血脉传承的亲情;到诺亚方舟生命公园体验生命、友谊的可贵,学会珍爱自己、珍爱地球;参观“全完二小”校园,与“全完二小”学生共上英语课、科技课。
5.通过网上反馈,对第一阶段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为两地姊妹学校今后开展多层面教学交流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活动的实施效果
其实,游学形式早已有之。但当我们尝试把游学形式进行课程化的提升,并组成一个学习团队进行有计划、有指导的活动时,活动的意义便凸显出来。从各小组完成的不同课题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创编能力又有了提高。同学们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了用对比的方法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初浅的分析。通过接触两地文化,懂得了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懂得了团结协作、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比如: “两校课程设置”调查组的同学以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安排进行列表对比后,做出了以下分析:其实两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因为“全完二小”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他们设有圣经课,引导学生感受基督大爱。我校比“全完二小”多设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说明我们很注重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运用。
“两校概况调查小组”的调查结论是:虽然两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模有所不同,但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人们有信仰的自由,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包容和尊重地域文化,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两地课堂特色”小组(一)的探究报告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认为,两地课堂相比,香港的学习形式轻松、活泼,注重实践和感知,我们的课堂多一分安静和思考,注重打基础。香港的学生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强,我们的学生勤学好问,求知欲望强。看来顺港两地的课堂是各有特色,各有风采;小组(二)的探究报告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认为,严有严的好处,宽有宽的好处,两地课堂,各有千秋。两地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都爱上英语课。
“校园环境探究组”的同学们以新颖的幻灯片形式,图文并茂地完成了他们的探究报告,先是以图片对比的形式,呈现出两校环境的特色,然后总结出两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所面积不大的学校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布置得很有特色。2.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嘉信西山”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出严谨条理的淑女绅士;“全完二小”致力创设温馨仁爱的环境,努力使学生身、心、灵三方面都得到发展。
由于我们在活动中注重了良好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之后,不仅在综合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也收获不小。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赞扬。《珠江商报》也专版刊登了同学们的访港见闻和感想。
五、活动中有待改进的环节
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进行跨地学习交流,经验不足,在设计学习方案时偏于理想化。比如在两校都有计算机室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我们设计了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学习的环节,还安排了超级管理员跟进。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网络对话这一环节开展的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指导不够,对学生过早放手。二是学生目的性不强,加上列好的问题由于网速较慢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做完自我介绍后,就把时间放在等对方回答上,等得耐心和兴趣都没有了。三是管理员其它工作较多,不能及时充实学习资料和上传学生作业。由于可供分享的新东西较少,渐渐地学生就少有登陆了。
其实,我们都认识到网络对跨地学习交流的优越性。今后,我们将加强教研,多想办法,真正用好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
六、活动综述
纵观活动全程,我们首先坚持了新课标的引领,遵循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课程离不开资源,资源必须联系课程”。《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我校进一步探究课程与资源“互动”关系的又一次有探索意义的教学实践,这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文斌: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年第5期 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