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k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是我校自主开发的一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这是我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挖掘地方性课程资源,将活动资源课程化的又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活动的开发思路
  基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理解,根据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四项原则,我们以开放创新的思路,首先对活动背景及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学情分析:
  理念先进:我校一贯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内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对外博采各地众长,先后有英国、香港、新加坡及国内不少同行到访交流。其中,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全完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全完二小”)希望和我校建立持久互助的关系,并进行多层面的教学交流。
  地域优势:我校地处顺德中心城区,与香港仅两小时车(航)程;粤港两地,血脉传承,语言相通。香港特殊的地域资源既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性,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地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良好的大环境对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本土特色:顺德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南国丝都、李小龙纪念馆、顺德美食等。多开展接地气的学习活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及责任。同时,也可使香港的学生对顺德的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加深了解。
  课程的实施现状: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常态化教学,使家长和学生对课程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了学校的贯彻落实、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就有了推手、有了动力、有了基础。
  选题目的:为了让我校学生拓展视野,亲身感受顺德香港两地的文化特色与课堂学习,我们准备与“全完二小”缔结姊妹学校,开展两地师生持续通讯及交流互访活动,并进行观课、文化学术交流、科技探究等活动,持续发展双方互利互助的优势。从课程的高度,全方位发掘本课题内在的活动价值,为开发有校本特色的新的活动资源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子。
  二、活动的设计理念
  1.选题——体现整体性。《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实践活动在选题上突出了整体性的特点,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顺港两地正处在“一国两制”的地缘,由于乡里乡亲的血脉,以前一直有割不断的往来,改革开放后,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如火如荼。为了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视野,学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对以上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特色的整合发掘。
  2.实施——注重实践性。在具体操作上,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通过网络平台与香港少年结对子,激发进一步交流的愿望。然后有目的、有方法地体验过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基于已有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知识,使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3.评价——具有多元性。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表现,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元性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在不同环节中不同的想法和努力,只要是对学生的认知、学识或能力的积累有帮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程中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规定统一答案,使孩子在宽松、赏识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4.过程——关注生成性。虽然在活动开展之前,两地已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新的主题也会不断生成。比如,开始的计划里并没有校园环境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这两个内容。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他们以为学校校园基本上大同小异,学生生活就是学习,至于环境布置对人的影响,课程设置对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是没有感知的。当两地互访后,学生有了新的感觉,于是,有人提出了新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又根据新的生成目标组成小组,进行课程设置的对比和校园环境的探究。新生成的学习主题使活动更富有成效。
  5.指导——突出自主性。这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方法及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老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分歧、碰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多分析思考,多对比尝试,培养他们随机应变和善于探究、合理择优的能力。
  三、活动的具体内容
  1.在征得家长支持和同意的基础上,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在五年级选出40人,成立一个综合实践专项活动组来开展这项活动。
  2.以两校特色为话题,在双方学生未见面时,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互相了解对方学校的基本概况及校园生活。并在平台讨论区里发表看法,互相交流,增进友谊。
  3.“全完二小”学生组成顺德游学团初访:通过参观清晖园、李小龙纪念馆、考察南国丝都,了解顺德的文化特色及经济发展,加强对乡土风情的认识,提升香港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归属感及国民身份的认同;参观我校校园,与我校学生共上书法课、版画课。
  4.我校学生组成香港游学团回访:通过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感受同宗同源、血脉传承的亲情;到诺亚方舟生命公园体验生命、友谊的可贵,学会珍爱自己、珍爱地球;参观“全完二小”校园,与“全完二小”学生共上英语课、科技课。
  5.通过网上反馈,对第一阶段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为两地姊妹学校今后开展多层面教学交流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活动的实施效果
  其实,游学形式早已有之。但当我们尝试把游学形式进行课程化的提升,并组成一个学习团队进行有计划、有指导的活动时,活动的意义便凸显出来。从各小组完成的不同课题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创编能力又有了提高。同学们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了用对比的方法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初浅的分析。通过接触两地文化,懂得了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懂得了团结协作、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比如:   “两校课程设置”调查组的同学以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安排进行列表对比后,做出了以下分析:其实两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因为“全完二小”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他们设有圣经课,引导学生感受基督大爱。我校比“全完二小”多设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说明我们很注重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运用。
  “两校概况调查小组”的调查结论是:虽然两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模有所不同,但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人们有信仰的自由,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包容和尊重地域文化,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相处。
  “两地课堂特色”小组(一)的探究报告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认为,两地课堂相比,香港的学习形式轻松、活泼,注重实践和感知,我们的课堂多一分安静和思考,注重打基础。香港的学生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强,我们的学生勤学好问,求知欲望强。看来顺港两地的课堂是各有特色,各有风采;小组(二)的探究报告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认为,严有严的好处,宽有宽的好处,两地课堂,各有千秋。两地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都爱上英语课。
  “校园环境探究组”的同学们以新颖的幻灯片形式,图文并茂地完成了他们的探究报告,先是以图片对比的形式,呈现出两校环境的特色,然后总结出两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所面积不大的学校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布置得很有特色。2.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嘉信西山”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出严谨条理的淑女绅士;“全完二小”致力创设温馨仁爱的环境,努力使学生身、心、灵三方面都得到发展。
  由于我们在活动中注重了良好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之后,不仅在综合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也收获不小。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赞扬。《珠江商报》也专版刊登了同学们的访港见闻和感想。
  五、活动中有待改进的环节
  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进行跨地学习交流,经验不足,在设计学习方案时偏于理想化。比如在两校都有计算机室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我们设计了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学习的环节,还安排了超级管理员跟进。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网络对话这一环节开展的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指导不够,对学生过早放手。二是学生目的性不强,加上列好的问题由于网速较慢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做完自我介绍后,就把时间放在等对方回答上,等得耐心和兴趣都没有了。三是管理员其它工作较多,不能及时充实学习资料和上传学生作业。由于可供分享的新东西较少,渐渐地学生就少有登陆了。
  其实,我们都认识到网络对跨地学习交流的优越性。今后,我们将加强教研,多想办法,真正用好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
  六、活动综述
  纵观活动全程,我们首先坚持了新课标的引领,遵循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课程离不开资源,资源必须联系课程”。《感受顺港文化,共享两地资源》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我校进一步探究课程与资源“互动”关系的又一次有探索意义的教学实践,这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文斌: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年第5期 第28页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而智障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明显比一般儿童迟缓,且水平比较低。这些学生因智力发展迟缓,脑部发育不全,器质性损伤等原因才造成语言障碍,由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的障碍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使之影响他们人际间的沟通和社会交往,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因此,我对培养他们如何积极地运用语言,发展交往能力进行了研究。  一、营造民主、和谐、
期刊
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也是青少年应该培养具备的优良素质之一。创造教育是时代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自主参与能力的超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又通过主体教育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跨世纪的特教工作者,一定不能做一个墨守成规的教书匠,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造教育,培养世纪之交的创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有利
期刊
阅读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机能,它是浏览、吸收、处理文字的综合能力,表现在理解、速度、记忆3个方面,其中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农村初中生普遍缺乏课外阅读能力。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阅读,有的甚至不会阅读,缺乏阅读的能力,同时农村孩子课外书的阅读量还远远低于城区孩子,阅读的能力水平也低于
期刊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
期刊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是科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策略  众所周知,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整个探
期刊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它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要提高英语专业水平,丰富知识结构;要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式;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乐于共享教育资源。而且,新教材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合作关系。因此,教师要想运用新教材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就必须改变
期刊
如何改进历史教学,使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并使学生想学、爱学、学有所成。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如开展历史竞赛、进行历史观点辩论等,都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并举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
期刊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体现出人格的特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在中学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学地理新教材丰富的内容以及极强的社会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一种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很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逐渐形成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的互动式课堂,多了很多动感。新教材的使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人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培养良好的学
期刊
2005年9月,江苏省开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实施的这近十年里,我可谓感触颇深。本文谈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抓住各种机会,认识化学新课程  高中化学新课程需要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如果仅仅依赖于市教育局的的课改通识培训以及教研中心组织的学科培训显然不能深入了解新课程。不能深入了解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当然会产生困难和困惑,甚至会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