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研能力显著提升,但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的问题却愈加突出。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专利申请大国,但专利的平均转化实施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导致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美日等国仅为2%—5%。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政产学研沟通和结合不足。政产学研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造成科研规划、技术研发和工业需求脱节,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非企业所急需,而企业急需的技术又无人研发,造成“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的窘境;由此迫使部分企业选择研发生产“一站到底”,又面临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压力。同时,政产学研各方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有明显差异。追求短期经济指标导致“短平快”成为政府和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技术方面重引进、轻学习,重模仿、轻创新,重规模、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往往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上大项目,快速形成高产能和高GDP,装点各级领导的业绩;高校院所研究人员片面追求论文和奖励等定量指标,对于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关注不够,研究偏离产业实际需求。
二是原创性成果缺乏。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短,基础差,高水平科研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体系尚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原创性科研成果缺乏。例如,近年来体现我国原始创新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同时,大量技术引进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削弱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只有27.6%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只占职工人数3.3%,研发经费只占主营业务收入0.93%。行业、企业的研发逐步演化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始创新方面鲜有作为,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
三是成果转化的政策及环境亟待完善。科技政策对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关注不够,缺乏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公共科技平台,包括技术标准研发、基础数据积累及管理、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服务信息网络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服务业薄弱、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扶持政策不给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技术的竞争力。社会各界应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着眼长远发展,立足自主创新。建立能够有效激发创新的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通道,避免使用简单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将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地导入行政级别的“独木桥”。坚持本征学术评价,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追求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优化科研活动的软硬环境,吸引和稳定人才潜心研究,厚积薄发。重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着重采用减免税、政府采购等后端补贴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壮大。
二是建立政产学研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机制。明确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加强政府对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政府在成果转化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各级部门科技咨询制度和企业科技顾问制度,形成政研、产研有效沟通的纽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有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及时有效地了解产业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大力发展提供研发、设计、认证、咨询和知识产权等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三是完善技术创新的考评机制。将科技创新指标纳入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考评体系,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品国产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借鉴和吸纳国际先进的科技评价经验和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果水平和相关人员贡献,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是政产学研沟通和结合不足。政产学研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造成科研规划、技术研发和工业需求脱节,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非企业所急需,而企业急需的技术又无人研发,造成“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的窘境;由此迫使部分企业选择研发生产“一站到底”,又面临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压力。同时,政产学研各方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有明显差异。追求短期经济指标导致“短平快”成为政府和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技术方面重引进、轻学习,重模仿、轻创新,重规模、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往往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上大项目,快速形成高产能和高GDP,装点各级领导的业绩;高校院所研究人员片面追求论文和奖励等定量指标,对于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关注不够,研究偏离产业实际需求。
二是原创性成果缺乏。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短,基础差,高水平科研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体系尚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原创性科研成果缺乏。例如,近年来体现我国原始创新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同时,大量技术引进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削弱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只有27.6%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只占职工人数3.3%,研发经费只占主营业务收入0.93%。行业、企业的研发逐步演化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始创新方面鲜有作为,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
三是成果转化的政策及环境亟待完善。科技政策对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关注不够,缺乏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公共科技平台,包括技术标准研发、基础数据积累及管理、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服务信息网络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服务业薄弱、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扶持政策不给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技术的竞争力。社会各界应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着眼长远发展,立足自主创新。建立能够有效激发创新的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通道,避免使用简单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将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地导入行政级别的“独木桥”。坚持本征学术评价,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追求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优化科研活动的软硬环境,吸引和稳定人才潜心研究,厚积薄发。重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着重采用减免税、政府采购等后端补贴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壮大。
二是建立政产学研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机制。明确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加强政府对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政府在成果转化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各级部门科技咨询制度和企业科技顾问制度,形成政研、产研有效沟通的纽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有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及时有效地了解产业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大力发展提供研发、设计、认证、咨询和知识产权等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三是完善技术创新的考评机制。将科技创新指标纳入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考评体系,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品国产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借鉴和吸纳国际先进的科技评价经验和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果水平和相关人员贡献,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