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谷英村以其特有的巨构形态、房屋互遮阳体系、天井院落等村落空间组织方式适应着当地的典型的湿热气候,其特色的“风廊”空间不仅形成了室内外气候缓冲层,提高了村落整体热舒适度,还是村民乐于停留的公共空间,其空间组织形式十分值得类似气候地区的公共建筑设计进行借鉴。本文就“风廊”空间的研究和借鉴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张谷英村;风廊;开放空间;传统建筑;生态建筑
一、张谷英村总体空间形态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以东的张谷英村,不仅遵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精髓且依据相关风水学思想进行了村落选址、总体形态设计,更以其特有的聚落空间组织方式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具体空间特色如下:
1、巨构形态:张谷英村落的增长方式有其独特的规律,它以“丰"字形单元平面进行排列组合,生成充满生张力、独特景观空间的巨型形态。这种单元体生长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可以顺应地势慢慢延伸,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2、房屋相互遮阳:该村房屋多为一至二层(二层一般为阁楼),低层高密度的布局方式使大多数房间远离室外地面,降低白天高温的室外地面对房间地面的温度影响,使得建筑在东西方向上间距很小,能够形成互遮阳,避免强烈的东西向太阳辐射对建筑内部房间的影响。(如图1)
3、天井、院落空间:跟众多南方传统民居一样,张谷英村也有高深的天井与院落。天井一般出现在民居单元内部,并以单元中轴线相串连,与村落整体则是以纵横交错的巷道相连接,形成了巷道天井院落为一體的相对独立的虚空整体空间体系。天井具有采光、排水功能,每个天井之下都有石材砌的排水池,通过地下暗沟相连,常年排放雨水、生活污水。(如图2)
图1 建筑互遮阳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天井院落(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特色“风廊”空间
张谷英村民居单元之间会留有一米左右的间距,形成巷道。巷道首先起着交通的作用,由于有屋檐的遮盖,使得人们无论是在烈日当头或者是细雨绵绵的时节,都能够便利同行。巷道很少受到阳光直射,气温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冷巷”,且巷道一般都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形成“风廊”,“冷巷”加“风廊”的共同作用非常有利于村落夏季的通风与降温,是应对夏季炎热气候有效的生态策略。
“风廊”也是单元体间的过渡空间(如图3)。所有的房间开口都面向过渡空间,且房间的上部、四周都被阁楼、天井、巷道等过渡空间包围,使室外气候与室内之间多了一个气候缓冲区域,减弱了室外气候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
有一点必须注意,张谷英村的布局方式,是将房间内的自然通风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加强了过渡空间(堂屋、巷道)的夏季穿堂风,特别对村落空间的整体舒适度层面进行了关照。由此,这样的环境舒适的过渡空间也成为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乐于停留并且产生交往的空间,类似于侗族的“风雨桥”特色开放建筑空间——也是这种特征,使得张谷英村的形态组合方式十分值得借鉴,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开放性的公共建筑设计时。
图3 王家塅实测平面图及“风廊”位置(底图取自参考文献2)
三、对于“风廊”空间的学习借鉴
本科三年级的课程设计,按教学计划安排了汽车客运站设计。当时我与部分同学刚从张谷英村调研回来,对其“风廊”特色生态空间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便借鉴其空间形态,完成了名为《风之廊》的湿热气候地区汽车客运站设计作业。(如图4、图5)
基地位于岳阳,是湘北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以夏季持续湿热为主。设计过程中,我对交通建筑的特点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认为其不应该是简单的地标性功能建筑,重新定义了该汽车客运站的设计切入点:
交通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通过的地方,还是一个能让人们改变速度,重新认识理解这个城市乃至找回地域记忆的地方。本方案试图以最简单明确的手法回应当地文化,建筑尺度切宜人,给人以记忆中小村庄的归属感,成为这个城市的另一标志和门户。该汽车客运站设计借鉴张谷英村“风廊”灰空间的特点,利用巷道组织起若干天井相接的网状平面布局,内部交通联系方便快捷,这一特点正适合人流通过量极大的交通建筑。在保证汽车客运站方便、快捷、明确等基本功能高速运作的前提下,“风廊”将站前广场渗透到建筑内部,其相对舒适的热环境给旅客提供了一处亲切自然的候车空间,同时成为向市民开放的休闲场所。
图4 汽车客运站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汽车客运站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四、总结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环保节能作为当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的。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除了从生态技术(低技术、高技术)、节能构造、节能设备等方面切入外,我们更应该关照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空间形态。
传统建筑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够保存下来,并且依然以其特色的空间形态适应着愈发恶劣的气候环境,其空间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十分值得探讨和学习的。我们提倡建筑设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尽量推陈出新,但不是意味着一味的创新,“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学习和借鉴方式,并且可以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至今,造福于人。
参考文献:
[1]解明镜 《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湖南大学 2009,12
[2]晏高亮、曾焱 《中国传统民居室内物理环境模拟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华中建筑2011,3
[3]吴鹏 《湘北地区传统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长沙理工大学 2011,5
【关键词】张谷英村;风廊;开放空间;传统建筑;生态建筑
一、张谷英村总体空间形态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以东的张谷英村,不仅遵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精髓且依据相关风水学思想进行了村落选址、总体形态设计,更以其特有的聚落空间组织方式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具体空间特色如下:
1、巨构形态:张谷英村落的增长方式有其独特的规律,它以“丰"字形单元平面进行排列组合,生成充满生张力、独特景观空间的巨型形态。这种单元体生长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可以顺应地势慢慢延伸,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2、房屋相互遮阳:该村房屋多为一至二层(二层一般为阁楼),低层高密度的布局方式使大多数房间远离室外地面,降低白天高温的室外地面对房间地面的温度影响,使得建筑在东西方向上间距很小,能够形成互遮阳,避免强烈的东西向太阳辐射对建筑内部房间的影响。(如图1)
3、天井、院落空间:跟众多南方传统民居一样,张谷英村也有高深的天井与院落。天井一般出现在民居单元内部,并以单元中轴线相串连,与村落整体则是以纵横交错的巷道相连接,形成了巷道天井院落为一體的相对独立的虚空整体空间体系。天井具有采光、排水功能,每个天井之下都有石材砌的排水池,通过地下暗沟相连,常年排放雨水、生活污水。(如图2)
图1 建筑互遮阳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天井院落(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特色“风廊”空间
张谷英村民居单元之间会留有一米左右的间距,形成巷道。巷道首先起着交通的作用,由于有屋檐的遮盖,使得人们无论是在烈日当头或者是细雨绵绵的时节,都能够便利同行。巷道很少受到阳光直射,气温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冷巷”,且巷道一般都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形成“风廊”,“冷巷”加“风廊”的共同作用非常有利于村落夏季的通风与降温,是应对夏季炎热气候有效的生态策略。
“风廊”也是单元体间的过渡空间(如图3)。所有的房间开口都面向过渡空间,且房间的上部、四周都被阁楼、天井、巷道等过渡空间包围,使室外气候与室内之间多了一个气候缓冲区域,减弱了室外气候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
有一点必须注意,张谷英村的布局方式,是将房间内的自然通风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加强了过渡空间(堂屋、巷道)的夏季穿堂风,特别对村落空间的整体舒适度层面进行了关照。由此,这样的环境舒适的过渡空间也成为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乐于停留并且产生交往的空间,类似于侗族的“风雨桥”特色开放建筑空间——也是这种特征,使得张谷英村的形态组合方式十分值得借鉴,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开放性的公共建筑设计时。
图3 王家塅实测平面图及“风廊”位置(底图取自参考文献2)
三、对于“风廊”空间的学习借鉴
本科三年级的课程设计,按教学计划安排了汽车客运站设计。当时我与部分同学刚从张谷英村调研回来,对其“风廊”特色生态空间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便借鉴其空间形态,完成了名为《风之廊》的湿热气候地区汽车客运站设计作业。(如图4、图5)
基地位于岳阳,是湘北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以夏季持续湿热为主。设计过程中,我对交通建筑的特点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认为其不应该是简单的地标性功能建筑,重新定义了该汽车客运站的设计切入点:
交通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通过的地方,还是一个能让人们改变速度,重新认识理解这个城市乃至找回地域记忆的地方。本方案试图以最简单明确的手法回应当地文化,建筑尺度切宜人,给人以记忆中小村庄的归属感,成为这个城市的另一标志和门户。该汽车客运站设计借鉴张谷英村“风廊”灰空间的特点,利用巷道组织起若干天井相接的网状平面布局,内部交通联系方便快捷,这一特点正适合人流通过量极大的交通建筑。在保证汽车客运站方便、快捷、明确等基本功能高速运作的前提下,“风廊”将站前广场渗透到建筑内部,其相对舒适的热环境给旅客提供了一处亲切自然的候车空间,同时成为向市民开放的休闲场所。
图4 汽车客运站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汽车客运站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四、总结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环保节能作为当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的。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除了从生态技术(低技术、高技术)、节能构造、节能设备等方面切入外,我们更应该关照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空间形态。
传统建筑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够保存下来,并且依然以其特色的空间形态适应着愈发恶劣的气候环境,其空间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十分值得探讨和学习的。我们提倡建筑设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尽量推陈出新,但不是意味着一味的创新,“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学习和借鉴方式,并且可以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至今,造福于人。
参考文献:
[1]解明镜 《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湖南大学 2009,12
[2]晏高亮、曾焱 《中国传统民居室内物理环境模拟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华中建筑2011,3
[3]吴鹏 《湘北地区传统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长沙理工大学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