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陵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是连接陕北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地。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的黄帝陵,古称“桥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自轩辕黄帝驾崩至今,黄帝陵祭典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黄帝陵也成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历史沿袭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在5000年前的蛮荒时代,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之后,轩辕皇帝造文字、制衣冠、做舟车、创医学、筑房屋、赐姓氏、烧陶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因此,传说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黄帝陵即为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从此开始。之后,从《国语》、《礼记》、《礼祀》等书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黄帝为榜样,所以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元封元年冬(前110年)武帝巡边,也曾“祠黄帝于桥山”,他还曾率军18万人来这里祭祀祖先,修筑了汉武仙台,供人们攀登怀古,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东汉开国黄帝刘秀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黄帝位在丁末之地。”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朝,公祭规模越来越大,祭典亦越来越隆重,据《魏书•太宗纪》记载: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魏书•世祖纪》还记载了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28年 “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魏书•礼志》也记载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时的情景。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对黄帝进行过祭祀。
唐宋时期,黄帝陵祭祀活动沿袭了前朝的各项仪程。唐代宗时期,黄帝陵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典,之后即使是唐代战乱时期,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仍未中断。元代沿袭唐宋时期公祭黄帝之礼制,《元典章》规定:伏羲、神农、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但祭祀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建筑均被毁坏,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盛怒之下,写了一道圣旨命令尽快抢修烧毁的黄帝陵庙,这道圣旨用蒙语和汉语刻成碑文存放在庙内,至今已保存660余年,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道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并亲自撰写祭文派大臣中书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赞颂轩辕黄帝的功德。同时,朱元璋还写了一篇亲笔手稿的祭文,这个祭文现在还保存在轩辕庙碑廊里,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篇祭文。之后的明洪武二十九年、永乐十二年、宣德元年、景泰元年、天顺六年、正德元年、嘉靖十年、隆庆四年、万历元年、天启元年等,均派专官赴黄陵桥山主持祭祀活动。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祭祀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加隆重。据统计,从清世祖到溥仪皇帝的260年间,共祭祀黄帝26次,为历朝之最。
辛亥革命后,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精神信念的载体。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委派要员15人组成代表团专程祭祀黄帝陵。孙中山曾亲自书写了热情洋溢的祭文一篇,可惜散佚不存,只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些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词句。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黄帝陵祭祀活动主要由国民政府主持,但在以抗日战争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有两党共派代表祭黄帝陵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举办了第一次黄帝陵祭祀活动,后停祭了5年,1955年至1961年均为每年一祭。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祭祀再度中断,1980年恢复公祭。建国后的清明节黄帝陵公祭活动均由陕西省级领导人主持,陕西省政府主办,参祭人员包括国家领导人,此外还有许多省区代表、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华侨参加。建国后的祭文内容主要是宣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爱国主义思想。
公祭仪程
黄帝陵祭典每年都在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举行。黄帝陵最早建于秦代,后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在的黄帝陵主要包括陵墓区和轩辕庙区,黄帝陵祭祀大殿位于庙院北端,坐北面南,为正方形花岗岩石材建筑,汉代造型风格,色调以青灰为主,宏伟、古朴、庄严。
目前,黄帝陵祭典形成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格局,其中,每年的公祭活动均有国家领导人参加。公祭仪式在黄帝陵外的广场举行,祭祀场所以古朴宏伟的黄帝陵建筑为主体,以黄、红色为主色的地毯从印池边一直铺设到主祭祀大殿,参加祭祀大典人员均披戴黄色佩巾,中有赭色汉代瓦当纹,两端有云纹、几何纹、动物纹,上边篆书“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字样。祭祀人员佩戴此巾,作为整齐划一的标志。祭文重在体现颂扬黄帝功德、追溯民族历程、突出当代成就、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每年的祭文由一位在科教文卫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宣读。
祭奠开始时,“鸣钟九响,击鼓三十四咚。”前者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最高礼数,后者则代表着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在整个公祭典礼中,场面最壮观的是祭祀歌舞,它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整个祭祀歌舞分为:“云纪”篇,表现黄帝的恩德像雨露一样;“夔鼓”篇,表现黄帝部落的征战操练以及中华民族的最后统一;“瑞德”篇,表现黄帝时期人们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驭龙”篇,表现中华民族永远祭奠黄帝,希望海外华侨和全世界华人能联系在一起,赞扬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对黄帝的崇敬之情。黄帝陵祭典活动神圣庄严,十分注重具体的祭祀礼仪程式,在祭祀物品、仪仗、乐队方面要求十分严格,每种祭祀物品在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2003年,为规范黄帝陵祭祀活动,陕西省专门成立了由历史、考古、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名学者组成的“黄帝陵礼仪研究专家组”,该专家组提出的祭祀礼仪改革方案,经有关部门审议通过后开始实行。新的祭祀方式明确了以下12项祭典仪程,祭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此外,新的祭典仪程还有以下几项突出的变化:
启用天子等级的青铜祭器
从2004年起,公祭黄帝陵开始采用天子等级的青铜祭器。著名考古学家、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专家组组长韩伟说:“我们将遵从古代以青铜礼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采用天子等级、式样仿古、造型庄重、纹饰隽美的铜制祭器,既可藏传后世,又可参观鉴赏。为与古代青铜器有所区别,每件祭器均铸“黄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编号。”祭器的摆放分大殿内、外两部分。大殿外月台上,放置一高约2.5米的“盛德垂范”大鼎。大殿院中有铜器若干。大殿内则放置一定数量的铜制祭器,有牺牲器、酒醴器、粢盛器、笾豆器、香烛器、编钟等等。祭祀大院还列置有太常旗、黄麾、仪仗旗以及钺、戚、斧、刀、矛等兵仗。
新增大型祭祀乐舞
新祭祀大典增加了祭祀乐舞,这是以往祭祀中没有的。祭祀乐舞名为《轩辕黄帝颂》,共分《风调雨顺》、《百兽率舞》、《中华鼓魂》、《乘龙飞天》四个篇章。鼓乐主要采用陕西洛川、韩城等地的鼓乐,表现发愤图强的坚强信念。在激烈的鼓声中,千鸽冲霄,万民叩拜,黄色巨龙腾空而起,象征民族精神的腾跃。乐舞设计构思新颖,较好地表达了人们对黄帝的祭拜,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
每五年设大祭
2004年开始,黄帝陵的公祭规格分为两种:国家领导人主祭,陕西省陪祭;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轮流陪祭。每五年设大祭,应由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联合陪祭。祭文写作将用现代汉语,能够贯注感情,文笔精炼,便于听众理解。
民祭探秘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历朝各代一直受到人们的祭祀和敬仰。黄帝陵民祭活动也与公祭一起长期并存着。据史料分析,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最早应追溯到东西汉之间的王莽时期。王莽元年(公元8年),出于对黄帝神威的敬畏和祈祷黄帝神灵佑护的需要,一改西汉宣帝、灵帝祭祀黄帝时严格的等级规定,下令郡县以下都要祭祀黄帝。此后,官方组织祭祀活动便延伸到民间,也成为老百姓自发的一种祭祀活动。民间祭祀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活动在阴历的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为轩辕黄帝乘龙升天之日,所以每年重阳节,民间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民祭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五天,并有戏班唱戏助兴。
据民国三十三年《黄陵县志•民俗志》载:重阳节的民间祭祀由宜君、洛川、富县与中部县(今黄陵县)四个邻县合办。中部县为东道主,重阳民祭前期筹备工作紧张而繁忙。作为东道主的中部县,要在重阳前三个月派人到所属乡镇挑选“太牢”。黄陵有这样的风俗:比较重要的祭典,牲畜在祭祀前要用牢圈蓄养一段时间(一般的牲畜是牧养的),经过牢养的牛羊豕又称“牢”。“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通常指羊牲。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大牢,所以“太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即小牢)指羊豕二牲。除此之外,还要派人到离县城60华里之外的店头镇去拉“轩辕酒”(轩辕酒是用拐角古井的水和独特的“仙人兑”技术精酿而成。千百年来黄陵祭祀必用此酒,故老百姓称为“轩辕酒”)。重阳节前几天,黄陵城内家家备供品,蒸花馍,做祭服,贫困户则采撷野花代替供品,九月初九这天正式举行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届时,四县所有乐队云集中部县城,上午十时,家家闭户,全部出动。通往陵区的道路上,人流如潮,万头攒动。祭陵队伍前面有古乐队开道,其他百姓尾随其后,携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供品,手持柏朵,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桥山黄帝陵前,参加规模宏大的民祭盛会。
黄帝陵民间祭祀活动无固定仪程,往往根据祭奠者的愿望及习俗自己确定。据《黄陵县志》记载,过去,祭祀都在黄帝陵前举行,即实行的是“陵祭”。在九九重阳节这天,黄帝陵前要搭祭棚,并要在祭棚内放置芦席9张,以盛祭品。祭祀开始后,首先由邻县县令、县丞供奉祭品,中部县令居三县之后。其次为百姓祭祀,先上供烧香,再焚纸跪拜,绕陵一周,次第轮流,持续很久。恢复祭陵活动以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谒陵拜祖者更多,他们各自用各自的地方风俗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一般来讲,民间祭祀活动的规模、时间、频率,往往同社会的安定程度、自然的丰馑相联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的程序为:
1、全体肃立。
2、各界代表就位。
3、击鼓鸣钟。
4、奏古乐。
5、祭奠(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三牲祭品,上香,烧纸,奠酒等)。
6、行三鞠躬礼。
7、恭读祭文。
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由鼓乐队前导,主祭、陪祭人依次绕行)。
9、留影。
10、植纪念树。
民祭活动除保留公祭活动的一些内容外,还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和56人组成的仪仗队、12人组成的三牲队以及击鼓、鸣钟、植纪念树等仪式。在民祭活动中,主、陪祭人身穿印有巨龙腾飞的黄马夹,肩披绣有“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大字的佩带。
目前,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公祭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参加,民祭活动则在重阳节期间举行。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活动,都能吸引上万人参加。
祭典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每逢清明追念远祖,四海同心共敬轩辕”。千百年来,每逢清明、重阳来黄帝陵拜谒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各朝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近代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无不对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位人文初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目前,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祭拜祖先。黄帝陵祭祀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祭祖活动,更蕴含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的深刻意义。
黄帝陵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且至今不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报功崇德”、“继志述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操。黄帝陵祭祀活动在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建筑、艺术等传统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黄帝陵祭祀过程中所需的服装、旗仗、面花、剪纸以及表演的乐舞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折射出的当地民俗文化,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整理、研究这些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沿袭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在5000年前的蛮荒时代,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之后,轩辕皇帝造文字、制衣冠、做舟车、创医学、筑房屋、赐姓氏、烧陶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因此,传说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黄帝陵即为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从此开始。之后,从《国语》、《礼记》、《礼祀》等书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黄帝为榜样,所以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元封元年冬(前110年)武帝巡边,也曾“祠黄帝于桥山”,他还曾率军18万人来这里祭祀祖先,修筑了汉武仙台,供人们攀登怀古,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东汉开国黄帝刘秀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黄帝位在丁末之地。”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朝,公祭规模越来越大,祭典亦越来越隆重,据《魏书•太宗纪》记载: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魏书•世祖纪》还记载了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28年 “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魏书•礼志》也记载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时的情景。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对黄帝进行过祭祀。
唐宋时期,黄帝陵祭祀活动沿袭了前朝的各项仪程。唐代宗时期,黄帝陵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典,之后即使是唐代战乱时期,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仍未中断。元代沿袭唐宋时期公祭黄帝之礼制,《元典章》规定:伏羲、神农、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但祭祀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建筑均被毁坏,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盛怒之下,写了一道圣旨命令尽快抢修烧毁的黄帝陵庙,这道圣旨用蒙语和汉语刻成碑文存放在庙内,至今已保存660余年,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道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并亲自撰写祭文派大臣中书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赞颂轩辕黄帝的功德。同时,朱元璋还写了一篇亲笔手稿的祭文,这个祭文现在还保存在轩辕庙碑廊里,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篇祭文。之后的明洪武二十九年、永乐十二年、宣德元年、景泰元年、天顺六年、正德元年、嘉靖十年、隆庆四年、万历元年、天启元年等,均派专官赴黄陵桥山主持祭祀活动。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祭祀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加隆重。据统计,从清世祖到溥仪皇帝的260年间,共祭祀黄帝26次,为历朝之最。
辛亥革命后,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精神信念的载体。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委派要员15人组成代表团专程祭祀黄帝陵。孙中山曾亲自书写了热情洋溢的祭文一篇,可惜散佚不存,只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些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词句。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黄帝陵祭祀活动主要由国民政府主持,但在以抗日战争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有两党共派代表祭黄帝陵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举办了第一次黄帝陵祭祀活动,后停祭了5年,1955年至1961年均为每年一祭。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祭祀再度中断,1980年恢复公祭。建国后的清明节黄帝陵公祭活动均由陕西省级领导人主持,陕西省政府主办,参祭人员包括国家领导人,此外还有许多省区代表、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华侨参加。建国后的祭文内容主要是宣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爱国主义思想。
公祭仪程
黄帝陵祭典每年都在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举行。黄帝陵最早建于秦代,后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在的黄帝陵主要包括陵墓区和轩辕庙区,黄帝陵祭祀大殿位于庙院北端,坐北面南,为正方形花岗岩石材建筑,汉代造型风格,色调以青灰为主,宏伟、古朴、庄严。
目前,黄帝陵祭典形成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格局,其中,每年的公祭活动均有国家领导人参加。公祭仪式在黄帝陵外的广场举行,祭祀场所以古朴宏伟的黄帝陵建筑为主体,以黄、红色为主色的地毯从印池边一直铺设到主祭祀大殿,参加祭祀大典人员均披戴黄色佩巾,中有赭色汉代瓦当纹,两端有云纹、几何纹、动物纹,上边篆书“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字样。祭祀人员佩戴此巾,作为整齐划一的标志。祭文重在体现颂扬黄帝功德、追溯民族历程、突出当代成就、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每年的祭文由一位在科教文卫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宣读。
祭奠开始时,“鸣钟九响,击鼓三十四咚。”前者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最高礼数,后者则代表着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在整个公祭典礼中,场面最壮观的是祭祀歌舞,它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整个祭祀歌舞分为:“云纪”篇,表现黄帝的恩德像雨露一样;“夔鼓”篇,表现黄帝部落的征战操练以及中华民族的最后统一;“瑞德”篇,表现黄帝时期人们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驭龙”篇,表现中华民族永远祭奠黄帝,希望海外华侨和全世界华人能联系在一起,赞扬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对黄帝的崇敬之情。黄帝陵祭典活动神圣庄严,十分注重具体的祭祀礼仪程式,在祭祀物品、仪仗、乐队方面要求十分严格,每种祭祀物品在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2003年,为规范黄帝陵祭祀活动,陕西省专门成立了由历史、考古、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名学者组成的“黄帝陵礼仪研究专家组”,该专家组提出的祭祀礼仪改革方案,经有关部门审议通过后开始实行。新的祭祀方式明确了以下12项祭典仪程,祭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此外,新的祭典仪程还有以下几项突出的变化:
启用天子等级的青铜祭器
从2004年起,公祭黄帝陵开始采用天子等级的青铜祭器。著名考古学家、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专家组组长韩伟说:“我们将遵从古代以青铜礼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采用天子等级、式样仿古、造型庄重、纹饰隽美的铜制祭器,既可藏传后世,又可参观鉴赏。为与古代青铜器有所区别,每件祭器均铸“黄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编号。”祭器的摆放分大殿内、外两部分。大殿外月台上,放置一高约2.5米的“盛德垂范”大鼎。大殿院中有铜器若干。大殿内则放置一定数量的铜制祭器,有牺牲器、酒醴器、粢盛器、笾豆器、香烛器、编钟等等。祭祀大院还列置有太常旗、黄麾、仪仗旗以及钺、戚、斧、刀、矛等兵仗。
新增大型祭祀乐舞
新祭祀大典增加了祭祀乐舞,这是以往祭祀中没有的。祭祀乐舞名为《轩辕黄帝颂》,共分《风调雨顺》、《百兽率舞》、《中华鼓魂》、《乘龙飞天》四个篇章。鼓乐主要采用陕西洛川、韩城等地的鼓乐,表现发愤图强的坚强信念。在激烈的鼓声中,千鸽冲霄,万民叩拜,黄色巨龙腾空而起,象征民族精神的腾跃。乐舞设计构思新颖,较好地表达了人们对黄帝的祭拜,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
每五年设大祭
2004年开始,黄帝陵的公祭规格分为两种:国家领导人主祭,陕西省陪祭;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轮流陪祭。每五年设大祭,应由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联合陪祭。祭文写作将用现代汉语,能够贯注感情,文笔精炼,便于听众理解。
民祭探秘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历朝各代一直受到人们的祭祀和敬仰。黄帝陵民祭活动也与公祭一起长期并存着。据史料分析,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最早应追溯到东西汉之间的王莽时期。王莽元年(公元8年),出于对黄帝神威的敬畏和祈祷黄帝神灵佑护的需要,一改西汉宣帝、灵帝祭祀黄帝时严格的等级规定,下令郡县以下都要祭祀黄帝。此后,官方组织祭祀活动便延伸到民间,也成为老百姓自发的一种祭祀活动。民间祭祀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活动在阴历的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为轩辕黄帝乘龙升天之日,所以每年重阳节,民间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民祭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五天,并有戏班唱戏助兴。
据民国三十三年《黄陵县志•民俗志》载:重阳节的民间祭祀由宜君、洛川、富县与中部县(今黄陵县)四个邻县合办。中部县为东道主,重阳民祭前期筹备工作紧张而繁忙。作为东道主的中部县,要在重阳前三个月派人到所属乡镇挑选“太牢”。黄陵有这样的风俗:比较重要的祭典,牲畜在祭祀前要用牢圈蓄养一段时间(一般的牲畜是牧养的),经过牢养的牛羊豕又称“牢”。“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通常指羊牲。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未必兼用大牢,所以“太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即小牢)指羊豕二牲。除此之外,还要派人到离县城60华里之外的店头镇去拉“轩辕酒”(轩辕酒是用拐角古井的水和独特的“仙人兑”技术精酿而成。千百年来黄陵祭祀必用此酒,故老百姓称为“轩辕酒”)。重阳节前几天,黄陵城内家家备供品,蒸花馍,做祭服,贫困户则采撷野花代替供品,九月初九这天正式举行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届时,四县所有乐队云集中部县城,上午十时,家家闭户,全部出动。通往陵区的道路上,人流如潮,万头攒动。祭陵队伍前面有古乐队开道,其他百姓尾随其后,携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供品,手持柏朵,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桥山黄帝陵前,参加规模宏大的民祭盛会。
黄帝陵民间祭祀活动无固定仪程,往往根据祭奠者的愿望及习俗自己确定。据《黄陵县志》记载,过去,祭祀都在黄帝陵前举行,即实行的是“陵祭”。在九九重阳节这天,黄帝陵前要搭祭棚,并要在祭棚内放置芦席9张,以盛祭品。祭祀开始后,首先由邻县县令、县丞供奉祭品,中部县令居三县之后。其次为百姓祭祀,先上供烧香,再焚纸跪拜,绕陵一周,次第轮流,持续很久。恢复祭陵活动以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谒陵拜祖者更多,他们各自用各自的地方风俗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一般来讲,民间祭祀活动的规模、时间、频率,往往同社会的安定程度、自然的丰馑相联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的程序为:
1、全体肃立。
2、各界代表就位。
3、击鼓鸣钟。
4、奏古乐。
5、祭奠(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三牲祭品,上香,烧纸,奠酒等)。
6、行三鞠躬礼。
7、恭读祭文。
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由鼓乐队前导,主祭、陪祭人依次绕行)。
9、留影。
10、植纪念树。
民祭活动除保留公祭活动的一些内容外,还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和56人组成的仪仗队、12人组成的三牲队以及击鼓、鸣钟、植纪念树等仪式。在民祭活动中,主、陪祭人身穿印有巨龙腾飞的黄马夹,肩披绣有“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大字的佩带。
目前,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公祭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参加,民祭活动则在重阳节期间举行。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活动,都能吸引上万人参加。
祭典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每逢清明追念远祖,四海同心共敬轩辕”。千百年来,每逢清明、重阳来黄帝陵拜谒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各朝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近代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无不对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位人文初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目前,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祭拜祖先。黄帝陵祭祀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祭祖活动,更蕴含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的深刻意义。
黄帝陵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且至今不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报功崇德”、“继志述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操。黄帝陵祭祀活动在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建筑、艺术等传统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黄帝陵祭祀过程中所需的服装、旗仗、面花、剪纸以及表演的乐舞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折射出的当地民俗文化,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整理、研究这些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