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宝鸡地区亦称为“西秦”,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西秦刺绣,在这里泛指宝鸡地区的民间刺绣等所有平面刺绣艺术,以及用刺绣手法制作加工的各类立体、镂空的女红艺术。
西秦刺绣作为旧时妇女的基本技能,普遍存在于宝鸡的广大地区,尤其以农村为多,它以家族、亲戚、邻里关系为纽带,世代传承。197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的西周井姬墓葬中发现了保留在泥土中清晰可见、色泽鲜艳、极为珍贵的红、黄、褐、棕四种色彩的刺绣印痕,这些绣痕全部采用辫子股针法。这些发现在印证西秦刺绣悠久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西秦刺绣早在西周时期已有专门的分工,工艺制作的式样已具有固定的规格,许多织物色彩丰富,花纹图案优美。驰名中外的宝鸡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西秦刺绣有蹙金绣、平绣、贴金绣、绣加绘等多种工艺技法,做工精致,华丽无比。至明、清两代,西秦刺绣历经漫长的发展传承和不断创新突破,其材质、技艺、表现内容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平绣、悬绣、绣拼贴缝制结合等多种技巧。作品有平面式、立体式、浮雕式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到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山水风景、戏曲故事、人文典故等诸多方面。应用范围有祭品、礼品、玩赏品和生活中常见的衣帽鞋包、枕被帘帕等实用品,刺绣布艺作品也逐步从家庭自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民国时期,虽经战乱、社会动荡,但由于宝鸡北部塬区交通相对封闭,西秦刺绣等民间艺术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西秦刺绣囊括范围比较广泛,在制作工艺上,除了刺绣必需的绣花棚架、绣花针之外,如果需要制作立体或镂空物品,就还需要镊子、锥子、剪刀等。其以棉(麻)布料、绸锻制作各类立体物品外形,中间填充碎布头、棉花、荞麦皮等,然后再以各色绣花线、金银线进行缝制。除了在一些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展现其独特魅力,西秦刺绣更多的是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秦人对生活的热爱。宝鸡最具代表性的绣品有大小规格的龙、狮、虎、凤,大小不等的“猪枕”(此件已被选印到猪年邮票)、“五福祝寿”、“十二属相香包”及虎头帽、虎头鞋、猪头鞋、绣枕、五毒马夹、五毒裹肚、百花帐、万民伞等,每件都制作精巧,曼妙神奇。它们不仅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且与当地民情风俗紧密结合。品种丰富的西秦刺绣,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孩童护生、老人祝寿、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它以变幻莫测的构图、五彩斑斓的色彩、巧妙神奇的针法、丰富多样的造型将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戏文人物、民间故事、字画楹联、四季蔬果等题材演绎出宝鸡人追求幸福生活、企盼吉祥安康的思想观念。
宝鸡民间每逢传统佳节,人们便会以闹花灯、耍社火、赛龙舟、逛庙会、祭灶神等多种方式庆祝。而在各项表演活动中,大到巨幅的社火旗、摇杆、差伞、锣鼓、龙舟上的装饰,小至人们的节日服装、挂件以及手中的小道具,无不显露出刺绣的身影。西秦刺绣之中,孩童护生类绣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与秦人的生殖崇拜观和对自然的生灵敬畏思想息息相关,长辈们总是企盼孩子茁壮成长,而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物品便是绣有生命力顽强的动物、植物、昆虫等的精妙绣品。这些绣品如影随行,从小孩出生、满月、周岁直到长大,时刻陪伴其左右。在千阳县,为孩儿护生多送布枕,上面绣以人们喜爱的动物、植物和吉祥纹样。动物中的虎、猫、猪、鸡、鱼、龟、蛙、五毒虫,植物中的桃子、石榴,组成“娃娃戏鱼”、“花蝶图”、“鹿鹤同春”等等吉祥纹样,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展现出一道道生动风景。
在绣品、布艺中另一比较多见的是祝寿、婚庆类。祝寿类绣品是指给高寿老人过生日或举行祝寿典礼所用的礼品,这类绣品主要包括寿衣、寿鞋、寿幛等。寿衣、寿鞋绣以代表吉祥、富贵、长寿的菊花、寿桃、松、鹤,寿幛则根据家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尺幅可大可小,内容或为松鹤延年、麻姑献寿,或为不同字体的寿字。婚嫁类绣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正月里来闹元宵,给郎绣个花荷包。荷包带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这是过去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反映了绣品在青年女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品种主要有搂肚、荷包、肚兜、烟袋、钱包等,在纹饰上多采用莲花、牡丹、蝴蝶、凤凰、鱼、鸬鹚等寓意爱情的形象组成“鱼戏莲”、“蝴蝶扑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男女情感顺利发展。二是在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方枕、平枕、圆枕、耳枕、合枕、虎枕)、鞋垫、肚兜、门帘送给男方。诸多绣品上的纹饰都有表现爱情的符号,如“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琴瑟和谐”、“花好月圆”、“百花帐”等。西秦刺绣意蕴中的盎然情趣由此略见一斑。
西秦刺绣在丧葬礼俗、祭祀典礼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陕西农村高寿老人过世和周年祭奠仪式上那些名目繁多的秦绣用品,包括衣服、鞋帽、棺罩、帐幔,上面大都绣有吉祥云彩、长寿图案等。而在老者去世后的三年间,每年都要举办规模相当的周年纪念。在这些纪念仪式上,各类绣品各展其巧,为祭奠活动增添庄严、瑰丽之气。此外,闻名中外的炎帝陵祭祀大典中的祭祀用品,民间庙会用的礼品、演出道具,佛、道家作法场的装点饰品也离不了布艺、绣品。比如,宝鸡民间庙会中祈福用的百花帐,此帐用一百块手掌大小的正方形红布拼接而成,每块红布之上绣一种花卉或是道教神器,洋洋洒洒,凸现出制作人的独到匠心,折射出百姓祈求神灵降福人间的美好心愿。
西秦刺绣布艺因在民间分布广泛,无严格的门派界限,其技艺的传承也无明确的师承流派关系,是典型的农耕技艺传承方式。艺人都是自幼接受母亲、祖母的口传手教、长期耳濡目染,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指教传授。现在仍活跃在北部塬区陇县、千阳、凤翔农村从事刺绣布艺制作的民间艺人大致可归纳为三代。第一代的老艺人,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都是家传手艺,没上过学,作品风格纯正,做工精细;第二代,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代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爱好民间刺绣布艺的制作。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艺人渐渐形成了西秦刺绣的新生力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角度的转换,传统布艺绣品中突出观赏性的绣品发展尤为迅速,各种经典画作、历史故事、传奇人物、名家楹联纷纷被搬上绢面、装进镜框、挂于厅堂供人欣赏、把玩、珍藏;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时得到了体现。那些70后、80后的刺绣艺人大多拥有初、高中以上学历,在老艺人的传授下,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在继承上代人技艺的同时有所创新。然而她们也大多存在基本功浅、传统手艺和传统审美意识弱的问题,所生产的绣品受市场因素影响大,她们的加盟对传统的西秦刺绣艺术发展带来的既是契机也是挑战。面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何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引导西秦刺绣布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一条符合现代社会、现代市场之路,是每一位关注中华传统手工技艺人士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秦刺绣作为旧时妇女的基本技能,普遍存在于宝鸡的广大地区,尤其以农村为多,它以家族、亲戚、邻里关系为纽带,世代传承。197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的西周井姬墓葬中发现了保留在泥土中清晰可见、色泽鲜艳、极为珍贵的红、黄、褐、棕四种色彩的刺绣印痕,这些绣痕全部采用辫子股针法。这些发现在印证西秦刺绣悠久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西秦刺绣早在西周时期已有专门的分工,工艺制作的式样已具有固定的规格,许多织物色彩丰富,花纹图案优美。驰名中外的宝鸡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西秦刺绣有蹙金绣、平绣、贴金绣、绣加绘等多种工艺技法,做工精致,华丽无比。至明、清两代,西秦刺绣历经漫长的发展传承和不断创新突破,其材质、技艺、表现内容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平绣、悬绣、绣拼贴缝制结合等多种技巧。作品有平面式、立体式、浮雕式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到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山水风景、戏曲故事、人文典故等诸多方面。应用范围有祭品、礼品、玩赏品和生活中常见的衣帽鞋包、枕被帘帕等实用品,刺绣布艺作品也逐步从家庭自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民国时期,虽经战乱、社会动荡,但由于宝鸡北部塬区交通相对封闭,西秦刺绣等民间艺术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西秦刺绣囊括范围比较广泛,在制作工艺上,除了刺绣必需的绣花棚架、绣花针之外,如果需要制作立体或镂空物品,就还需要镊子、锥子、剪刀等。其以棉(麻)布料、绸锻制作各类立体物品外形,中间填充碎布头、棉花、荞麦皮等,然后再以各色绣花线、金银线进行缝制。除了在一些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展现其独特魅力,西秦刺绣更多的是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秦人对生活的热爱。宝鸡最具代表性的绣品有大小规格的龙、狮、虎、凤,大小不等的“猪枕”(此件已被选印到猪年邮票)、“五福祝寿”、“十二属相香包”及虎头帽、虎头鞋、猪头鞋、绣枕、五毒马夹、五毒裹肚、百花帐、万民伞等,每件都制作精巧,曼妙神奇。它们不仅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且与当地民情风俗紧密结合。品种丰富的西秦刺绣,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孩童护生、老人祝寿、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它以变幻莫测的构图、五彩斑斓的色彩、巧妙神奇的针法、丰富多样的造型将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戏文人物、民间故事、字画楹联、四季蔬果等题材演绎出宝鸡人追求幸福生活、企盼吉祥安康的思想观念。
宝鸡民间每逢传统佳节,人们便会以闹花灯、耍社火、赛龙舟、逛庙会、祭灶神等多种方式庆祝。而在各项表演活动中,大到巨幅的社火旗、摇杆、差伞、锣鼓、龙舟上的装饰,小至人们的节日服装、挂件以及手中的小道具,无不显露出刺绣的身影。西秦刺绣之中,孩童护生类绣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与秦人的生殖崇拜观和对自然的生灵敬畏思想息息相关,长辈们总是企盼孩子茁壮成长,而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物品便是绣有生命力顽强的动物、植物、昆虫等的精妙绣品。这些绣品如影随行,从小孩出生、满月、周岁直到长大,时刻陪伴其左右。在千阳县,为孩儿护生多送布枕,上面绣以人们喜爱的动物、植物和吉祥纹样。动物中的虎、猫、猪、鸡、鱼、龟、蛙、五毒虫,植物中的桃子、石榴,组成“娃娃戏鱼”、“花蝶图”、“鹿鹤同春”等等吉祥纹样,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展现出一道道生动风景。
在绣品、布艺中另一比较多见的是祝寿、婚庆类。祝寿类绣品是指给高寿老人过生日或举行祝寿典礼所用的礼品,这类绣品主要包括寿衣、寿鞋、寿幛等。寿衣、寿鞋绣以代表吉祥、富贵、长寿的菊花、寿桃、松、鹤,寿幛则根据家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尺幅可大可小,内容或为松鹤延年、麻姑献寿,或为不同字体的寿字。婚嫁类绣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正月里来闹元宵,给郎绣个花荷包。荷包带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这是过去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反映了绣品在青年女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品种主要有搂肚、荷包、肚兜、烟袋、钱包等,在纹饰上多采用莲花、牡丹、蝴蝶、凤凰、鱼、鸬鹚等寓意爱情的形象组成“鱼戏莲”、“蝴蝶扑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男女情感顺利发展。二是在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方枕、平枕、圆枕、耳枕、合枕、虎枕)、鞋垫、肚兜、门帘送给男方。诸多绣品上的纹饰都有表现爱情的符号,如“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琴瑟和谐”、“花好月圆”、“百花帐”等。西秦刺绣意蕴中的盎然情趣由此略见一斑。
西秦刺绣在丧葬礼俗、祭祀典礼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陕西农村高寿老人过世和周年祭奠仪式上那些名目繁多的秦绣用品,包括衣服、鞋帽、棺罩、帐幔,上面大都绣有吉祥云彩、长寿图案等。而在老者去世后的三年间,每年都要举办规模相当的周年纪念。在这些纪念仪式上,各类绣品各展其巧,为祭奠活动增添庄严、瑰丽之气。此外,闻名中外的炎帝陵祭祀大典中的祭祀用品,民间庙会用的礼品、演出道具,佛、道家作法场的装点饰品也离不了布艺、绣品。比如,宝鸡民间庙会中祈福用的百花帐,此帐用一百块手掌大小的正方形红布拼接而成,每块红布之上绣一种花卉或是道教神器,洋洋洒洒,凸现出制作人的独到匠心,折射出百姓祈求神灵降福人间的美好心愿。
西秦刺绣布艺因在民间分布广泛,无严格的门派界限,其技艺的传承也无明确的师承流派关系,是典型的农耕技艺传承方式。艺人都是自幼接受母亲、祖母的口传手教、长期耳濡目染,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指教传授。现在仍活跃在北部塬区陇县、千阳、凤翔农村从事刺绣布艺制作的民间艺人大致可归纳为三代。第一代的老艺人,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都是家传手艺,没上过学,作品风格纯正,做工精细;第二代,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代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爱好民间刺绣布艺的制作。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艺人渐渐形成了西秦刺绣的新生力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角度的转换,传统布艺绣品中突出观赏性的绣品发展尤为迅速,各种经典画作、历史故事、传奇人物、名家楹联纷纷被搬上绢面、装进镜框、挂于厅堂供人欣赏、把玩、珍藏;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时得到了体现。那些70后、80后的刺绣艺人大多拥有初、高中以上学历,在老艺人的传授下,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在继承上代人技艺的同时有所创新。然而她们也大多存在基本功浅、传统手艺和传统审美意识弱的问题,所生产的绣品受市场因素影响大,她们的加盟对传统的西秦刺绣艺术发展带来的既是契机也是挑战。面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何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引导西秦刺绣布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一条符合现代社会、现代市场之路,是每一位关注中华传统手工技艺人士所需要思考的问题。